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记述而第七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4036490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讲记述而第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讲记述而第七(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述而第七 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吾每次只講二、三章,所以進度慢,每章要說明經文的意義之外,還必須知道經文的 用意,所以很難講。若只看朱注,那是一家之言,若是看集釋,便能知道眾多的講法。例如 讀音、句讀古今都有人說,但集釋他的斷句就是依著今日通行的本子,因為自從朱注以後, 多數人都用朱熹的說法。朱子的功德,是將大學中庸從禮記中提出而成為四書,一般童子學 習而不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科舉的小考、大考都不出大學、中庸的題目,因為懂這個的人 不多,顧到人情所以不考。述而不作這一章的老彭 ,有人說是老子、彭咸二人,也有人主張就指老子一人。 兩種說法都有相當的考據,都是根據經史子集、大

2、戴禮、史記等書籍。有人說,彭咸一千多 歲不合理,但是為什麼綱鑑易知錄裡說三皇等人活了一萬餘年?為什麼彼存而此廢?自 己不信,以為人造謠言。吾采多數人的說法,老彭為一個人。丹鉛錄云,老子五千言是述而 不作。又焦氏筆乘說,孔子贊十翼,自伏羲的先天八卦,所以孔子就是祖述伏羲。書經,孔 子始於堯典舜典,宗五帝。詩,孔子從周代開始,是宗三王,都是述而不作。孔子修春秋, 自魯隱公開始,始於五霸,春秋雖然是述而勝於作。老彭,王輔嗣、楊中立都以為是老聃。羿善射,古時候的夏、周都有羿,只要善於射箭的人都名為羿,不是說用羿的名字騙 好幾個朝代。彭,堯王時代就有彭,所以凡是壽者都名為彭。用這個說法就可以了。 子曰:

3、述而不作, 孔子一生的學問,都不是自己創作,都是述說古人。現今的佛經,吾沒有注解,吾有 心得才注解,沒有心得就無可注。只要一說出來,發現前人都有說過了,如果用抄的那就是 偷盜,做賊,可恥的事,而且不是偷一家,這樣的注解對人有什麼益處?吾都是畫表。吾所 做的,都不做別人已經作過的。孔子述說前人的意思,例如經文有:傳有之 , 詩云 , 古人有言曰 。孔子就怕大 家妄作聰明,所以說:述而不作 ,古人作,我們只是述說述說,宣傳而已。 信而好古, 孔子是宣傳家,宣傳可信而且是善的部分,因為古時候的人一切質樸,所謂:先進 於禮樂,野人也 ,先進的人很直率。 後進於禮樂,君子也過於文飾便失了直率。雖然直 率

4、有時會傷和氣,但是,如果要用人,孔子說:吾從先進要用野人的禮樂,雖然粗野一 點,但是實在。 竊比於我老彭。 吾也不敢說吾對或不對,老彭尚且述而不作,吾學老彭。孔子說,學我老彭 , 我是親近的意思,例如佛 ,有人說我佛 。孔子形容 老子是其猶龍乎?孔子謙虛說,我沒有他本事大,只是私下比擬他而已。居處現今的世間,若行古代的道,災必及乎身,因為走不通,會遭大麻煩,應當要知 道時候。例如如今的人行鞠躬禮,除了佛家以外,其餘的人要行跪拜禮就不行。中庸說: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有人誤解以為這樣可以同流合污。 文以載道,要緊在道這個字,要志於道。一般人得了富貴以後,就會奢侈淫佚,志於道 者在

5、富貴之中仍然不能捨道、失道,不能淫。在貧賤,貧賤不能移,不能窮斯濫矣。遇洋人, 威武不能屈,例如寫英文用橫,不能用直,但是寫中文時就不能用橫,應該用豎的寫。造次 必於是,顛沛必於是,不能改所志的道。東坡教人要厚積薄發,孟子說: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 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得道以後就可以源源 不絕,所以李太白落筆千言,倚馬可待。現今的人肚中空空如也,一肚子草包,小心火燭, 像今人畢業寫的論文。從前的三都賦,有人說是做了十年,而今人的論文,數年以後,人家也不要了,因為又酸又臭。舊小說是中國的白話,現今的人不懂,平劇今人也不懂,中國人不

6、懂中國話,你們想想 這個問題。昔日要滅人的國家,先滅人家的文字。 二、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先說普通大家都懂的講法,先懂經文的意思,再懂文法。何有於我哉 ,前面經文也有何有 ,但是與這一章的講法不同。攻 ,攻擊,攻伐,有人以為沒有這種講法。漢儒把攻作治講,有人以為不 許有兩種說法。在此處講不通,所以要有攻、治兩種講法。其實盡信書不如無書。這一章的章法分三段:已學、未學、學成。 子曰:默而識之, 孔子說這一章,教人求學的辦法。教學和求學不同,教人求學,必得學了默而識之 。 默,不必先發表講解,記在你的心中清清楚楚,別忘了。 學而不厭, 學而不厭 ,天下的學問太多必須博學

7、多學,沒有學的再學,不能厭。所學的多,新 舊都要有,有所得以後才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去教人。 誨人不倦, 誨人不倦 ,教人不可厭煩,只要他來學,你就必須教。你是聖人,要教到他成為聖 人才可罷了,你不能厭倦。 何有於我哉!何有於我哉 ,這三條那一條我有呢?這是謙恭話,有人以為這是虛偽假話。又有人說,人若都照這麼辦,還用得著我嗎?我如此,他也能如此。有人以為孔子這個說法太自滿了,所以注者加上若聖與仁幾個字。意思是,以上 三條我還能夠做,若是聖與仁那我那裡有呢?這樣說雖然不自大,但是本文沒有這幾個字, 如何能虛妄增加?又有人說, 有何難哉再推行出去,有什麼難?默而識之的注解很多,可參考王船山的四書大全

8、。這一句實在的重點是識字。念佛有念佛、憶佛,念佛念茲在茲,心不能往外跑, 早晨做功課就要如此。憶佛更麻煩卻更容易,心只要明記不忘,記得清清楚楚,別忘要淨念 相繼。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若只是默然就是頑空。默,寂滅,還必須要照, 寂照雙融,就是明記與不忘。何者為寂?何者為照?學儒以後學佛,看這一章有什麼感覺?孔子志於道,志安在道上不能再移動。顏子不違如愚、曾參也魯。知道寂照不同, 便能知道孔子與顏曾是兩樣。 三、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徙古作從 ,跟著學。徙,遷移過來,兩義相同。 子曰:德之不修, 孔子對教學也有患愁的事,孔子教人成聖成賢,教不出來,

9、所以憂愁。德之不修 ,教人德,大家不去做,德,悳,往外推動就變質。德有凶德、正德,所 以必須修,省察修治,不可離道,志於道。率性之謂道,不變樣。修道之謂教,教你德卻不 肯修治,不知從何學,有方法就必須學。 學之不講, 學之不講 ,學指老師教給學生的方法。學術必須講解才明了。 聞義不能徙, 聞義不能徙 ,講解聽了對的要守住,不對的要趕快遷到義。 不善不能改, 不善不能改 ,不學孔子及佛的十善業,就不懂善、聞義。若是知道善、不善,有過 就算不善了,不必說到罪。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昨天有過,今天一下改過來,一改當時就成 好人。不僅善,而是大焉 。人非聖賢,誰能無過。 是吾憂也。 孔子教人,這四條都辦不

10、到,這是孔子為師的憂慮,人才教不出來,是孔子他的心事。 四、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之燕居, 孔子燕居,不辦公事,在家裡閒居的時候。 申申如也, 申申如也 ,申,正直,很自然。 夭夭如也。 夭夭如也 ,很和靄。人有練習的時候,練習當然不是一天的功夫。練習,就是求學。我們雖然為人,卻是 帶業而來,沒有業就不來投胎了。既然是帶業來,就有十二因緣的愛取有,所以會浮燥。雖 然前生有根底,但是迷而不悟,所以必得求學求道。所謂娶媳初來,教子嬰孩 ,若養成 以後再教就吃苦。會走路時就要學,若是從小不教,到了六週歲一上學,書念不進去,因為 心裡浮燥,所以學不進去。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

11、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定靜安慮得,這如同佛家說的止觀。但是小孩不懂,所以古時候的教育,從小上學就要練定 力。終日只念三字經四句十二個字,不是背誦的困難,而是小孩很難安定,雖然早已背熟了, 仍要孩子讀誦,不准隨便搖頭。出恭有出恭箴 ,什麼時候喝水都有一定。這如同佛家的 入定一般。孔子閒居雖然隨便自然,但不失整飭。因為萬事都成於心,收不住心,浮浮躁躁,如何可以?等到學成以後,要講究不愧衾 影,這是慎獨工夫。眾目睽睽之下,似乎像個樣,獨自一人時,就不像樣了。所以上學 以後就要練慎獨,再往後就必須學自然。程頤教學生時,講究嚴厲。孔子就不是如此,居家無事時很和藹很自然。雖然講慎獨, 但

12、是不妨礙自然。經云:寢不尸,居不容閒居的時候,裝模作樣,這不可以。 五、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宋儒的毛病,在於妄自改經。這一章的讀法,我們也順俗而讀,不必更改。王安石變 法,百姓苦不堪言,後來司馬光全部改掉,有人建議王安石所變的法可留則留,不可留才改, 因為百姓已經習慣了。但是司馬光不肯聽,百姓也是受苦。所以這章的讀法,如集釋就可以 了。周禮說夢有六種,聖人也有夢的時候。集解說,孔曰:孔子衰老不復夢見周公,明盛時夢見周公,欲行其道也。 孔子心想 念周公,想學周公,所以夢見周公。六夢中有思夢 ,心思想什麼,便做什麼夢。俗言:夢是心頭想若專心思想某一 件事,就能作這個夢。 子曰

13、: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孔子是殷的後代,孔子卻說吾其為東周乎 ,我所做都是為周家。開周家的天下為周 公,所以孔子學周公。後來日復一日,到了東周已經扶不起來,天子環境都不行了,孔子的 志願達不到,周不能治,孔子也衰老了,知道不能有所為。但是孔子是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他教化大家,不再做周公,所以說不再夢見周公。你們學淨土法門,若常夢到極樂的境界,這樣就行了。夢覺一如,做夢還不能作主, 臨終四大分離昏沈時能作得了主嗎?若作夢能作主,那臨終時就可以心不顛倒。平時心思散亂、想是非,作夢時怎會一心?臨終又如何會一心?所以顏子的四勿,這個助功夫作用很大。清乾隆以後的讀書人,只重文章詩詞,不提

14、道德仁義,都是小人儒,不是君子儒。見 面就問:詩做得如何?不說:道見得如何,德修得如何?今日連藝也沒有了。古人有道而且 有藝,今人只會勾一把圈子寫洋文,洋文中沒有道字,沒有仁字。這樣的民族前途 如何會好?晚上不作夢,最好。要夢就依彌陀經上的境界夢,就可以了。 六、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未看過這一章集釋的注解,以為這一章吾說的也平常,其實自漢以來沒有如此說法, 未學佛者便沒有這一種講法,淺學也不能講。學佛者若能聽聞這一章,可以知道孔子的境界, 不敢妄自尊大。不學佛者聽這一章,也不覺得是佛法。但是不依佛法講,這一段講不通。道德仁愈看注解也不明白,吾今用兩種解釋,第一個注解沒有依佛經

15、講。首先講體相用 ,佛家的分析法,萬事不論大小都有本體,如列子說的太易、太初 ,還沒有相狀。體無相,本體寂靜。一動便有相,有相就起作用。作用有總作用,有別作用。 總作用是一切作用不能離總作用,別作用是一條一條不同。總如茶碗,怕茶冷,蓋上蓋子這 是別作用,茶蓋隨著盛大小茶碗而不同,千奇百怪。想瞭解中國文化的全貌,按體 相 用觀察,就可以盡其底蘊,而無所遺漏。體與相為內在,用在外。學佛知道萬事都有能、所,能是自己的能力,所是對方所作。 這四句有能有所,志據依游是能,是自身內在的工夫。道德仁藝是所對的外境,是客觀的法 體事物。 率性之謂道 。 注無為而行曰性之 。 率循也。循性不變即曰道是謂性體。

16、子曰:志於道, 志於道 ,道,你們求道,學佛不得道,敲敲打打有什麼用?孔子說:朝聞道,夕 死可矣 ,如今那一個人聞道了,道是為何?查書也查不明白。吾根據書而說,禮記中庸說: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性,無形相,無長短,從何而來?天命之謂 性 ,天命,天然就有了,佛家說法爾如是 。天性就是真如,真的,就是這個樣子,什麼 樣?見到便知,沒有見到即使說了你也不知,真如就是本性,天然就有性。率性之謂道 ,注無為而安行曰性之 ,性是無為。安就是無為,就是無為法、無 漏法。安,一動不動,這是性,安靜安定,什麼也沒有,這是寂。何謂道?率性之謂道。率, 循也,順著它本性不變,別叫他動,永遠叫他安定。道就是性,性就是道,道便是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