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4930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可持续发展陈陵 2010800521 摘 要: 在国社会我主义建设过程中,怎样处理和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使社会和谐发 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经过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的不懈探索,提出了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理念,进一步丰富创新了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这对于提高党的 执政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 意义。 关键词: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开创性探索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 社会主义建设存在的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进行了最初的探索。1956 年,毛泽 东写了著

2、名的著作论十大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他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重 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 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等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中十个重大关系的基本原则。同年召开的党的八大明确宣布,国内的 主要矛盾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之间的矛盾,我们 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1957 年,毛泽东发 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 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 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出要学会用民主的方法解

3、决人民内部矛盾,以 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八大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主要矛盾的思想,使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上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关键词:二、邓小平和江泽民的不断探索与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决策,他指出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工业、国防和 科技这“四个现代化”,还要包括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等内容。他强调物质文 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认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 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根据邓小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 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包括经济富强、政治

4、民主、精神文明在 内的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要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做 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继党的十三 大在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时,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 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之后,党的十五大制 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纲领,从而使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格局更加明晰和深入。为了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江泽民指出, 要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 谐相处的局面;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

5、定的关系,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 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正 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他的这一系列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认识,丰 富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适应党和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江泽民提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 成为加强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关键词:三、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不懈探索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 也逐渐凸显出来,在某些方面和领域出

6、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促使以胡锦 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和落实“坚持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领导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 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历史任务时, 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同“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一起提了出来,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党中央根据现阶段社会矛盾 发展的特点,2004 年 9 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

7、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 求,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强调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 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 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 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安定团结。而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同“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并列提出来,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和社 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005 年 2 月,胡锦

8、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发表讲话,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作了 全面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 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 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 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他还明确提 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 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决定了我们全面推进 中国

9、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 治文明建设,而且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使它们相互配合、相互促 进。2006 年 10 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 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 重大部署。2007 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要站在完成党 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 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再一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性,并对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

10、建设作了全面部署,这对于促进我国经 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指导 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 一项现实的重大任务,没有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将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 小康社会。没有社会的安定和谐,很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提供更加和谐、 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并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 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和经验,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我们还 要继续为构建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奋斗。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来

11、源于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经济和社会 协调进步的社会发展观,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 出发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 起来的。它涵盖了生态可持续改善、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进步等丰富 内容,是保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本文试图运用唯物辩证法的 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做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梳理, 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深化对邓小平理论及其发展观的理解和研究。全文共分五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可持续发展述要。主要从可持续发展概念、

12、定义、基本原则 等方面简要介绍可持续发展的一般理论。第二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形 成的历史必然性。主要从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思想来源、时代主题、 历史背景、现实国情等方面系统分析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三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从生态可持续改善、经济 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进步三个方面阐述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中国特色及其理论特征。以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基本国情为逻辑原点,坚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 思想的中国特色;战略性、协调性、持续性、全面性、公平性、系统性是邓小平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13、主要理论特征。第五部分为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新发展。 主要论证在新的历史时期,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的 丰富和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 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14、 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 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 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 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 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 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注释:1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相关论文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相关论文22 对和谐社会的了解与调查对和谐社会的了解与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