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6523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有古“周道”,后有村镇庙(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先有古先有古“周道周道”,”,后有村镇庙后有村镇庙来源:齐鲁晚报普集镇位于章丘市东部,与淄博市毗邻。胶济铁路、济青公路自镇南、镇中平行穿过,连接着大海之滨与省府济南。在地理环境上,普集镇南面是逶迤起伏的泰沂山脉,北面是高耸入云的长白山脉。两面青山之间的距离,大自然神奇地造化出了一条冲积河谷平川。平川漫漫,蜿蜒坦荡,形成了一片富庶的土地和一条古老的东西交通大动脉。 村庄街市因古道兴衰普集在远古时代为东夷地区,是光辉灿烂的东夷文化发源地之一。周时为齐国所辖。周王朝为了加强对东方诸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统治,将大海之滨所产的海盐顺达运输中原,便自统治中心洛邑(在今河南省内)开拓了一条通往东方的大道,名

2、曰“周道”。周道经过古谭国(今龙山镇城子崖)东进,穿过今天的明水、普集,通向青州、胶州和渤海、黄海之滨。这是贯穿山东省最早的一条交通运输干线。也完全可以这样说,现在的胶济铁路、济青公路是古老周道的历史延伸。当时,一位谭国大夫出于对周朝统治东方的不满与义愤,写下了一首叫大东的诗篇,被收录在了诗经小雅中,成为了目前济南地区最早的史诗性篇章。诗中叙述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周道平坦得如磨石,笔直得如箭杆),“小东大东,杼柚其空”(利用这条道路,周王朝把东方的布帛都运走了)。从诗中不难读出当时周道的宏阔与周王朝利用这条道路对东方统治的严酷。随着历史的发展,依附着古道诞生了烽火台、驿站、寺庙、交易市

3、场,乃至村庄城镇的形成。在章丘域内的龙山镇、明水镇、普集镇即是其中之一。村庄街市因古道而生存,因古道而兴衰,是这些古镇的共同特点。以渠、寺得名说普集,古为“普济”,续山东考古录载:“金县普济镇,(今绣惠镇)东南三十里。唐莱芜县有普济渠,当以斯渠得名,唐为莱芜县地。”这是“普济”得名唯一见诸文字的记载。普济渠早已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没有了丝毫的踪迹,也没有留下其它的文字记载,因而无法去考证其位置。续山东考古录中也只是用了“当以斯渠得名”的非肯定语。普济镇的得名,在当地民间则另有说法。传说,在古道旁有一座非常古老的寺庙,名“普济寺”,后因在寺庙旁盖起了房子,有了居民,渐渐发展形成了一个小村,村便

4、以寺为名,叫普济村了。关于普济寺,目前还没有发现其文字记载。民间口头流传至今的是“大佛寺”,章丘最早的一部县志明嘉靖修补蓝印本第二卷祠宇篇中记载的是“石佛寺,在县治东南普济镇”。其寺遗址在今普集东西大街东首路南。寺东墙外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鸿沟,被当地百姓称作“寺沟”。寺北是一座横跨鸿沟的石桥,清道光年间的县志记载:“普济桥,在县治东南普济镇东,上有石栏,宽可容两车。”石桥为白黄色砂岩石构造,每边石栏由 36 个“和尚头”连接构成。桥面长条石铺就,磨损痕迹累累,承载着古道千百年东西交通的历史重任。桥洞一孔,块石砌碹,如券门。上悬石匾,镌刻“普济桥”和一兽头。普济桥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章丘七

5、中扩建时才被整体掩埋于群楼之下。笔者经多方考证,“大佛寺”“石佛寺”即民间传说中的普济寺。普济寺在清末民初时被改造为小学校。笔者在这所学校读书时(1960 年1962 年)寺庙大殿的青石八棱石柱断块尚存,直径约在 1 米以上,可见当年寺庙规模之大。普济寺始建于何年,现已无法考证。佛教在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以后,随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得到了空前发展,尤其是北魏建国以后,佛教逐渐与政治结合在一起,北魏的皇帝、皇后和一些王室贵族都是积极倡导佛教的虔诚信徒。皇室的提倡极大地促进了佛教在民间的传播,各地相继出现了造像建寺热潮,佛教也由中原地区沿着古道向东方传播。在南北朝时期,山东地区的佛教传播

6、路线经许多专家论证,是由中原高僧沿着济南淄博青州的古道路线沿途募捐,建立寺庙,致使山东的佛教传播进入了空前的繁盛期。举世闻名的“青州石佛造像”,便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由此推论,普济寺可能也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普济”与 “普集”的嬗变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普集在山东省章丘县东南濑河滨。道通淄川县。地势扼要,有兵房,胶济铁路经之。”濑河,即今普集镇北之季节河。其上游、中游、下游又分别名青杨河、东巴漏河、漯河。濑河源于章丘东南山区苇湾子泉,纳东南山区诸流入普集镇,再纳长白山诸流经杏林水库,最后在刁镇境内入芽庄湖,是章丘境内的主要河流之一。1999 年 10 月出版的章丘市地名志载:普集“据考,该村

7、由普济、程家湾、范家辛庄、孟家、窦家庄等 9 个小村合并而成,命名为普集。”清道光年间编纂的章丘县志元明章丘图考中记载:“金设延安、临济、明水、普集四镇。”宋金时期,金兵南侵,济南沦陷(公元 1128 年),济南知府刘豫投降,成立伪齐政府,在章丘境内设立延安、临济、明水、普集四镇,改“普济”为“普集”。自此,“普集”二字成为了最早见诸于官书的地名。为什么改“普济”为“普集”呢?传说是因在普济设立了集市,并规定以每月中的“三、八”日为集市日(五天一集),让百姓通货贸易,方便生活,发展经济,称之曰“普济集”,进而被简化为“普集”。普集阴历“三、八”集市日一直沿袭至今。计算岁月,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8、。但是,金、元灭亡之后,到了明朝,名字又改了回去。根据是明朝嘉靖年间编撰的章丘县志中所记“六乡十八镇”明确记载为“普济镇”(六乡:关厢乡、清平乡、西锦川乡、东锦川乡、明秀乡、下三乡。十八镇:旧军镇、步村镇、普济镇、水寨镇、新家寨镇、柳塘镇、临济镇、刁家镇、文祖镇、明水镇、张家林镇、魏郭林镇、濛口镇、大寨镇、博平镇、大野镇、危山镇、段家桥镇)。志书其它地方凡涉及其名字时,也均以“普济镇”来记载。明嘉靖七才子、散曲戏剧家李开先在遊龙藏洞记一文中也有记述:“洞去城七十里,暑热,即日不能至,宿于普济镇,次日早起”龙藏洞位于今普集镇南赵八洞村四暨山腰。从章丘城(今绣惠镇)骑毛驴经相公庄、博平村至普集需半天时间,从普集经阎家峪、孟家峪至赵八洞又需半天时间。所以李开先一行从章丘城出发游龙洞就必须在“普济镇”住一宿了。清道光年间编撰的章丘县志上,也均以“普济镇”用名。直到民国时期,可能是因为湖北省江陵县、四川省旺苍县分别也有一个“普济镇”,才又重新以“普集镇”命名,使用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