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365325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失的吕留良后人故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哈尔滨 吕留良后人故宅 吕留良(16291683) ,字用晦,号晚村,浙江崇德人。清初著名思想家。明亡,散家 财结客,图谋复明,事败家居授徒。康熙十七年(1678 年)诏举博学鸿词,他誓死拒荐。 后为僧以终。著述甚富,有吕晚村文集等数十种。 他有强烈的反清思想,极力推崇朱熹的种族思想,认为“夷夏之防”比君臣之义更为 重要。卒后 40 余年,以此引发一场大狱。雍正六年(1728 年)信仰其学说并与留良次子 吕毅中等人来往甚密的曾静(湖南靖州人) ,遣其徒张熙游说川陕总督岳钟祺反清事败,清 廷获悉留良的反清思想,藉此兴起一场震惊朝野、历时四年半的文字狱。结果留良及其已 故的长子吕葆中被开棺戮尸,吕

2、毅中与毅中之徒严鸿逵等多人斩立决,留良及鸿逵之孙辈 全部流放宁古塔(今宁安)为奴。民间传说的女侠吕四娘刺雍正为祖父留良复仇的故事, 即源于此。当时吕氏诸孙 12 户,男女老小及家人仆妇共 111 人,全部流放。后至乾隆四十年 (1775 年) ,诸孙之一的吕懿兼及其堂侄吕敷先、吕衡先、吕念先四支近 30 人,又因事改 发齐齐哈尔。这些人在齐齐哈尔族属日繁,以诗书世其家,衍为大户,且多名人。如留良 玄孙吕景儒就曾因善医“活人甚夥”而有名气。吕留良的故乡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尚有蔡 元培为吕留良题写的墓碑及明朝的一位皇帝赐给吕留良的祖父的牡丹石(因其与城南郡主 成婚) 。吕氏祠堂与故宅吕氏故居坐落在齐

3、齐哈尔市建华区西二道街,是明末清初思想家吕留良后人在 231 年 前(乾隆四十年)迁来卜奎后于嘉庆年间所建,共有 47 间房,占地 2169 平方米。吕氏后 裔流放到齐齐哈尔后,以行医、经商、兴学为主。吕留良的大名想来早已被国人熟知,即使不知正史,起码也会知道民间传说中的吕四 娘刺雍正为祖父报仇一事。若读过金庸,便知鹿鼎记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就是吕留良。 那流放宁古塔、卜奎的史实却又与黑龙江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吕氏故宅原址。这是一座饱经风霜的建筑,屋檐上的瓦当、滴水都已有缺损。但墀头(两侧山墙的突 起部分)的戗檐上有雕刻精美的盘龙纹、上身也有精美的花卉雕饰。但右侧的戗檐已无存, 据说是在拆故宅时

4、被人偷挖走了。吕氏故宅除正房和祠堂外,都是没有屋脊的平房,共 20 余间。现存的还有西厢房及房后的一溜房子,共三十余间。但基本看不出原貌,只有西厢 房北侧的墀头上身的正面和侧面各刻着一个“一”字和一个“以”字。东侧正房的左侧墀 头戗檐位置刻着一个“庥”字。在东侧正房正厅内,原有“泉林容我静”的匾额。 自始祖竹溪公起,到吕留良这一辈是第五代。在兄弟五人中,吕留良行五。在第八代 即吕留良重孙辈中,念先、赓先、衡先三人名字旁边尚有“居龙江”的小字,并用朱笔标 出。这几支便是乾隆四十年(1775 年)由宁古塔发配到卜奎(齐齐哈尔)的吕氏后人 (清史稿中赓先为“敷先” ,在谱单中亦有敷先之名,此为不解之

5、处) ,他们在这里施 教行医经商,对这里的发展贡献特别大。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念先之子吕景儒。据史书记 载,一次卜奎城发生瘟疫,是吕景儒配了药投入井中,才控制了疫情。 到吕岩泰这一辈已是第十五代,而吕岩泰五岁的小孙子吕博文,便是吕氏的第十七代 传人。家谱只续到吕岩泰父亲吕观华的观字辈,泰字辈仅续了 7 人。这是由于续一次家谱 非常不易,要有家族的族长负责,把各支的人都召集在一起。现在都天南地北的,聚一次 谈何容易,况且还无处筹集旅费。 吕留良后裔现状 齐齐哈尔现有十余户吕氏后人,哈尔滨也有几户。齐齐哈尔这一支有几户在五十年代 去了吉林、陕西、重庆等地。十多年前,浙江的吕氏后人还来齐齐哈尔找过他们

6、,但是与 宁古塔的那一批人没有联系上。 吕氏宗谱中记载着吕氏先祖曾为明朝驸马、武略大将军、锦衣卫指挥世龙等等。在 美国也有吕氏家族的后人,清末吕氏家族的一支去了台湾。在北京还有吕氏家族的联谊会。他说,吕氏家族在清代、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都做出很大贡献。宁古塔的吕留良后裔及其先祖遗墨 去宁安古城试译吕氏家族二百七十年谜团 吕氏宗谱 、 吕宗武选录吕氏之集文以及吕氏后人抄录的吕用晦先生文集等 三部珍贵的文献。其中吕宗武选录吕氏之集文中除吕氏宗谱外,还抄录了民国五年 (1916 年)浙江省长吕公望就海宁县公民吕丕英呈请将吕留良及其戚当严鸿逵之后裔按名 资遣回浙江一事,上呈内务部的公文,以及内务部

7、批复后,同年 11 月 19 日吉林省长郭宗 熙签署的吉林公署训令第一千一百六十号(警字第八四三号) ,令宁古塔等处官吏迅即查明 吕、严后裔“现在共有若干户口,能否迁回浙江原籍。造具姓名清册呈候核夺” 。 民国年间的宁安县志对此事有详细记载。当时在宁安、五常、滨江、龙江的吕氏 后裔共 71 户,498 人,吕氏族人因考虑“人数虽多,均为数世难民,稍得温饱者不过数户 而已,余皆饥寒交迫。 ” “先人原有财产已被前清查抄,今若空手言旋,虽蒙官府按名资送, 到籍后又何以为生?”便向宁安县公署呈报:“可否请省长咨部或大总统代筹生计,或请 发还原抄之产。 ”后因浙江兵变,吕公望辞职,此事便搁置下来。 吕

8、氏家谱(谱单) 、吕观瑞题为吕留良以文字狱戮尸及其后裔流放宁古塔轶事的 遗稿(与关魁合作) 。从那已经黄里透黑与字迹差不多同色的纸张上费力地辨认着,这竟然 是一位悼念亡妻范氏的吕氏先人所写的诔文。其中记述了吕氏家族在流放途中历经艰辛, 又在宁古塔、东京城安身的过程。落款为“甲申年三月朔日匏舟老人自书,时年六十九岁” 。 这个匏舟老人是谁?在吕观瑞的遗稿中,认为此文系吕留良三子“吕宏中记述” 。但甲申年 乃六十年一轮回。明朝亡于甲申年即 1644 年,雍正六年(1728)吕氏家族罹难于文字狱, 雍正十一年(1733)被流放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 ,此文的甲申年只可能是 1764 年。这 位自述“

9、时年六十九岁的”老人不可能是吕留良的儿子。因为吕留良卒于 1683 年,不可能 在 81 年后有一个 69 岁的儿子。况且吕留良生有九子,吕宏中为三子,在 1764 年时必定业 已作古。这篇文章只可能是吕留良的孙辈也就是“懿”字辈中的某人。而在其宗谱中,从 始祖竹溪公吕淇至懿字辈均标明妻子姓氏,懿字辈中只有二子吕时中(字无贰)之三子吕 懿正(字君直)标明“娶范氏” 。据我的大胆推断,此文当为吕懿正所写(已就此求教于李 兴盛老师,李根据以往对于吕氏家族的研究,认为这一推断可以成立) 。 据我所能辨认的部分,描写了一位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妻子在嫁入吕家后如何贤德持家, 在流放途中、栖居宁古塔时对夫君

10、、子女细心照料,以及流放途中和流放地的百般艰辛。 是一幅十分具体可感的流人图:“及天降灾而人遘祸,家已破,人已亡,流离颠沛, 随地悲伤。视黄河之汹涌而目眩,瞻泰山之突兀而心慌。思亲也日洒千行之泪,思女也夜 回九折之肠。宿孤庙而跼蹐,投野店而彷徨。氏犹且扶我病躯而肩负幼子,口衔食物而手 挟衣囊。虽忍饥而冲夜雾,即葛屐而履晨霜。吁嗟乎!吾得苟延性命以至于今者,皆氏之 彻夜看视,寒凉迭进,而使得离床。初则为贤良之内助,后则为患难之糟糠。细思其始末, 吾寔(实)心痛恐至瞑目而犹不忍忘。哀哉久离桑梓之地,终焉沙漠之乡。难受者火坑之 厄,邀恩者雨露之凉。赁屋于西关之侧,栖身于大路之旁。寒威透体,冻雪堆墙,

11、冷风穿 壁,微月当窗。氏则拥衾辗转,吾亦倚枕思量饮冰茹糵,以至小康。拮据而寸心尽碎, 操劳而食指皆僵。吾嗜醇醪而无端歌泣,挥翰墨而自为短长。卒至萍踪偶合,耕田筑室于 东京者为安身立命之场” 由于这篇诔文是目前发现的吕氏家族对于流放宁古塔后情形的惟一记述,因此犹为珍 贵。但由于年代久远,吕氏后人对于此文有所误读,除误将懿正为宏中外,还有个别字句 的错录。如断句、错字等比比皆是,最关键的亡妻的姓氏竟在括号内标注为“徐氏” ,而在 此文前部已明确写作“范氏” 。据我推想,大约是吕氏后人认为这是吕宏中的遗墨,但对于 原文辨认不清,而吕宏中的妻子在族谱中明确标明为“徐氏” ,便如此标注了。 “世龙” 原

12、来是“世袭” ,即世袭锦衣卫一职之意。 据齐齐哈尔吕氏家族保存的家谱谱系分支来看吕双泰的先祖的确是吕宏中,更准确地 说,是吕宏中次子吕懿刚次子吕衍先这一支。据吕观瑞记载,吕衍先的长子吕端儒在乾隆 年间得罪了宁古塔副都统安临而被转迁至五常县黑牛圈(拉林附近) 。本文前面所提到的去浙江认祖的吕观濯便是拉林籍人士,并且他也证实自己为吕端儒之后。如此说来,这两支 吕氏后人竟是同为吕衍先的后人。 自始祖竹溪公起,到吕留良这一辈是第五代。在兄弟五人中,吕留良行五。在第八代即 吕留良重孙辈中,念先、赓先、衡先三人名字旁边尚有“居龙江”的小字,并用朱笔标出。 这几支便是乾隆四十年(1775 年)由宁古塔发配到

13、卜奎(齐齐哈尔)的吕氏后人(清史 稿中赓先为“敷先” ,在谱单中亦有敷先之名,此为不解之处) ,他们在这里施教行医经 商,对这里的发展贡献特别大。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念先之子吕景儒。据史书记载,一次 卜奎城发生瘟疫,是吕景儒配了药投入井中,才控制了疫情。 到吕岩泰这一辈已是第十五代,而吕岩泰五岁的小孙子吕博文,便是吕氏的第十七代传 人。家谱只续到吕岩泰父亲吕观华的观字辈,泰字辈仅续了 7 人。这是由于续一次家谱非 常不易,要有家族的族长负责,把各支的人都召集在一起。现在都天南地北的,聚一次谈 何容易,况且还无处筹集旅费。 吕岩泰是齐齐哈尔衡器厂的退休工人,今年 60 周岁。为了生计,他每天还要早

14、出晚归 地打工。他的二弟吕林泰是齐齐哈尔造纸厂的工程师,退休后到辽宁省绥中县开幼儿园为 生。三弟吕昌泰是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的退休工人。他们都知道自己是浙江石门县人,却 不知崇德县乃石门原名,也不知如今改为桐乡市。对于这一点,中华书局的俞国林告诉我, 浙江崇德县在 1493 年分为两个县,东面一半另设桐乡县,清朝入关后把崇德县改为石门县。 解放后两县合并改为桐乡县,崇德县城改为崇福镇,1993 年桐乡县改为桐乡市。他还说, 民国年间吕氏后人吕相望出任浙江省省长,民间吕氏后人来函,希望他能将流放到宁古塔 的吕氏族裔迁回浙江。吕相望曾就此事致函宁古塔的地方官员,但由于他下台而不了了之。与吕岩泰通电话时,他告诉我,齐齐哈尔现有十余户吕氏后人,哈尔滨也有几户。齐齐 哈尔这一支有几户在五十年代去了吉林、陕西、重庆等地。十多年前,浙江的吕氏后人还 来齐齐哈尔找过他们,但是与宁古塔的那一批人没有联系上。 诔文局部吕氏先祖悼念亡妻范氏的诔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