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359522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人社区照顾理论和实践(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老年人老年人社区照顾社区照顾的的理论理论和实践和实践张张学泰学泰导论导论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对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进行关心和照顾的问题日渐成为一项重要的、世界性的社会政策议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速发达的工业社会,使人均寿命有了显著增长。随着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不断下降,以及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99 年,全世界60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首次达到了 10%,这就意味着全世界的人口作为一个整体已进入了老年型阶段。至 2050 年,全世界 60 岁以上人口的比例将达到 20%。虽然目前发达国家老年人口的比例(20%)高于发展中国家(9%),但发展中国家

2、从年轻型人口转变为老年型人口的时间将大大缩短,预计在未来25 年里,全世界 75%的老年人口将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中国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且由于近30 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和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1999 年,中国 60 岁以上人口近 1.3 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了 10%,而且,从 2010年到 2040 年,中国的人口为高速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比重平均每十年提高 3.99 个百分点,这样的老龄化速度在世界上也是少见的。中国的养老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照顾问题将面临极2为严峻的挑战.不断增长的人均寿命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成就,但庞大的

3、老龄人口全体也确实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大量的社会福利与照料服务,因此也常常被政府部门视为一种负担。从 70 年代开始,在几次经济危机时期,欧洲及北美一些国家的政府都表达了对老龄人口的忧虑。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和服务模式改革也势在必行。从二十世纪 70 年代开始,在老年人照料问题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开始反思以前那种大型院舍式照顾的问题,并开始支持一种“属地养老”的原则,即在生理或心理上有障碍或患病的老人,住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照料,或者尽可能地在靠近他们自己社区的、类似“老人之家”的机构中接受照料。在英国等国家,这种照料模式被称为“社区照顾”。近年来,老年人“社区照顾”作

4、为社会服务的理念和策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等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大力提倡,但也因对它的不同理解而引起很多争论。本文拟对社区照顾的概念、内容、发展历程等进行系统性的探讨,简要回顾中国老年人社区服务发展的实践,在此基础上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中国的老年人社区服务的未来发展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一、社区照一、社区照顾顾的概念的概念在深入讨论“社区照顾”的基本内容之前,让我们先对“社区” 和“照顾”两个慨念作简略的分析,并了解西方社会提出“社区照 顾”概念的背景。3(一)“社区”的定义 “社区”(Community)一词的定义及用法在社会学上是很不 统一的。它一方面被认为是社会学中最根本及最有深远

5、意义的 基本概念,但另一方面社会学家对社区的“边界”却有极大的争议,同 时由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令社区范围的界定亦日渐变得模糊。一般学者都同意“社区”有地域上的界限,但社区地域的大小 则难有一定的标准,而在不同社会文化情况下亦有不同的界定。 如,我们可以把像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当作“社区”,因为人们 互相之间有一种亲切感。不过,对于大多数人们来说,还是对较小 的团体有强烈的(或更强的)归属感。显然,家庭是最具影响力的。 这一点即使在家庭被地理上分开时仍是如此。一般的观念认为 社区内社区成员间的交往,无论在密度和深度上,都往往较他们 与社区以外人士的交往来得高。社区成员通常都会对所居住的 社区

6、有一份归属感,而且在某一区域居住的愈久则其归属感愈强。 地域社区通常亦与政府行政区的划分重叠,因为地域社区形成了 一种极方便的行政分区划分界线,易于行政管理。 正在设计和开展社区照顾的人员必须考虑到那些因社会混 乱而使社会“归属感”减弱的区域(比如那些急速建起的新城镇)。 至今还没在多少经验和认识以表明在新建的团体中能否重建这 些社会归属感。还有这样一些例子,在英国的一些大城市,社会混 乱不是由于计划变革,而是寻找工作的人们或流浪人员(如精神 病人)向城市流动的结果。对于那些尚未真正面临此类问题的社 区照顾设计者,这些区域向他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演变,部分社会学家认为地域性的传统社

7、区在都 市化及工业化的力最之下逐渐瓦解,而“功能性社区”(functional community,如行业职工、学生、主妇等)较诸“地域性社区” (geographical community)更能代表现代人的主要身份和认同群 体。此外,许多学者认为在城市内存在着不少人际关系的网络 (Personal networks),而这些个人网络形成了极强的社区支持,是4另一种以网络为主的社区概念。故此,单单以地域或行政区来界 定的社区未必能够代表真正的社区,社区的概念应逐渐扩大,还 应该包括功能性及网络性的社区。(二)“照顾”的定义 “照顾”(care)基本上可以从四个不同层面来进行界定: (l)行动

8、照顾,如起居饮食的照顾、打扫居所、代为购物等;(2)物 质支援,如提供衣物家具和现金、提供食物等;(3)心理支持,如 问候、安慰、辅导等;(4)整体关怀,如留意生活环境、发动周围资 源以支援等。 一般人士在谈及“照顾”时,通常是指行动照顾和物质支援, 有时也包括了心理上的支持。然而在设计社会服务或社会福利 政策、模式过程中谈到“照顾”时,我们应该要包括上述四个层面, 因为受助人士所需要的照顾,其实往往涉及具体行动、物质、心 理和环境等各个层面的关怀和服务,遗漏了任何一个层面的照顾 都是不全面的照顾。 提供照顾的动力,除了纯粹的“利他主义”或人伦关系外,还 可能包括了传统文化观念(如“老吾老以及

9、人之老”)、互惠互利的 考虑和法律上的责任等。再者,不同的社会提供照顾的动力也往 往因所处不同的文化或社会背境而有所差异。随着时代的不断 变迁,人们对照顾他人及被照顾的期望亦有所改变。 在照顾的提供上,西方国家往往使用二分法:即 “正规照顾” (formal care)和“非正规照顾”(informal care)。正规照顾通常指由 政府承担及提供的照顾服务,而这些正规服务则多由政府人员 及专门工作人员负责执行照顾。但是,随着民间组织和志愿团体 的发展,正规照顾这个慨念往往也包括了由这些正规的非政府组 织和团体所提供的照顾。而非正规照顾则是指由家人、亲友或 邻舍,通常基于感情和人伦上的因素及动

10、力而提供的无偿照顾。 这个二分法无疑带来分析上的方便,但我们亦必须注意到, 在现实生活之中,正规照顾也包括了由正规社会服务团体去发动 受助人士的亲戚朋友,或组织社区邻舍网络,以作为提供照顾的5资源。另一方面,非正规照顾亦往往涉及运用这些“正规”的服务 去补充。换句话说,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的界分,虽然可带来分 析上的清晰,并帮助我们了解社会上存在的不同资源,但这并不 表示在现实生活中,正规照顾和非正规照顾是两个毫不相关或互 不干涉的范畴,二者往往有许多重叠的地方,而且是相辅相成,互 相补充的。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商品化及物质化,某些照顾行为在市 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有利可图,亦可能成为服务

11、性的“商品”, 如幼儿照顾、个人卫生及护理等,因此在谈及社区照顾时,我们要 涵盖在社区内由政府、社团、市场和亲友邻舍网络所提供的照 顾,并着眼于它们彼此配合的关系。 (三)“社区照顾”理念产生的的背景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西方社会(如英国)开始关注为精神 病患者所提供的长期住院照顾所产生的一些非人性化后果。与 此同时,亦有社会人士注意到老人和残疾人士因长期住院而产生 的种种不良后果,发现长期住院令住院者产生倚赖性,结果渐渐 失去重新适应社会的能力。世界范围内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大 型机构里的工作人员往往会形成一种控制甚至是虐待居住成员 的行为方式。大型机构往往会发展出一种我行我素的生活,强 调

12、机构的需求以维持其顺利运转,而不是服务于居住者的官僚 主义作风。比如,他们有严格的用餐时间,为的是工作人员的方 便而不是居住者的意愿。而研究表明,在较小的机构中,常常可 以有较大的灵活性。如在英国的小型敬老院中,可以创造条件使 老人们能够根据他们所选择的时间和早餐种类(在合理范围内) 取到早餐或得到供应;每个老人都倾向于自身的固定习惯,而且 他们的要求也很适中。老人们感觉到他们在日常生活的那个方 面有了选择权,而这种选择在大型机构中是很难得到满足的。 在这种背景下, “社区照顾”的概念应运而生。社区照顾提倡 把需要照顾的人士留在原本居住的社区接受照顾,而以种种正规 社会服务及非正规支持系统去为

13、他们提供照顾。由此可见,最初6社区照顾理念的产生主要是与“非住院化”(de-institutionalization)运 动息息相关的。 随着福利主义的兴起,西方社会的国家政府在二十世纪六十 及七十年代承担了愈来愈多的社会服务。而由于政府职能的不 断扩大,带来了种种的问题,如财政危机和官僚僵化等。社区照顾 这一概念亦演变成为与“非政府化”(de-publization)及“非中央化” (de-centralization)运动相联系。提倡社区照顾的人士认为社会服 务的资源和决策权应下放至社区层面,而服务的提供则不应单单 由政府全力承担,亦应由政府以外的民间组织和志愿团体去承担,甚 至进一步大力

14、发动亲友和邻居为社区内有需要的人士提供非正 规照顾。 社区照顾作为一种社会服务概念和策略,在数十年的发展历 程中已经历了相当多的改变。现在人们讨论社区照顾的基本内 容时,已不再把社区照顾单单理解为“非住院化”,而是把它理解 为由社区各类人士合作去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照顾,并努力在社 区环境中去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二、二、 “社区照社区照顾顾”的基本内容的基本内容对社区照顾的理解虽然因人而异,在不同背景下也往往有不 同的解释,但在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所包含 的一些共同点: (一)照照顾对顾对象象 社区照顾通常是指为社会上有依赖需要的人士(如老年人、 精神病患者等)提供照顾和支援,这

15、些对象多是社会上最脆弱的 群体,他们往往需要社区内正规或非正规的服务和照顾,以帮助 他们在社区中继续过正常的生活。 虽然社区照顾的主要对象无疑是有需要人士,但其更广泛的 对象实际上是整个社区。因为社区照顾概念背后包含着一个“关 怀社区”(caring community)的观念。建立一个关怀社区需要包括7政府、非政府服务团体、民间甚至市场资源等各方面的共同努 力。社区照顾不单单是直接为有需要者提供照顾服务,也包括 了为建立一个能关怀、照顾及服务其中成员的社区的种种方法 及策略。(二二)提供照提供照顾顾者者 社区照顾第二个基本因素是非政府资源的参与,这不仅是指 非政府服务团体的正规照顾者,也包括

16、了非正规照顾者(informal carers)如亲友、邻里网络、义务人员等。也有学者开始探讨在社 区照顾概念内应包括功能性社区或跨越地域的人际关系网络, 例如在考虑非正规照顾者时,受助者的同事和同学(即使住在其 社区以外)也可以成为照顾者,而许多老人组织、残疾人组织、 妇女组织等也可以成为受助者获得支援的重要资源。这表明社 区照顾不仅包括政府官员及其属下工作人员的参与,而且必须包 括整个社区的动员,甚至包括地域性社区以外的其他支持网络 和资源。 然而,在提倡动员非政府资源和社会网络的时候,我们去却 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取向。第一种是“补足式”的取向,其背后的 理念是认为动员非政府资源的目的,是去补足政府资源的匮乏。 有些学者甚至把社区照顾的定义界定的十分狭窄,认为社区照顾 单指由专业工作人员在社区内所提供的照顾,连志愿团体或民间 组织所雇用、专门从事社区照顾的专业人员的工作也排除在外。 第二种取向是“整合式”的服务模式,提倡把社区内各种资源做整 合式的配套考虑。在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形式的照顾和服 务可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但首要是确保社区人士在有需要时可 以获得基本照顾。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