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38247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实验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爱心心 用心用心 专专心心八八 年年 级级 物物 理上册理上册 实实 验验 教教 案案 【实验课题】 声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目的和要求】 认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仪器和器材】 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支架(吊着一个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实验一:声是怎样产生 用音叉槌轻击音叉,音叉就会发出轻微的声音。用音叉跟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接触,小 球就会被音叉弹开(图 1541),表明叉股在振动。用手指轻轻接触发声的音叉,可以 直接感觉它的振动。如果捏紧音叉的叉股,使它停止振动,就听不到声音了。说明一切发 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二:声音怎样传播的 将音叉从共鸣箱上取下,用木、铁、铜、玻璃或

2、其他物质做成长约 3050 厘米、直径与音 叉手柄直径相同的杆,插在共鸣箱上。把敲击后的音叉手柄放在杆上(图 1542),共 鸣箱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这些固体传播。 把装满水的量筒放在共鸣箱上,在音叉柄上套上一个直径比量筒小 12 厘米的软木塞,把 敲击后的音叉柄放入量筒的水里(使塞子浸没 12 厘米)如图 1543 所示。共鸣箱也 会发出同频率的声响,说明声音可以通过水传播。 【注意事项】 1敲击音叉必须使用橡皮音叉槌,不能使用其他硬物撞击,以防击伤音叉表面。 2音叉十分硬脆,使用中要防止重击、跌落,以免断裂。 3用完音叉,表面要涂油或凡士林防锈,放置干燥处保存。并注意防止受压

3、变形。 4插入与取下音叉时应避免摇动,防止共鸣箱插孔变形【实验课题】 声音的特性 【目的和要求】 了解音调高低与声源振动频率的关系和响度大小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仪器和器材】 发音齿轮(齿数为 40、50、60、80),转台,硬纸片,音叉(附共鸣箱),音叉槌, 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 【实验方法】 1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把发音齿轮固定在转台上,摇动转台,使齿轮匀速转动。再拿一块硬纸片接触其中一个齿 轮的锯齿,如图 1551 所示。纸片就振动起来,发出声音。改变转台的转速,可以听到 纸片发出的声音音调也随着改变。转速越大,音调越高。 保持齿轮的转速不变,用硬纸片接触不同的齿轮,纸片就发出不同音调的

4、声音。齿轮的齿 数越多,硬纸片和它接触时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高。 实验表明:声音的音调是由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频率越小,音 调越低。 2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将音叉插在共鸣箱上,将吊在支架上的轻质小球贴近音叉的一叉股。用音叉槌轻敲一 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幅度不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小;重敲一下音叉,小球被推开的 幅度增大,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增大。表明声源振动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 响度越小。 【注意事项】- 1发音齿轮轴上的螺帽必须拧紧,以防齿轮打滑,影响实验效果或被甩出伤人、损坏齿 轮。【实验课题】 光的直线传播 【目的和要求】 1观察光在同一种物质里传播的路线是直

5、的; 2观察光从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的传播方向通常会改变。 【仪器和器材】 光的全反射实验器,如图 211 所示,包括光源和长方水槽。光源是直丝灯泡,外 边用开有与灯丝平行缝隙的铁筒遮闭。长方水槽的前壁用玻璃镶成,后壁是涂有白漆的光 屏。光源可插在水槽上方的圆孔内,也可插入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 【实验方法】 1在水槽中盛一半水。将光源插到水槽上方的圆孔中,接通电源,转动缝隙的位置, 在光屏上可以看到,光在水槽上半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再转动缝隙的位置,使缝 隙朝下,在光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光带从空气进入水中发生偏折的情况。 2将光源插到水槽底部的玻璃圆筒内,重复上述实验步骤,在光屏上

6、可以看到,光 在水槽下半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光带;以及光从水进入空气中光屏显示的光带发生偏折的 情况。 观察重点:(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例如在空气中或在水中,都沿直线传播。(2) 光由空气进入水中,或由水进入空气中,在空气和水的交界面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注意事项】 1利用全反射实验器做实验,光在空气中或在水中传播的路线都是通过照到水槽后 壁白色光屏上光带的漫反射显示出来的。从正面观察时,光屏上的光带,水面以上部分可 以直接看到,水面以下部分,由于水的折射作用,实际看到的是它的虚像,光带的虚像位 置比光带的实际位置距水槽的前壁要近一些。这样,从正面观察到的水面以下的光带(其 实是它的虚像

7、)和水面以上的光带好像“错开”了。“错开”的距离与水的厚度有关,也 与观察的角度有关。尤其是从侧面观察的同学,他们看到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的光带在水 面处接不上的现象更为突出。解决的办法是:尽量减小水的厚度,如另加观察用的光屏, 靠近水槽的前壁放置。把仪器放置在远离同学的位置,让同学尽量从正面观察。 2水槽放置的高低,应使水面与同学的视线大致相平。这样,水面以上和水面以下 的光带都能从正面被同学观察到。如果水面过低,水平的光带一部分通过水槽的正面被视 察到,另一部分则要经过水的上表面的折射后再被视察到,这样,看到的水下的光带,实 际是从正面和上表面经水折射后的两个虚像,这两个虚像不在一条直线上,

8、光的折射图案 就比较混乱了。水面过高的情况,不再赘述。 3本实验观察的重点是光在两种媒质交界面处的折射情况,实验时,入射光线的入 射角应小一些,使得折射光线的强度大一些,反射光线的强度小一些,以便突出实验的主 要部分。【实验课题】 光反射时的规律 【目的和要求】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 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2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仪器和器材】 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 231 所示,M 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 光屏 E 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 F 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 ON 轴转动,E、F 屏上画有以 O

9、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 平行光源(J2501 型光具盘的光源),低压电源(J1201 型)。 【实验方法】 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 E 内任一直线 AO 射到平面镜上的 O 点。绕 ON 轴 转动平面 F,寻求由 O 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 F 和平面 E 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 F 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 F 在其他位置时,F 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 2平面 F 和 E 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 E、F 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 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在平面 E 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

10、度,重复步骤 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 4先使平面 F 和 E 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 E 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 面 E 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 【注意事项】 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过程中 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 【实验课题】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目的和要求】 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 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仪器和器材】 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 60154 厘米)。木板中央有窄

11、槽, 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实验方法】 1按图 251 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放没有点燃的蜡 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 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 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 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 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 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 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 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

12、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 【注意事项】 1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 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 2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 响实验效果。 3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实验课题】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目的和要求】 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演示三原色光混合成白光。- 3【仪器和器材】 三原色光源,滑动变阻器,电源等。【实验方法】1.将三个灯泡串接滑动变阻器后接到电源上,如图 2122。调节变阻器的阻值,改变照到半透明纸屏上三个单色光的相对亮度,使得屏上三色重叠处的颜色成白色。2依次只接

13、通一个灯泡,使得屏上先后出现三个颜色分别是红色,绿色和蓝色的圆形光斑。3先后分别同时接通两个灯泡,屏上得到两个圆形光斑,并有一部分相重叠。如图2123,红光和绿光相交叠得到黄光;红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紫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青色光。4同时接通三个灯泡,得到如图 2124 的图案,在图案的中央,红光、绿光和蓝光相交叠,得到白光。【注意事项】该实验若在光线较暗的教室中进行,效果更好。【实验课题】 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目的和要求】 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 的实像。【仪

14、器和器材】光具组,蜡烛。光具组是专供初中进行光学实验的一种仪器。仪器如图 261 所示,它包括 3 个三 角形(或圆形)底座、凸透镜、烛台、毛玻璃屏及刻度尺。【实验方法】1组装调整仪器- 4将各零件组装好。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适当调整毛玻璃屏和烛台火焰的高 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在一条直线上。这个步骤称为 “对光轴”,这一步骤在光学实验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应特别重视。2实验 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 100 毫米)、二倍焦距(即 200 毫米) 的距离并作出标志。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 200 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 屏上出现

15、烛焰清晰的实像。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 的。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与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大于、 小于或等于)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 261 顺序进行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 入表中。像 的 性 质像的位置 物 距 u 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与物同侧与异 侧像距vu2fu=2ffu2fu=fuf【注意事项】 1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J2507 型或 J25071 型)和学生电源(J1202 型或 J1202l 型)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 2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效果会好一些。 3移动烛台和毛

16、玻璃屏时,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可以在基座的一 侧划一条直线,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动。【思考题】1用普通相机照相时,镜头对准了景物后,为什么还要调整焦距(俗称“调焦”)?这是 在调整透镜焦距的大小吗? 提示:这是为了调整透镜的位置,使景物的实像恰好落在底板上。并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 5【实验课题】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目的和要求】 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 【仪器和器材】 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试管 2 个(内径各约 35 厘米和 15 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与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 个,烧杯 (500 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 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 (约 350 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 【操作】 (1)将小塞子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