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61717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氢氧化钠变质程度问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化学专项复习(一)化学专项复习(一)-氢氧化钠变质问题氢氧化钠变质问题1.已知 NaOH 容易与空气中的 CO2作用而变质。小军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 NaOH 固体后,设计方案,对这瓶 NaOH 固体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上述实验操作的名称分别是:操作 ,操作 。 根据上述实验,可以确定该固体 变质(选填“已”或“未”) 步骤中加过量氯化钙溶液的目的是 。 若测得 E 的 pH7,则 A 的成分 ,若测得 E 的 pH7,则 A 的成分 2.小明和他的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上一次实验后忘记塞上瓶塞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周围 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溶液已

2、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提出猜想】 该氢氧化钠溶液没有变质; 该氢氧化钠溶液部分变质; 该氢氧化钠溶液全部变质。【实验验证】操作现象结论化学方程式(1)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变红 (2)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讨论】小明同学认为,根据上述实验(1) (2)可推断,猜想正确。而小张则认为猜想 也可能正确,理由是 。 于是小王又设计了如下补充实验: (1)取原溶液少量于试管中,逐滴加入 BaCl2溶液至 。静置,分层。 (2)取上层清液,向其中加入 CuSO4溶液,若有蓝色沉淀产生,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部

3、分变 质,化学方程式: 。反之则说明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全部变质。 【反思】该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可能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3.在化学课上,甲同学将燃烧的钠迅速伸入到盛有 CO2的集气瓶中,钠在其中继续燃烧,反应 后冷却,瓶底附着黑色颗粒,瓶壁上粘附着白色物质。 【提出问题】黑色颗粒和白色物质是什么? 【进行猜想】甲认为黑色颗粒是_,白色物质可能是 Na2O 或_; 乙同学还认为白色物质是氢氧化钠。 甲同学立刻认为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Na2OH2O=2NaOH 【实验探究】甲同学对白色物质进行实验探究。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实验

4、现象结论方案 1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入 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溶 于水,向其中加入无色酚酞 试液溶液变成 红色白色物质 为 Na2O取样品少量于试管中,加 入适量水,振荡,样品全部 溶于水,向其中加入过量的 CaCl2溶液出现白 色沉淀方案 2静置片刻,取上层清液于 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无明显 现象白色物质 是_ _【反思评价】丙同学认为方案 1 得到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得出结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通过以上探究,你还能获得哪些结论,请写出两条。_,_。 4.某化学实验活动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 请你参与他们进行的探

5、究活动:【提出问题】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全部是 NaOH; 猜想:全部是 Na2CO3; 猜想: 。 【实验与探究】 (1)实验如下: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步骤一:取少量固体样品 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 溶解,然后加入足量的稀 盐酸。实验过程中始终没有气泡 产生。则证明猜想 成立。步骤二:另取少量固体样 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实验过程中产生 。则证明猜想或成立。此 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3全溶解,然后滴加氯化钡 溶液。式为 。(2)为了进一步的验证猜想结果,小明同学提出如下实验方案:继续步骤二的实验,过滤,然 后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若酚酞变红,

6、则猜想成立;若酚酞不变红,则猜想成立。 小华同学立即对小明同学的方案提出了质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氯化钡溶液呈中性,不能使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但碳酸钠溶液呈 性(填“酸”或“碱”) ,能使酚酞变红,因此他认为 该方案的操作步骤中应该改进的是 。 (3)实验小组的同学展开讨论,又提出了一个定量实验方案,通过测定产生沉淀的质量来证明 猜想或成立。实验如下:准确称取 m 克固体样品于试管中,加蒸馏水完全溶解,然后滴 加足量氯化钡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称得沉淀的质量为 n 克,若猜想成立,则 m 与 n 的关系式为(用含 m 和 n 的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下同) ;若猜想成立, 则 m 与 n

7、 的关系式又为 。 【反思与交流】久置的固体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5.一瓶氢氧化钠固体,因不慎敞口放置了一段时间,已经部分变质。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测定该瓶试剂变质的程度,他们在知识回顾的基础上,依次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知识回顾:氢氧化钠必须密封保存;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 Na2CO3和 H2O;CaCO3不溶于水。第一步:取该瓶中的试剂 20g 加水配制成溶液;第二步:向上述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第三步:过滤、干燥、称量,生成沉淀为 5g。计算该 20g 试剂中含有杂质 Na2CO3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 0.1%) 。若该瓶试剂中的 Na2CO3的

8、质量分数为 A,则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原因是 。6.研究性学习: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 NaOH 的变质程度。 研究方案先称取 13.3g 的 NaOH 样品(杂质为 Na2CO3) ,配成溶液,然后向溶液中逐滴加 入质量分数为 14.6的稀盐酸,根据生成 CO2的质量测定 Na2CO3的质量。从而进一步确定样 品中 NaOH 的变质程度。 解决问题实验测得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产生 CO2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计算样品中 NaOH 质量分数是多少(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发现问题根据“与 NaOH 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 ,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47.在一烧杯

9、中盛有 100gCuSO4和 H2SO4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 溶液,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 NaOH 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右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下列 问题: (1)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沉淀的总质量是_ g。 (2)在 M 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 ; (3)在实验过程中加入 80gNaOH 溶液时,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计算结果精确至 0.1%)答案答案1.溶解 过滤; 已 完全除去碳酸钠; 碳酸钠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 2.【实验验证】 (1)溶液显碱性 (2)溶液中存在碳酸根离子(或碳酸钠) Na2CO32HCl2NaClH2OCO2

10、【讨 论 】 碳酸钠溶液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他说法合理也给分)不再产生沉淀 CuSO42NaOHNa2SO4Cu(OH)2【反 思 】 2NaOHCO2Na2CO3H2O 3.答案:【进行猜想】碳(或 C) Na2CO3 反应物中无氢元素(或违背质量守恒定律,答案合 理即可) 【实验探究】Na2CO3 【反思评价】Na2CO3 溶液显碱性,也会使酚酞变红 【得出结论】4Na3CO2=2Na2CO3C 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CO2 在一定条件下能支持燃烧;金属 Na 着火不能用 CO2 灭火; 金属 Na 与 CO2 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等(合理即可)4.【猜想与假设】猜想:NaOH 和 Na

11、2CO3(1 分) 【实验与探究】 1.实验操作步骤实验现象结论及解释 (1 分) 白色沉淀(1 分) BaCl2+Na2CO3=BaCO3+2NaCl(2 分)2.碱(1 分) 滴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1 分) 3.n =197m/106( 或 n=1.86m 或 m=106n/197 或 m=0.54n)(1 分) 0n 197m/106(或 0n 51.86m)(2 分) 【反思与交流】CO2+2NaOH=Na2CO3+H2O(2 分)5.小于;试剂中含有水。 解:设该 20g 试剂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 x,Na2CO3+Ca(OH)2 = CaCO3+2NaOH106 100x 5g=x

12、= 5.3g该 20g 试剂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 = 26.5%答:略 解析:略 6.解决问题 Na2CO3 的质量g 5.3 变质 NaOH 的质量/g 4.0 NaOH 的变质程度(用质量分数表示) 33.3% 深入探究m(NaOH)13.3g5.3g8gNaOHHClNaClH2O40 36.58g m(HCl)m(HCl) 8g 7.3gmHCl(aq) 10050.0g 发现问题NaOH 被中和后,滴加盐酸,为什么没有立即产生 CO2 气体 继续探究求实验过程中与 NaOH 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 发现问题根据“与 NaOH 反应所用盐酸的质量”,对照图像,你发现了什么问题?Na2CO3的质量g变质 NaOH 的质量/gNaOH 的变质程度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