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400304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老人与海_的多层涵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 _老人与海老人与海_ _的多层涵义的多层涵义经典重释172 安徽文学 2 0 0 9 年第期 6 老人与海的多层涵义马吉德(青海师范大学外语系青海西宁 810008) 摘要老人与海的故事虽然非常简单,但从书中很多内证来看,海明威显然有意煞费苦心地把多层次的涵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该作品主要体现了四个不同层次的涵义:英雄主义,悲剧启示,基督精神以及创作象征。关键词老人与海多层涵义英雄主义悲剧基督精神创作象征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写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的情况下,终于独自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但这鱼实在太大,把他的小帆船在海上拖了三天才筋疲力尽,被他杀死绑在小船的一边,但

2、在归程中一再遭到鲨鱼的袭击,最后回港时只剩下鱼头鱼尾和一条脊骨。 老人与海出版后,评论家们就纷纷指出这简单的故事富有象征意义,是一则多层次的寓言。海明威自己也说过:“我试图描写一个真实的老人,一个真实的男孩,真实的大海,一条真实的鱼和许多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许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 ”的确,从书中很多内证来看,作者显然有意煞费苦心地把多层次的涵义融合在一个简单的故事中。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书中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涵义。一、硬汉形象和精神胜利的英雄主义赞歌海明威在这部作品中跳出了早期作品中“人被一个敌意的宇宙毫无理由地惩罚”的自然主义命题。老人圣地亚哥,尽管一开始就处于不

3、利的地位,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认为“倒了血霉” ,而别的渔夫都把他看作失败者,他“消瘦憔悴” ,手上有“勒得很深的伤疤” ,没钱买吃食,得靠那男孩给他送来,然而他的英勇正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第八十五天上决心“驶向远方”去钓大鱼。等到真的钓上了一条大马林鱼,明知对方力量比他强,还是决心战斗到底。 “我跟你奉陪到死, ”他说, 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的行当” 。等到鲨鱼一再袭来时,他用尽一切个人手段来反击。鱼叉被鲨鱼带走了,他把小刀绑在桨把上乱扎。刀子折断了,他用短棍。短棍也掉了,他用舵把打。尽管鱼肉都被咬去了,但什么也无法摧残他的英勇意志。老人在第一条鲨鱼咬去了大约四十磅鱼肉后想:“然而人

4、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 从这方面看,本书并不是什么寓言,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此外,老人的精神胜利还表现在最后一句“老人正梦见狮子”中,因为作者屡次提到老人回忆年轻时看到非洲海滩上有狮子出没,通过狮子来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青春。二、一部希腊古典悲剧类型的作品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陷于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 。老人圣地亚哥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他常说的“我出海太远了” 。因为出海远,才能钓上大鱼,因为鱼过分大,才被它拖了三天,杀死后无法放在小船中,只能把它绑在一边船舷外,于是在遥远的归途中被鲨鱼嗅到了血腥味,有充分的时间和空

5、间来向死鱼袭击, 把鱼肉都咬掉,只剩下一副骨骸。这就是古典悲剧主人公必然会受到的报应。所以当第一条鲨鱼来袭时,作者写道:“这条鲨鱼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鲨鱼一到,老人和鱼合而为一,同样成了牺牲者。这是老人的意志和一切反对他的强大力量之间的搏斗,而鲨鱼正是宇宙间一切敌对力量的代表,成为复仇之神。这是不可避免的命运,而老人正是他自己的悲剧的制造者。老人杀死了大鱼,把它绑在船边时,看来他是胜利了, 但他知道要有报应。所以他说过:“如果有鲨鱼来,愿天主怜悯它(这条大鱼)和我吧。 ”这捕鱼的经过,加上后来老人和鲨鱼搏斗的过程,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6、”中所说的行动。而杀死大鱼后更清楚地显示了他这行动是犯了致命的错误, 他必然要受到惩罚。三、基督精神在这部作品中,基督教精神的痕迹处处可见,且不仅仅表现在表层形式上,而是表现在深层的主题和精神上。尽管海明威作品中的很多人物并不信仰基督教,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却与基督教所宣扬的某种美德相吻合。因此,海明威试图表明的是基督教中所宣扬的美德,也许可以通过人们的行为而不是圣经中如数家珍般的罗列来实现。这一点,在他的旷世之作老人与海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理想的基督教世界总是浪漫与抽象的,它宣扬博爱与平等,但是残酷的世界恰恰相反,两次世界大战以及西班牙战争是如此残酷,以致于人们开始思考他们生存的意义。此外,达尔

7、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也影响着当时的人们,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与大自然和人类自己作斗争,否则便会被打败。海明威是一个英雄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宗教,但又深受其影响。因此,在解决这种矛盾时,他总是躲进精神胜利的围城里自得其乐。他认为,世上没有上帝来拯救人类,人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与自然和人类自己搏斗,万一失败了,只是物质上落空罢了,而精神上永远是胜利的,毕竟搏斗的过程远比其结果更重要。老人圣地亚哥就成为这一精神胜利的典型代表。老人与海援引了不少关于基督受难的细节,说明作者有意识地把老人比做基督的化身,巧妙地把基督精神融合在作品当中。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

8、的过程。第一次是老人钓上了大鱼时开始的,他和小船被鱼拖着走,把钓索勒在背上,感到疼痛(喻指耶稣扛着十字架上骷髅地) ,才用一只麻袋垫在钓索下(耶稣身上穿着袍子) ,而紧扣在头上的草帽把额部勒得好痛(耶稣头上戴着荆冠) ,双手被钓索勒得出血(耶稣手上钉着钉子) 。而出海前男孩给他送来的吃食,喻指耶稣的“最后的晚餐” 。第二次被钉上十字架的过程,是从鲨鱼来袭时开始的。他用鱼叉轧死了第一条来犯的鲨鱼。后来,等他看到另两条鲨鱼中首先露面的那一条时,不禁“Ay”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 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觉得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声音。 ”这不是明白

9、无误地表示老人又被钉上了十字架吗?此外,圣地亚哥这个名字是圣雅各在西班牙语中的拼法。圣雅各原是个渔夫,是耶稣在加利利海滨最早收的四门徒之一。所以老人同时也具有耶稣的门徒或一般谋求圣职的信徒的身份。他在钓鱼过程中一再吃生鱼肉,喝水,这喻指信徒领圣餐。鱼肉代表圣饼,基督的肉体。老人一声声叫唤那伟大的棒球明星迪马吉奥的名字,拿他当圣徒看待。最后老人回到家,摸黑躺下。作者写道:“他脸朝经典重释173 安徽文学 2 0 0 9 年第期 6 下躺在报纸上,两臂伸得笔直,手掌向上。 ”耐人寻味的是海明威没有写明这两臂是朝上伸出(这是教士领受圣职时的姿势) ,还是向两旁伸出(这是基督被钉上十字架的姿势) 。作

10、者分明暗示这主人公是人又是神,兼有人性和神性的双重身份。四、创作象征老人与海作为寓言,还阐明了海明威对作家和写作的看法。文中用多方面的比喻来表达他本人创作生涯的种种细节,完整地说明了艺术家艰苦的创作过程。作者把渔夫比做作家,捕鱼术代表写作艺术,而大鱼则是伟大的作品。作为这个性质的寓言,海明威写得层次分明。下面且来一层层地说明。首先,作家应离群索居,锲而不舍。海明威在诺贝尔文学奖授奖仪式上的书面发言中说, “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所以, 老人与海开端第一句就说:“他是个独自在湾流中一条平底小帆船上钓鱼的老人。 ”而作家的使命正是写作,而不能想别的(因为当渔夫“正是我生来该干

11、的行当) ,而且只能靠自己(大鱼吧船拖着走后,老人时刻想到有男孩在该多好,但事实上是不可能有人来帮助他) ,必须完成这杰作(和鱼搏斗,宁死不屈) ,等到发现这杰作的伟大(他第一次看见鱼长长的身影时,还不大相信竟会那么大) ,更坚定了完成的决心(杀死了绑在小船一边) ,事后依旧保持着对创作的忠诚,转向新的挑战(鲨鱼一次次的来袭) ,要全力保护它,但一次次的努力都无济于事(无法不让评论家来糟蹋) ,最后尽管感到哀伤,杰作被毁,但获得了一个崇高的悲剧英雄的幸福感,知道这伟大的创作永远是属于他的。其次,作者用钓鱼术的细致描写来印证技巧的重要性:出海前仔细准备(平时小心保藏钓鱼的家什,小心准备鱼饵,把备

12、用的那几圈钓索连接在一起) ,使四根钓索保持在正确的深度和位置上,比别人更精确。在创作过程中,艺术家和艺术品逐渐合而为一。老人把鱼绑好在小船一边,在归程中想:“我们像亲兄弟一样航行着。.是它在带我回家,还是我在带它回家呢?”这说明此时他和死鱼已成为一体,杰作成为作家的一部分了。所以当鲨鱼袭击死鱼时,老人“感到就像自己挨到袭击一样” 。而杰作的命运跟这死鱼一样,总要受到摧残。在老人与海中, 鲨鱼主要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鲨鱼也泛指评论家,但作者对他们是区别看待的。他最痛恨的是那种“食腐肉的”鲨鱼,因为它们“朝鱼身上咬过的地方咬” 。这是指那种人云亦云的评论家,他们全是懦夫。但作者对首先来袭的那条

13、大灰鲭鲨,却说它“生就一副好体格,能游得跟海里最快的鱼一般快,周身的一切都很美.” 。 “它不是食腐动物.它是美丽而崇高的,见什么都不怕。 ”这是指那种有真知灼见的伟大评论家,和伟大的作家匹配,同样伟大。综上所述,海明威在老人与海这短短的篇幅中融合了如此复杂的层次和涵义,把它们交织在一起,可以说做到了浑然一体,天衣无缝。参考文献: 1海明威.谈老人与海的创作.时代周刊,1954(50). 2沃特威廉斯.欧内斯特海明威的悲剧写作艺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出版社,1981. 3海明威. 老人与海. 吾劳,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伍蠡甫. 西方文论选.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14、979. 5 张微. 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5.6 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0. 7 海明威.海明威谈创作. 董衡,译.北京:三联书店,1985. (上接第 168 页)有世界上其他国家难以伦比的特殊的严密性, 精致性,渗透性和权威性”以至于上至皇帝贵族下至农民百姓,都浸染在这种意识形态中。 “中国大约太老了.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什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 ,阿 Q 是这种影响最为明显的受害者,在这种影响下,他贫困而又精神满足,卑怯而又狂妄自大,只是一个来自底层的受侮辱和受压迫的“小人物” 。处在新时期社会变革中的陈焕生,尽管生在一个可以做

15、主人的时代,却做不了主人,他是同样的怯懦,同样的卑微:“这两个人(指周书记和王队长) 。从前都骂过陈焕生漏斗户 。陈焕生也都愤慨过,现在都同他平起平坐了,君子不念旧恶,总还要念新恶的。陈焕生比君子更胜一筹,他连新恶也不大念,打了他之后马上替他拍拍背,他就立刻不怨;骂他的时候只要态度好一些,他就认为你是好心,而不抱怨,所以他是个超级君子。在这里,陈焕生真正的继承了阿 Q 的精神内核。正如高晓声在李顺大造物始末中所说的:李顺大在中受尽了磨难,但是,当我探究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浩劫时,我不禁想起象李顺大这样的人是否也该对这段历史负一点责任” 。在这里,高晓声站在历史的高度, 把农民的遭遇同祖国

16、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对的原因进行了拷问,发现了不仅仅是“左倾”发动者的错误,而是农民的这种心理也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尽管陈焕生身上继承了阿 Q 的诸多特征,但是,相对于鲁迅以“俯视”或“审视”的目光对待农民的切入点出发,从而找过整个民族魂的启蒙主题相比,高晓声更多的是用“平视角度” ,即站在平行的位置,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农村和农民,探讨农村变革的巨澜微波,农民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 陈焕生和阿 Q 还是存在着诸多的不同点。阿 Q 生活在“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他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全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的社会地位低下,以至于赵老太爷都不许他姓赵, 经济上又收到地保等的剥削,因为像吴妈求爱而被赵家彻底的剥夺了生存的基本条件,并被糊里糊涂的砍了头。他的可悲可叹,可怜可恨,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陈焕生生活在中国新时期改革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尽管也延续着阿 Q 的许多特征,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一个可以做主人的时代,他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劳致富,可以上城卖油绳赚钱买他想买的帽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