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55310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示范校视频解说词2职教办定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立足三农创特色立足三农创特色 争创示范谋发展争创示范谋发展-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申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视频资料会宁,历史厚重如山。会宁,文化绵延似水。1936 年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熔铸的会师精神,更让会宁挺起巍峨脊梁,彪炳史册。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白银市南端,总面积 6439 平方公里,辖 28 乡镇,总人口 58.47 万,其中农业人口 53.48 万。2010 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 32.4 亿元,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3813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602 元。会宁是中国革命圣地,是“中国小杂粮之乡”、“中国肉羊之乡”,也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在领

2、导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三苦两乐”教育精神感召下,举办职业教育 30 年的陇上职教名珠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这里蓬勃发展,不断壮大。创创立立探索探索兴兴起起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由郭城农中校区和教育新城校区两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整合资源、优化组合而成。1982 年,郭城中学改办为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从此走上了职2业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之路。1994 年,学校批办为甘肃省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5 年晋升为省重点职业学校。随着全县初中毕业生的逐年增加,担负着技能型人才培养任务的中等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2007 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筹资

3、 5000 万元,在县城北河坪建设占地 120 亩的会宁职专教育新城校区。新老校区通过专业重组为依托,优化师资配置、加大设备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基础能力和服务“三农”能力大幅提升。一个涵盖全县、辐射毗邻县域的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兴起,蓄势待发,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发发展展壮大壮大提高提高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学校占地 238 亩,建筑面积 7.2万平方米。学校逐步建成了教学楼、综合楼、实训楼、专业实训室、体育艺术楼、公寓楼、餐厅、学术报告厅等,成立了白银市第十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目前开设现代农艺技术、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园林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汽车运用与维修、焊接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

4、用、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计算机应用技术、美术工艺、学前教育、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村电气技术、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护理等 16 个专业。各专业均具有教学必须的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设施,设备总价值 1700 万元。全校在校学生 4486 名,3设 70 个教学班,教职工 296 人,其中专任教师 279 人。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的 92.3%。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学校先后培养出各类专业毕业生13306 名,有 2730 名升入省内外对口高校,众多毕业生已经成为当地发家致富的带头人和企业的技术骨干,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因办学成绩显著、办学效益显著,获得了“全国农村教育综合改

5、革先进单位”、 “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白银市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全省学生技能大赛先进集体” “会宁县职业教育先进集体” 、 “会宁县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同时,学校被相关部门认定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 “甘肃省再就业培训定点机构”、 “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 “白银市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等。已成为当地企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在白银市中职学校中发挥着骨干、示范和引领作用。特色特色兴兴校校科技科技兴农兴农开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三十年来,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的办学方针,以推动县域经

6、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坚持学校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步成为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农村职业教育学校。学校充分发挥农业职业学校和4涉农专业点建设的优势。以服务现代农业为目标、以行业产业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核心、以互利共赢为基础,加强与郭城工业园区、会宁鸡儿川农业产业园区的密切联系。在人才需求分析、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教师培养培训、学生实习就业、企业职工在职培训和产教研一体化等方面开展合作,促进产教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发展,提高了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进入会宁职业中专,教师的教学研究、学生的朗朗书声、兴趣盎然的实训实验是教学区的

7、主题,内容丰富的报栏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源泉,遍布廊檐的名人格言、画像是启迪学生成才的榜样,各专业实习实验场所是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乐园。学校藏书 4.5 万余册、上百余种期刊的图书阅览室为师生提供了精神食粮,多媒体教学和校园网又让学生充分领略到了现代化教学的魅力。走进实训区,牛、羊等家畜的鲜活之声先声夺人,映入眼帘的是家畜养殖场和种植组培室以及种植园艺场所,它们集中展示了现代农艺技术和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的优势,是培养农学专业人才的基地,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走进果园花圃、走进牛羊养殖场、走进农户、走进田间地头,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既学得了一线技能,又给当地农民传授了种、养殖和农机等适用技术,成

8、为当地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电工电子实训室、焊接实训室、汽5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室、音美功能室、生农实验室等实训实验室,也为学生提供了技能训练的操作平台。作为当地唯一的培训基地,学校积极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农村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创业能力。主要培训专业有电焊、汽修、种植、养殖、企业管理、酒店服务,培训对象有返乡农民工再就业培训、SYB 创业培训、中低级技能鉴定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 5403 人次,仅2011 年 5 月,学校为北京铜牛服装集团会宁生产基地培训员工 1000 人。改革改革发发展展质质量量为为本本“欲成才,先做人”,这是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

9、校的教育理念之一。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加强管理育人,重视活动育人。开展国旗下的讲话、军训、法制报告会、书画展、运动会、帮扶献爱心、感恩教育、演讲比赛、文艺晚会等活动。丰富了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情操。在抓德育工作的同时,会宁职业中专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 “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的基本要求,由比较多地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6质量提高、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密切与企业等用人单位的联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盈,促进

10、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的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衔接。创新教学环境,经常开展与校为外实习基地的学习、交流、合作活动,构建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教学环境。学校创新教学方式,深入开展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在教学中普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渠道优化教学过程。围绕农村生产实践,推进项目教学、生产一线教学。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培养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业人才和新型农民。通过实行开办养殖小区、花卉培育

11、基地、焊接对外车间、汽车与农机检测与维修服务等建设方式,优化办学资源配置,增强学校办学实力,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优势互补,带动学校共同发展,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明显增强。学校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教育模式改7革,与上海宝钢、中天钢铁上海华硕等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用人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培养,定点就业。全校的幼师毕业生提前一年就被兰州、北京等地的幼儿园选定一空,焊接、汽修专业和上海大众、比亚迪集团实行订单培养,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岗位需求,使学生毕业后就能适应企业生产需要,迅速成长成人。近三年来全校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到 98%,就业率每年达到 96%以上,改变了长期困扰中职学校发

12、展的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了专业对口、岗位稳定、待遇较高的优质就业。学校特别重视部分学业基础较好学生的升学愿望,让这部分学生打好基础,走进高校。截止 2011 年秋季,为高校累计输送 2730 学生,仅 2011 年,参加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 93%的被录取到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就读,打通了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的立交桥。迎接机遇迎接机遇展望未来展望未来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的发展机遇,会宁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教育内容;完善内部管理,改革评价模式。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着力提高育人效益,会宁职专要把深化校企合作作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8的重点,以校企合作为主线,大力推进具有县域特色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根据县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涉农专业建设。要深度融入当地产业链,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质量、规模、结构和效益的有机统一,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