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9546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大学扩招的反思逐渐触及实质 真理是越辨越明的,同时真相也会越辨越清楚。在对过去十年大学扩招之路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有新的话题被扯进来。例如收费问题,大学腐败问题,高校负债问题,现在终于和人扯上了关系。人们关注到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越来越多,每年数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就象大量玉米花不断从米花机里蹦出来,而且越来越多,都要就业,社会有点消化不了。教育部也受不了,因为大学生就业率是他们闭着眼睛规定的硬性指标,还是对各学院办学成果的考核内容之一,报上去的都在 90%以上,而社会上所见,遍地都是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无论是名校生养猪、港校报考热潮,还是挤破门槛的公务员考试、技校生走红、毕业等于失业,都说明中国的

2、高等教育确实出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由简单地由扩招带来。今天我们看到的现象,其实已经一个阶段的结果,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过剩的大国遭遇阶段性就业困境的现实,现实背后的人为的隐患才是需要反复辩论和探讨的焦点。看看过去十年当中中国的高等学院发生了哪些变化吧。合并潮。与扩招同时启动,1999 年,教育部成功将 304 所高校合并组成 125所新规模的综合性大学,如四川大学、扬州大学、延边大学、浙江大学等,甚至出现了吉林大学这类所谓“城市建在学院中间”的“高校航母”。大学城。大学城的遍地开花。随着扩招的勇猛精进,合并的如火如荼,正好为高校盘踞资产提供了便利。因此一所高校有三五个校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

3、和老师在校区之间疲于奔命。而行政后勤却是各置一套,管理编制因而进一步膨胀、加强。扩招、合并潮、大学城建设是相伴发生的,说不清谁是主因,谁是诱因,统称为“高等教育大跃进”。按照设想,合并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联合办学、优化资源”,然而只是造就了几个类似于吉林大学这样的庞然大怪。十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高校动辄上万数万人的在校生规模,也只能在学生人数上与世界名校攀比一下而已。由于体制上的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带来办学成本降低和学校自主办学的加强,非但没有做大、做强、做好,而是变成了做假、做弱、做空。认真考量起来,中国大学的数目并没有增加,而是减少了。高等院校的总体数量减少,意味着高教体系内活力的丧失,竞争

4、的不活跃,高校创新能力的进一步弱化,办学体制和思想的进一步僵化和狭隘,与它外在规模的扩张恰恰形成反向对照,与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也背道而驰。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陨落更加证明了这一点。以民办教育最为发达的北京为例,2001 年北京有民办高校 136 所,2002 年减到了 106 所,2003 年更是减到了 95 所,在广东省,生存下来的民办高校有一半左右已经成为公立院校的二级学院。民办教育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轰轰烈烈、风光一时,衰退得如此之快,当中固然有民办教育自身的原因,但深入追究,还是大一统的教育管理体制在作怪。我们的招考体系并没有赋予民办教育以平等的待遇和生存空间,而是动用了国家资源,以

5、公校大规模扩招和提高办学标准等行政手段,硬生生地将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民办高校挤出了市场。回到就业问题上。很多人其实不清楚就业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他们很简单地把上大学当成就业手段之一,而并没有把它看成人生的必经阶段。参照其它国家,近的看菲律宾,80%的大学生,毕业了以后多数从事服务行业,东南亚到处都有“菲佣”,已经成为品牌,人家并没有嫌大学生太多,大学教育没用,白白浪费了四年;远看美国,据陈志武教授介绍,就算哈佛大学的学生,大部分毕业以后也就从事一般的服务行业,加油站,快餐店,售货员,普通文职,接受社会历炼,如果甫毕业就从事学术研究或者知识型就业,会被认为是失败的教育。因此,在一个高等教育较

6、为发达的社会,上大学和就业,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没有人会认为靠文凭就能得到一份满意的工作。能否在学校里学到相应的就业技能、思维,配合到各行各业的用人需要,才是最终决定就业率高低的关键因素。中国大学生的三四年时间,多半被浪费在书本知识、理论和思想驯化方面,有多少时间了解社会,接触到具体的操作与实践,提升个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可想而知。我们的现状是:高等学院不少,但高等教育的功能基本丧失或者不全。教育部长期以来对高校实行一揽子管理,学校没有自主设置专业和选择教材的权利,全国几百所高校,专业统一,教材统一,教法同一。在一些高端的学术型研究型学院,只能学到一些简单的思维和操作,普通高校所有的专业,

7、例如电子、营销、语言文学,清华北大照设不误;而本应该培养操作型人才的普通院校,却学了满脑子虚假无用的道德文章。毕业出来之后,眼高手低,没有出路,可想而知。所以清华北大的学生别无他法,从事研究学术型工作知识底蕴和专业拓展能力都不够,从事一般性工作又放不下名校生身段,只能走出国深造一条路。国内一流院校沦为别国的高等教育预科,悲乎?懊丧乎?大学扩招是中国大学的变革举措之一,它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必然要走过的一个阶段目标,并且取得了一部分的成效。十年时间,中国高校的毛入学率由原来的 5%提高到 25%,每年的大学毕业生超过 500 万,加速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大冲淡了大学文凭含金量,也是巨大的成就

8、。但另一方面,扩招只是一个外壳,学校规模扩大,并而没有实现内在的更新,用旧的教育理念、旧有的大学制度,承载了现代高等教育所需的新内容,就等于一辆旧货车,以前勉为其难装上几百公斤货物,现在一下子上来两吨,负荷加重,只会加速车辆的损耗,提前垮塌在路面。原因在于,它的动力核心没有更换。扩招不会直接带来弊端。该变更的不变更,该配套的没配套,才造成今天我们看到的高等教育的种种乱相,大部分是由一成不变的教育管理体系造成的。中国大学要脱胎换骨,必须进行管理体系和教育理念方面的改革。恰恰是在这两方面,过去十年被有意无意地搁在一边,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教育改革成为半拉子,停在一个“四不象”的尴尬地带:既不能

9、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走向世界成为一个可望不可及的梦想,而原有的大学精神、优良学术传统也无迹可循。高等教育要发展,真正进入世界先进教育行列,仅仅有扩招是不够的,而现在,仅仅对扩招进行反思也是不够的。所幸的是,10 月 15 号媒体报道了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的一段话:“高校建设要回归教育本身”,涉及了现代大学制度。真是可喜可贺,教育部也有人会说点靠谱的话。如果可以视为一种反思的话,这样的反思才真正到了点子上。由此看来有关大学扩招的对错争辩已经取得了应有的结果,可以告一段落了。没有事情只会变坏不会变好,我们还是给予一点耐心,期待中国高校在越来越明晰的辩论声中,能够有一点儿进步吧。当然还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回归理性,自觉自醒,正视问题,千万不要再试图转移矛盾阻断视听掩盖问题的实质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