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54628 上传时间:2018-05-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释道综论——王财贵教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儒释道综论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 义理组读书会日期:87.12.17.问:就儒释道三家对世界的思考模式而言,无疑地,儒家道家都有置定形上的道,佛 家则没有,它是一切都空,在佛家来说,不能用思议的去把握,但是在哲学上,我们要求 一个适当的置定的话,应该把佛家的真理如何放置?老师:不错!有一点了解,但说得还不是很切实。儒家、道家对于真常心、真常性, 所谓圣贤之性,有一个置定 ,这里讲置定这两个字还不错,讲预设(西方智测 型态)就很差了,讲置定还可以商量。(你的问题是:佛法说一切都是空,那我们怎么起修? )为什么说还可以有商量呢?不管儒释道那一家,它都没有预先置定,预先置定的进路叫做 智测的形而上学,

2、思辨的形而上学。因为是本 ,所以叫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就世界来说, 是说明世界的起因,就德行来讲,是说德行的根据,这些都是属于形而上学的话。智测的 形而上学,就是用我们的思考去预设一个形而上学,这个测度,一定有预设。预设有两种 情况,一个是先预设,先预设一个最高的真理,然后衍申出世界,像柏拉图,他的理型就 是预设。要不然就是假定, 假定是从一些问题开始,讨论到最后,不得不有一个形而上 的源头,而做为我这些道理发生的起源者,我必须假定之,假定也是预设,假定完了之后 就是预设,你设定在那里,用一句俗话说就是, 做戏无法,就出个菩萨 ,演戏的人,安 排很多情节,这情节一直发展,发展到最后没有办法解决了

3、,就出个菩萨,来解决问题。 没办法解决,就把菩萨找来。而哲学要圆满起来,就必须要这样(有一个形上学),但这是 智测的形而上学,西方的形上学,都属于这类,这类总加起来,都是戏论,所以形而上学, 尤其是西方的形而上学,智测的形而上学,通通归于戏论。到了康德的时候,也讲出了形 而上学,他的形而上学就是指上帝,所以亚理斯多德为了哲学的理由,也要请出上帝,是 形式的形式,原因的原因,不动的动者,他不这样说,那世界从那里来?这没办法讲,但 他比柏拉图要进步,因为柏拉图首先说有理型,亚理斯多德不这样讲,亚理斯多德是一直 讨论现实事物,从现实事物讨论起,然后讨论到最后根源,就是上帝,就是形式,这种手 法又比柏

4、拉图高明,柏拉图一开始就说有(理型),谁说你说有的?经不起一问的,那亚理 斯多德,人们问,你为什么有形式的形式,不动的动者,他就反问你,那世界从那里来, 你就哑口无言了。到了康德的时候就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呈现形而上学,他从人对于道德反省开始,人首 先是对道德有感觉,对道德感觉如此真切,所以康德反省这道德感觉:第一,这道德要超 越于现实功利之外,从无条件的命令而行,除了这个规定之外,这无条件的命令从何而来, 从自由意志,自由意志是超越的,不是现实的,而依康德,我们人只有现实的心,所以自 由意志不是我们所能了解的,而必须是预设,非假说它不可,这是从我德行上来假设,不 是从我知识上来假设,从知识上来说

5、,它根本达不到,但从我对德行的愿望当中,而德性 是一种理性的表现,而理性的表现非有这个预设不可,所以这种预设叫做设准。设准是理 性的要求,几乎是可以达到了,这理性是道德理性,实践理性。第二点,道德要求愈纯净愈好,那么一个人的道德如何纯净呢?一个人的道德要能够随时知过能改,改过迁善,但 改过迁善是要长久的路程,不知道要改到什么时候,所以我总是希望这一生若没有做到圣 人,来生还能有机会成圣人,这是一个有道德心的人的愿望,所以就预设灵魂不灭,这也 是设准,你非得有灵魂不灭不可,否则你的道德心不安,第三,我们总希望有道德的人享 有福气,但我们却发现,现实上,有道德却没有福气的人很多,有些人没有道德却反

6、而有 福气,我们就会不安,我们总是希望有一个超越的能力来安排,使我们人间能够德福一致。 因此,我们须要一个超越的人格神,就是上帝。所以上帝存在、自由意志、灵魂不灭,这 三个概念是我们实践理性必须要有的设定,这种设定给它一个名称叫设准 ,这个设准比 那预设与假定的真实性要强一点。这是西方形上学最主要的三态。第四种就是宗教的,它是启示的,何谓启示?耶稣是后知,耶稣以后就没有先知了, 先知都是替耶稣做前导的,先知都来预告有个万王之王要诞生了,所以先知是来预告耶稣 的诞生,耶稣诞生后就只有这个圣人,以后就没有圣人了,要到世界末日的时候,耶稣再 降临,所以这期间不须要有圣人,只耶稣就够了,但是这些先知,

7、包括摩西,他们心中都 有一个形而上学,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形而上的体悟,这种体悟跟东方人的体悟不一样的, 虽然都是体悟的,但这种体悟是启示的,什么叫启悟?是上帝开启了我们的心,是上帝直 接在你心中工作,这不是你的,是上帝给的,这叫启示的形而上学,所以这个神学这样讲 行不行呢?这是哲学上的大辩论,所以康德以他的看法说,上帝怎么可以证实呢?从道德 可以证实,所以有道德的神学,康德反对神学的道德学,前面所讲的就是神学的道德学, 道德从那里来?神要你有道德,神希望我们爱我们的弟子。神学的道德学不是真正的道德。 道德应该是从我们的道德心灵的感受而了解,感受自由意志的命令。康德讲道德很麻烦, 我们儒家讲道德就

8、很简单,他很扭曲,因为他的理论扭曲,他的理论从不恰当的路数而来。 所以牟先生将康德提升一层,使康德会归儒家传统,这是时代大问题,不知道这个问题的, 会说这关我何事,但如果知道了,知道人类智慧的发展,牟宗三先生这样子的工作,是天 地间千秋万事永垂不朽的工作,两个民族几千年的发展,要在这个地方给它统合起来,这 不得了。西方的学问,发展到康德最高点,最接近原点,也就是设准的,及道德的神学。道德的根据在那里?或是万法的根据在那里?或是我们修行的根据在那里?这都是问 一个现实人生之上的超越问题,凡是问根据都是超越的,现实的根据不必问嘛!我为什么 要吃饭?我肚子饿嘛!肚子饿就是吃饭的根据。所以我们问根据,

9、必是问超越的根据,问 超越的根据,就是问形而上学。那么现在说,儒家或道家都有一个认定或预设,这样讲不 太好,如前面讲的方式才可说为预设。儒家比较好了解,儒家的超越根据在那里?怎么得 来的?你也可以说在理论上是不可说明的,孟子说怵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为什么知 道人皆有之?这要问你自己不是问我,要问你自己有没有,不要问老师,说为什么怵愓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要反过来问你,你有没有,你若还不知道,他就举个例子,如 果你乍见一孺子将入井,你有没有怵愓恻隐之心?你想一想,若我有,这就是了,是你自 己明白的,所以是自明的,所以说皆自明也(),自明算什么理论,自明就不是 理论,所以他不是智测的,他不走

10、智测这条路,因为智测这条路是走不通的,这在哲学上 就可以辩了,我不走智测的路是不是就不对,我讲不清楚是不是我不对,这在哲学上先要 通过这一关的检验。是不是形上学须要讲清楚的?这不能讲清楚的地方就不必讲清楚,该 回归你自己,让你自己去体证的地方,就不是用理论来说明的,但是至少这前面也要用理 论来说明一下,说这是回归你自己的,懂吗?我们只能说到这里,不能再替你的生命来说: 你有怵恻愓隐之心。我的生命有怵愓恻隐之心,我怎么知道你的生命有怵愓恻隐之心?但 是在孟子,说人人皆有怵愓恻隐之心,孟子在讲这个学问时,每一次就问,请问你有没有怵愓恻隐之心,你说有,我这个理论就可以不要讲了,因为你有,有怵愓恻隐之

11、心,就有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都在你那里,只是你不做呀!所以知皆扩而 充之 ,它就应用无穷了,如果这扩而充之得非常广大,你就沛然莫之能御,这样一下子就 显出来,如果偶尔有一点点,偶尔又没有,一曝十寒,旦旦而伐之,虽然有萌蘗之心,虽 然有夜气,夜气又不足以存。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矣,若夫为不 善,不才之罪也。 ,情者,实也,如果说到一个人的真实生命,则可以为善矣 ,这就是 我所说的性善的意义,你有没有反省你的实情,你的真实性?如果你反省你的真实心,我 就判断你一定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你有善性,善性就在你那里, 若夫为不善 ,假如你看到很多人为不善,为

12、什么他会为不善呢?非其才之罪也 ,什么叫做才?才是 初起的意思,有一个种子刚从土地长出来,发芽了,就是才,所以才是发生的力量,所谓 刚才刚才,就是刚刚初起,所以若夫为不善,一个人为不善,不是他最初的本能的罪,在 最初的本能是可以为善的,这是什么意思呢?即是你自己把它给隐没了。这是大的辩论! 你承认这个辩论,你就只好恭恭敬敬的承认,人性本善,我的性是善的,所以孟子就是这 样一直告诉你,孟子说,你本来是善的呀!你有怵愓恻隐之心呀!你回想一下有没有呢? 你说,我没有,孟子也没办法,但他就说非人也,是禽兽也!这孟老夫子太厉害了! 口才好得很,所以我说,不要跟圣人辩论,也不要跟贤人辩论,不要跟和尚辩论,

13、你保证 输的,这千古大家你还敢跟他辩吗?所以近代人不知量力,天天在检讨,你检讨个什么东 西呀!这真不知量力,螳臂挡车,自己迷糊了,自己误会人家的意思,都不知道!这犯了 无量无边的罪,因为他没有智慧,这种话能辩吗?孟子从来不讲这样的话,说我告诉你, 你要怎么样,孔子也从不这样说,所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汝画他就告诉你这样 而已。 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你就不用 力于仁呀!不是你没有仁呀!他天天这样告诉你,不是说,我告诉你,你不仁我就要处罚 你,这那里是圣人,所以他叫你自己

14、反省,你为何要跟他辩论?所以很怪,现代人很怪, 所以你看到这种文章就不要看了,这种人是没有用的,泡沫的理论。所以说儒家的德行的根据在那里?修行的根据在那里?当你这样问时,这是一个大问 题没有错,但是你千万不要用一个知识的想法,去设定一个标准,这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这是行不通的,现在就要讲清楚,古人是不必讲的,古人对于德性有亲切的感受,现代人 对德性没有亲切的感受,你要用理论来把我辩倒,我才相信,这算什么呢?所以现在就要 用理论来辩倒,辩到最后,也不是用理论了,只是告诉他,这种不是说理论的,用这样来 辩这个东西,而不是辩那个我要说你有德性。学问是这样子做的,这儒家最清楚的,所以 儒家讲一个人修行

15、的起缘,是最最清楚的,最最切实的,儒家是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 矣 ,其他各家各派,没有这样清楚的。你说耶稣,上帝在你心中,我如何知道呢?所以你 要去信他,当有一天上帝在你心中工作,你才知道,所以你先要信,然后才有爱,最后才 有希望,所以叫做信爱望,信是摆第一的,为什么信摆第一?儒家有没有要你信?没有, 志于道,是自己志,不是信,志于道,就是儒家,明明白白的,才叫做儒家。你说孔子叫 我们这么做,所以我才这么做,满脸哭葬着脸。这不算君子,君子是,这是我自己要做的 呀!这是我应该要做的呀!这样就是儒家。道家明明看到人心中的困扰,只要从负面反省,就没有正面意义的根据,那么他的形 而上学从那里来呢?他是

16、境界的形而上学,在境界完全显发出来时,形而上学也刚好在这 里,在你还没有境界时,你不知道从那里来,但是人一生,总是冥冥当中,不自觉的,有 那一种的道心存在,道心在那里?道心是从放弃、抿除了你这颗执着的心后,所显的心叫道心,所以他是负面的,消极的说,凡是这种形而上学,都是在境界上才可以说,当你致 虚极,守静笃的时候,你所呈现的那颗心,就是道心,但是你还没有呈现道心以前,你如 何能致虚极,守静笃呢?不知道,虽然不知道,但人人心中都有对于执着的不安,这种不 安会让你不自觉的去思考人生的一些问题,但这种思考不是一种明白的思考,是不自觉的, 冥冥中的,你想对了方向,你就悟道,想错了,你有可能永远在迷误当中,甚至就走错了 人生方向而放弃了人生,你就厌恶了人生,所以有消极颓废的可能性在里面,因为你所看 到的都是负面的人生,你没有看到积极正面的,而儒教就是从正面的地方显出来,儒家是 阳刚之教,道家则是阴柔之教。而佛家则包含世间法门,好像各种气氛都有,但是总体的气氛,他还是从负面来反省人 生,所以你因何而能显发你的佛性?你佛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