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6098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导师介绍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车辆工程专业硕士方向和学院领导、导师介绍 08-11-21 作者: 编辑:皇甫一欣 万钢万钢 校长校长 (国家 863 计划清洁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 万钢博士 1952 年 8 月出生,1981 年在同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5 年赴德国Clausthal 大学机械系留学,1990 年获博士学位。万钢博士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攻博期间发明了定量研究固体波传播的光学方法,并成功地把此方法应用于汽车低噪声设计,为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在此科学领域中的研究赢得国际声誉。万钢博士 1991 年进入德国奥迪汽车公司技术开发部任高

2、级工程师,负责开发计算机轿车整车虚拟开发工作。他负责研制的“轿车三维表面测试和快速成型系统”、“轿车动力总成三维运动向量测试系统及悬架运动自由行程包络图”、“三维人体 CAD 模型和实体拟和及轿车人机工程 CAD 系统”、“汽车风洞测试系统”使奥迪汽车公司在轿车虚拟开发技术上领先于世界汽车企业。1996 年万钢博士升任奥迪公司生产部和总规划部技术经理,负责信息化制造技术。他负责研制的“智能控制白车身表面质量检测系统”项目获得国际专利,并创造了将科研成果直接转化为生产设备创新模式。1999 年万钢博士在轿车生产线创建了三维激光在线检测和数字化异地实时质量控制技术,为新一代奥迪 A4轿车顺利投产创

3、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的内部操作规程,这是大众集团有史以来第一个由中国工程师牵头建立的操作规程。他在奥迪 10 年间一共经历了 5 代新车型的开发及生产并熟悉汽车企业的投资、规划、开发、生产、质量控制等许多方面的工作,成为德国著名的汽车专家。万钢博士与 1994 年和 1995 年先后被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指导的德国博士生在燃料电池方面的研究课题目前在国内尚属空白。1999 年万钢博士受教育部邀请成功组织了留德汽车工业博士工程师合作交流团回国巡回报告,洽谈合作,受到教育部领导的赞赏。尽管国外的事业和生活一帆风顺,但万钢博

4、士为了寻求更大的创新和突破,毅然回国。2000 年万钢博士向国务院提出了开发洁净能源轿车,实现中国汽车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建议,受到科技部,经贸委领导重视和支持。2000 年底,万钢博士提出了发展洁净能源轿车“中国平台计划”,目前“中国平台计划”的第一步已经在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和经委直接支持下启动。“中国平台”的实现,不仅将为我国提供一个节能环保的高新技术产品,而且将为我国汽车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闯出一条创新的道路。万钢博士现任同济大学校长、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同时被科技部聘任国家 863 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为首席科学

5、家、总体组组长,规划我国电动汽车发展方向,构筑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的实施思路,并承担了重大专项中技术最为复杂、任务最为繁重的燃料电池轿车项目。主要研究成果:“四轮驱动燃料电池微型汽车”获 2002 年上海市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奖”;在德国奥迪公司主持 7 项工程开发项目(总经费高达 3960 万德国马克)均已产业化;主持完成“轿车产品开发链的研究”、“轿车动力总成运动向量测量和计算方法”、“快速成型和制造系统”、“轿车自身自动检测系统”、“车身制造在线检测系统”、“电动汽车预先技术研究”、“燃料电池汽车虚拟匹配开发”、“中国平台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全球资源条件下上海发展清洁能源

6、汽车的资源调查和发展战略”、“上海市发展清洁能源汽车的战略和政策研究”、“燃料电池轿车的开发”等项目。获世界专利 1 项、欧洲专利 1 项、申请中国专利 13 项。出版著作:让中国的汽车工业展翅飞翔。发表论文:主要有“Oberflaechenfehler von dem Lakieren erkenen”、“Automatic Body Inspection System in Serienproduktion”、“光测力学技术”、“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 Vehicles in China”、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创新管理-电动汽

7、车重大科技专项管理实践”等 20 余篇。余卓平余卓平 院长院长余卓平教授,1960 年 1 月生,江西南昌人。1982 年本科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1985 年获同济大学工学硕士学位,1996 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在德国不伦瑞克大学汽车研究所、大众汽车公司研发部、达姆斯达特大学汽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汽车工业高级职称评定委员会专家库主任委员。余卓平教授长期从事车辆工程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

8、制和先进汽车技术。主要研究成果:“汽车车内噪声预测、诊断与控制”获 2000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燃料电池轿车核心技术”、“混合动力汽车核心技术”、“汽车半主动悬架研究”等项目。负责“燃料电池轿车”和“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项目。出版著作:汽车底盘技术基础,参编汽车工程手册(设计篇)和机电一体化在支柱产业中的应用。发表论文:主要有“ABS 抗路面不平度干扰研究”、“轿车车内噪声控制方法研究”、“减振器异常噪声的试验研究与分析”和“A New Suspension Vibration Model Applicable to the Study of High-Frequency S

9、uspension Vibration”等 58 篇。靳晓雄靳晓雄 副院长副院长靳晓雄教授,1947 年 2 月生,天津市人。1975 年 7 月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1985 年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声振研究所进修一年。1995 年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机械学院党委副书记、汽车学院副院长、汽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汽车噪声与振动工程中心副主任、上海汽车教育基金会理事。曾获宝钢优秀教学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靳晓雄教授长期从事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研究。研究方向为汽车噪声与振动的预测与控制技术,汽车结构模态

10、分析与模态试验技术,汽车零部件及结构疲劳寿命预估与试验技术,汽车线传控制技术以及气动汽车等。主要研究成果:主持和完成科研项目 10 多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三等奖等奖励。出版著作:工程机械动力学、工程机械振动分析、工程机械噪声控制学及汽车振动分析等。发表论文 60 多篇。孙泽昌孙泽昌 副院长副院长孙泽昌教授,1953 年 7 月生,河北沧州人,党员。1976 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1981 年于该校工业自动化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9 年于同济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汽车学院副院长、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副主任、汽车

11、电子研究所所长、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汽车电子教席责任教授、同济大学同济大学-Motorola 汽车电子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电子分会理事、电动汽车分会副理事长。1996 年前在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长期从事电力传动自动控制方面的教学与科研,之后在汽车工程系,汽车学院致力于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曾为本科生及硕、博士研究生主讲过“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学”、“自动控制理论”、“现代汽车电子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基础”、“汽车网络与电力传动控制技术”等十余门课程。主要研究成果有:“QFY-2 汽车尾气分析仪”,该成果曾获 1992 年航空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汽车模

12、型风洞建设与测试技术研究”获 2003 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近五年来作为项目组长、副组长和核心研究人员完成多项国家“十五”863计划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1)“网络、总线、通讯协议的前期研究(863 项目,组长)”;2)“燃料电池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863 项目,副组长)”;3)“燃料电池发动机(863 一期项目,副组长)”;4)“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 一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5)“燃料电池汽车核心技术研究(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6)“清洁能源汽车在全球资源条件下的调查(上海市重大项目,核心研究人员)”。目前承担的国家及上海市重大研究项目有:1)“燃料电池轿车

13、动力系统控制策略与控制器(863 项目,组长)”;2)“燃料电池发动机(863 二期项目,副组长)”;3)“燃料电池轿车整车(863 二期项目,核心研究人员)”;4)“车载信息终端与智能化仪表研制(上海市重大项目,同济大学项目负责人)”;5)“现代汽车车身电子控制技术研究(济大学-Motorola 合作研究项目,项目负责人)”。出版的著作有:参加编著上海桑塔那中国轿车丛书、汽车工程手册。发表各类学术论文 40 余篇,主要有:“感应电机转差调速系统的稳态矢量控制法”;“燃料电池汽车动力总成功率平衡控制策略研究”;“汽车控制器局域网CAN 技术应用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模型及参数识别”;“汽车网

14、络发展趋势及分类方法”;“新一代电子控制汽车发电/起动复用装置研究”等。李理光 副院长方向:动力机械与工程马 钧 副院长方向:汽车市场营销楼狄明楼狄明 同济大学第二联合党委书记同济大学第二联合党委书记楼狄明教授,1963 年 7 月生,浙江东阳人。1986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89 年获上海铁道学院硕士学位。历任上海铁道学院助教、讲师,上海铁道大学副教授、机械系副主任、系党总支书记,同济大学教授、机械工程学院分党委副书记兼系党总支书记、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汽车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所长、第二联合党委书记。兼任上海市内燃机学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内燃机学会大功率柴油机分会委员、美国汽

15、车工程师学会 SAE 会员、柴油机特邀编委、教育部能源动力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常务委员、铁路高等工科院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1999 年 57 月为法国彼埃尔与玛丽亚.居里大学访问学者。曾获铁道部优秀教师、上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铁路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上海英特尔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称号。楼狄明教授长期从事热力发动机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柴油机结构 CAD/CAM 及性能优化。主要研究成果:“TJ-65 型涡轮增压器的研制”,获 1995 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博览会金奖;“内燃机活塞裙部润滑的优化设计”获 1993 年“上海市科协第五届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三等奖”;主持“车用柴油机复合增压系统的研究”、“JN295D型直喷式柴油机的研制”、“280 柴油机高强度组合活塞的研制”、“高性能机车柴油机连杆的研制”、“376ZLQ 扁钟罩型涡流室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轿车排气系统软件包开发与应用”等。出版著作:参编中国内燃机工程师手册。发表论文:主要有“大功率机车柴油机组合活塞损坏机理的研究”、“钢顶球铁裙组合活塞三维接触分析”、“柴油机铰接活塞二阶运动的模拟计算与分析”、“内燃机活塞设计开发的预测技术”、“柴油机谐振复合增压技术的应用”等 40 余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