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6123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大基因的“核聚变”效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这是一个令全球顶级科研机构都艳羡不已的学术高峰: 2010 年,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达到 20 篇,其中出现在世界顶尖杂志自然上有四篇,科学上有两篇。这是深圳一家科研机构“爆炸式”的成长轨迹:2007 年,华大基因刚落户位于梧桐山南麓的盐田区时,只有 100 多人;2010 年,已经发展到 3000 多人。2007 年到 2009 年,华大的收入分别是 4000 万元、1.2 亿元、4 亿元,2010 年将超过 10 亿元。这两年,当首个黄种人基因图谱、首个大熊猫基因图谱、人类泛基因组序列图谱、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桑蚕基因测序等多项研究成果频繁出现在自然和

2、科学时,世人开始将目光聚焦在深圳、聚焦在盐田、聚焦在“华大基因”,都为这个 2007 年才落户到深圳盐田的科研机构感到无比惊诧!在去年的高交会上,有专家说到华大时,认为其为中国和世界基因组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奠定了中国基因组科学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开创了科学、技术、产业相互推动的发展模式;开展了广泛的国际国内科技合作与交流;建设了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年轻的产学研队伍;再现了基因组科学和产业发展的“深圳速度”和深圳奇迹。如果把握好的话,其产业前景将像“核聚变”一样,呈现几何级数的爆炸式增长态势。1 1 落户深圳快速发展落户深圳快速发展2007 年,华大在北山工业区只有三层办公楼,2010

3、 年,北山工业区的两栋厂房基本上被华大“占领”。记者每次走进华大,都能感受到华大的快速发展:有一次,记者采访完后,在华大的一楼员工食堂和大伙一起吃饭,几个月后再过来,这里居然摇身一边,密密麻麻地安装上了一个个的小格子,里面坐的几乎清一色的刚走出校门的学生。“他们(指华大)发展得确实太快了!有点难以想像,甚至有些让人吃惊。”和华大同在北山工业区的力科气动总经理方思睿惊叹地说。2007 年,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当年,就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2008 年 1 月与英美科学家一起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2008 年 3 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2008 年 10 月完成了大

4、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2009 年4 月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2009 年 8 月启动了“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2009 年 12 月与国家农业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基因组学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 1 月启动了“1000 种动植物基因组计划”。在国际合作方面,华大基因已启动了“中丹合作糖尿病项目”、“中国欧盟合作肠道微生物项目”,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起“共生体基因组计划”,并与丹麦科学家成立了“中丹癌症研究中心”、与香港中文大学成立了“中华基因组研究中心”。华大基因坚持“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创造了遵循基因组学发展规律的“三发三带”创新发展模式,即坚持由基因

5、组为基础的科学发现到技术发明和产业发展的“三发”联动的科学发展观,以全新的方式推动社会前进并引领未来;创建了以国际竞争和接轨的大科学项目为引领的,带学科、带产业、带人才的“三带”(以任务带学科、带人才、带产业)发展模式。在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的前提下,华大基因正在跨学科、跨产业、跨地域、跨国界地快速扩展。登录华大的网站,还能看到“庆祝美洲华大成立!”“庆祝欧洲华大成立!”华大还在香港、日本等地设立了机构,华大正在快速成长为一家国际化的机构。华大正致力于开展知识产权密集型的人类健康、规模化重要物种、重要经济动植物等基因组研究及应用,大力发展科技合作与科技服务产业、医学健康产业和现代农业产业。

6、2 2 测序技术服务人类测序技术服务人类去年 9 月 6 日,作为骨髓捐献志愿者的郑仲征被告知,他和一位香港患者配型成功。来自华大基因研究院的郑仲征的样本数据是在 8 月 15 日才被采集合成到中华骨髓库中的。据郑仲征介绍,能这么快配型成功,关键是所有传输的数据都是高分辨率的数据。华大基因医药健康事业部项目推广负责人郑仲征所说的“高分辨率数据”得益于华大基因在世界领先的基因测序技术。大家知道,决定白血病治疗成败的关键是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与患者配型一致的干细胞。比如把扑克牌的顺序看成是不同的 DNA 序列,在过去,低分辨分型只能对比牌面的花色,但分辨不出牌面的大小。现在,高分辨分型既能识别花色又

7、能比对大小,这样就最大程度地提高了识别准确度。据了解,中华骨髓库重新启动十年来,有近 18000 名患者在 120 万志愿者数据中进行检索,最终配型成功并移植的只有 1800 多人。现在,白血病患者骨髓移植配型成功的比率很小,费用也很高,但很快,基因工程的成果将使配型成功的比率大幅提高,费用也会降低很多。这些离我们生活很近的技术变革,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华大基因研究院院长汪建介绍说,采用高分辨技术不到一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的 460名华大志愿者就有 13 人被选中成为供者,这个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汪建希望明年会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到临床,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的福祉。在记者的记忆中,每次到华

8、大,汪建在介绍时都认为,基因科学、基因产业应该是继 IT 产业之后,成为下一个飞速发展的产业,其发展速度可能比 IT 产业发展得更快,甚至会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应该成为“十二五”重中之重的支持项目。基因研究最终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当然,基因产业可以贯穿一产、二产、三产,在生物育种、生物产业等方面造福人类。盐田区提出,要紧紧抓住华大基因研究院引领世界基因组学的科研优势和蓄势待发的重大产业机遇,全心支持、全面配套、全力服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把华大打造成为国家基因信息资源中心和新兴基因生物产业强力驱动器。郑仲征在接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采访时说,华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 HLA 分型技术,已逐

9、步应用于临床医疗,华大也正在为中华骨髓库免费做 9 万份骨髓低分转高分的实验操作。随着这一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势必将为中国的器官和骨髓移植带来创新性的变革,也将为患者送去生命的福音。医药健康事业部项目技术负责人易鑫也向记者展示了华大所拥有的世界顶尖测序设备在数据高通量、经济低成本、生物信息分析等方面所打造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只用抽取孕妇的血样,而不再使用有危险性的羊水穿刺,就可以诊断胎儿是否患有唐氏综合症。华大产前无创诊断项目负责人张秀清表示,华大产前无创诊断技术的低成本和高精度两大特性已得到国内外行业专家的认可,华大将力争在 3 年内取代国内传统的羊水穿刺检测法,为千家万户的幸福、为国家减轻相应

10、负担贡献力量。目前,华大拥有 160 多台第二代测序仪,华大已经建设成为世界最大的基因组研发中心。华大基因通过依托一流的科研和技术平台,致力于为大众提供更多的医药健康检测服务,不仅有针对白血病及地贫患者的 HLA 分型检测项目,还开展了针对孕妇的无创产前基因筛查、妇女宫颈癌的 HPV 分型检测以及 HBV 基因分型与耐药基因检测、单基因病检测等。目前,华大基因的健康医药项目已经完全孵化成熟,并成功应用于临床,与各大医院、骨髓库、脐血库等多方建立了合作并逐渐走向产业化。3 3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去年 12 月 19 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重要参与者、Broad 研究所创始人Eri

11、cS.Lander 教授来到华大基因。他对华大近几年来在生物基因组学领域的各项科研突破给予高度赞扬,对华大最新的高通量测序仪和质谱仪实验室连连称赞。同时,他还饶有兴致地与华大专家探讨起了华大在转基因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和规划,并就生物基因科学在医学健康、农业能源方面的产业化发展交换了看法和意见。近日,科学杂志编辑了“十项新千年后改变科学见解”,其中生命科学领域的发现包括古代 DNA、细胞再生、人体内微生物群落及炎症在慢性疾病中的作用。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对“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及“构建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研究发现具有突出的贡献。去年 2 月 11 日,自然发表了

12、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联合创建的中丹基因组联合中心完成的“世界首例古人类全基因组的深度序列测定和解读工作”历史性成果。该研究以强有力的数据证明,在现代美洲原住民迁徙到美洲之前,还有更早一批的黄种人群体经西伯利亚迁徙到美洲,为这一人类演化历史中的重大问题提供了最基本的证据。非常有趣的是,科学家通过对其基因组序列的仔细分析,推断出这一 4000 年前古人类应该具有在亚洲人中常见的 A 型血、褐色眼睛、浓密的黑发和较干的耳蜡,同时很有可能是一名秃顶男性。自然杂志当期封面正是据此模拟出 Saqqaq 古人头像。去年 3 月 4 日,自然再次以封面故事着重介绍了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主要承

13、担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该项研究成果收集了 124 个来自于欧洲人肠道菌群的样本,采用了新一代大规模高通量的测序技术进行深度测序,产出近6000 亿的碱基序列。经过序列组装和基因注释分析,从中获得 330 万个非冗余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的参考基因,约是人自身基因的 150 倍。这个基因集中包含了绝大部分目前已知的人体肠道微生物基因,但更多的是目前未知微生物的基因。从这个基因集中可以估计人肠道中存在约 1000 到 1150 种细菌,平均每个体内约含有 160 种优势菌种,并且这些细菌是绝大部分个体所共有的。人体肠道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加深了人们对肠道微生物与人体自

14、身健康关系的理解,也更有助于预防、监控和干预由肠道菌群引发的肥胖、肠炎和糖尿病等疾病。2007 年 10 月,华大落户深圳的当年,就完成了第一个中国人的基因组序列图谱;2008年 1 月与英美科学家共同启动了“国际千人基因组计划”、3 月启动了“大熊猫基因组计划”、10 月完成了大熊猫基因组框架图和手工克隆猪的研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瞩目的进展。2009 年 4 月华大启动了“世界三极动物基因组计划”,8 月发起了“千种动植物、万种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华大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去年以来,就有多家国际媒体到华大进行了专访并进行报道。美国基因组生物学杂志以“崛起的东方”为题发表了专评,以大量篇

15、幅介绍了华大发展,文章认为:“华大基因是依靠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服务和项目资金,自力更生,闯出一条不平凡的发展道路。”华盛顿邮报记者 JohnPomfret 采访华大后,在看到 17 岁的赵柏闻曾经参与大项目黄瓜基因组测序计划,目前正着手研究人类 IQ 与基因的关联后,写到“正如中国的科技发展一般,中国人正奋力攀登科技高峰,在巨大的决心面前,体制、资历不再成为阻碍前沿科技发展的障碍。”“古老的中国将重返世界科技强国之林。”路透社专访华大时,重点就转基因和克隆方面的相关议题对张耕耘和杜玉涛两位博士进行了采访。4 4 新兴产业引领未来新兴产业引领未来华大基因研究院专门组织了“滨海生物经济战略发展”调研

16、恳谈行,汪建和盐田区委书记郭永航等一起赴武汉、北京,前往科研院所,与有关机构负责人座谈,商讨国家基因库的建设计划和方案。去年 12 月 18 日,在国家科技部,科技部副部长曹建林表示,华大基因 10 多年来虽发展艰辛,但前途十分光明,科技部将为华大提供包括精神思想支持、发展经费支持、国际合作平台支持在内的“三大支持”政策。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华大基因有自己的重大科技突破,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有重大需求;其知识非常密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小。无疑,华大基因将是盐田乃至深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大突破点,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能够发挥积极的突出作用。“华大就是要为中国生物经济的腾飞做好前瞻性、原创性和战略性的工作。”去年 9 月 15 日,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默沙东公司与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书。根据协议,双方将以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处理海量数据产生的基因信息与分析结果为基础,在默沙东和 BGI 共同关注的健康医疗领域创造更多应用价值。“这项协议的签署,是双方合作的第一步。它首次把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