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4820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作者:梁纪尧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作者赐稿) 点击数:1609 时间:2007-1-28录入:zgxcfx发展经济学中,有关人口流动的研究颇多,他们都试图阐明人口流动的原因、作用后果等 等。其中最负盛名、最具代表性的是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与托达罗人口流动模 型。 (一)刘易斯(一)刘易斯- -费费- -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11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提出了人口流动模型 二元结构模型。后经费景汉、拉尼斯补充修正后称为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认为,

2、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传统部门 是以传统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农业部门。传统部门中存在劳动力的无限供给, 也即存在剩余劳动力。现代部门是以现代生产方式进行、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较高的工 业部门。刘易斯在分析过程中假定1:第一,整个社会仅包含现代与传统两个部门,且现 代部门通过吸收传统部门的劳动力得以发展;第二,提供同等质量与同等数量的劳动的条 件下,非熟练劳动在现代部门比在传统部门获得更高的报酬;第三,在现行工资水平下, 现代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小于供给。在这些假定前提下,刘易斯认为,劳动力是如此转移 的:现代部门在生产中获得的利润全部用于投资,生产的扩张

3、会进一步吸引传统部门人口 向现代部门转移。当该过程发展到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被现代部门吸纳完,这是发展中国 家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随之提升,收入水 平也相应提高,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的收入差距缩小,现代部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引 力下降。此况下,现代部门要雇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只能提高报酬水平与传统部门争夺 劳动力。当传统部门像现代部门一样实现现代化后,二元经济就实现了一元化,传统部门 与现代部门的收入差距就会消失。正是这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建立起两部门的联系, 工业资本通过使用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使农村摆脱了由于大量剩余劳动力造成的困境,走 上两大部门的

4、收入差距缩小之路。新农村建设和谐之路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差距 (山东 济南 250014) 摘要: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城乡收入差 距是否有显著影响,影响多大?为研究此问题,本文围绕人口流动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 我国城乡具体现状构建了中国特色的人口流动模型,并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为基础,通 过协整分析验证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动态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发挥巨大效应。并提出加快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关键词: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协整分析;误差修正模型;

5、格兰杰检验 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围绕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问题的探讨,学术成果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然而,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角度 通过建立分析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的成果却又屈指可数。为了对缩小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做进一步研究,我们以发展经济学的人口流动模型为基础,对我 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理论探讨、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 果,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 一、人口流动模型与收入差距一、人口流动模型与收入差距(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2323 刘易斯的模型中暗含了这样一个假定:城市中不存在失业

6、,任何进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 力都可以在城市就业。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日趋严重,与此同 时,农村居民流入城市的速度非但没有减慢,反而出现有增无减的趋势。这使刘易斯-费- 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型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托达罗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非充 分就业假定基础上的人口流动模型。 托达罗指出,要建立符合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人口流动模型,应该对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和城 市失业同增长的矛盾现象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为此,托达罗通过对刘易斯模型的修缮, 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型。 托达罗认为,人口流动是一种经济现象,即使城市中失业现象严重,准备流入城市的农村 居民仍可做出合理的决策。他们关

7、心的不是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而是预期收入差距。影响 他们预期的因素有二:一是城乡实际工资差异,二是在城市获得工作机会的概率。促使人 口流动的基本力量是比较利益与成本的理性思考,其中包括心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 获得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与城市失业率成反比,人口流动率超过城市工作机会的概率是可 能的。人口的流动最终会缩小收入差距。 托达罗根据对其人口流动模型的分析,提出应当尽量减轻城乡经济机会的不均等现象;摆 脱只注重城市发展的偏见,也应注重农村的发展等政策建议,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具有明显的二元特征,城乡收入差距不仅明显,而且已经变得异 常突出。笼统地

8、看,我国的现实状况恰恰是两个模型的综合;韦伟、傅勇(2004)认为, 由于“我国转型经济的特点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城市中存在着明显的二元体制: 计划控制部门和市场主导部门。前一部门的用工制度由政府严格控制,缺乏激励和流动机 制,收入分配有平均主义的倾向,工资或收入由制度决定;在后一个部门中,供求双方在 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决策,工资水平完全由市场决定。这样,如果农业劳动者进城后,通过 较完全的劳动力市场就业于市场主导部门,那么人口流动就是刘易斯模型;如果就业于计 划控制部门,工资由制度决定,人口流动就是托达罗模型。中国的现实显然属于前一种。 ”2 然而,在托达罗模型中,他假定农村没有剩余劳

9、动力;剩余劳动力必定在城市寻找 工作,如果找不到工作宁肯流落城市。在刘易斯的模型中,其分析过程暗含一个假定,城 市充分就业,流入城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都能找到工作。不仅如此,无论是刘易斯 模型,还是托达罗模型,他们都默认人口的流动是完全的。但目前中国的现实状况是:农 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可能找不到工作,剩余劳动力在城市无论 找到工作与否,挣到钱与否,大都会返回农村。伴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方向转移, 城市实际失业率也居高不下。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不是完全自由、没有限 制的。因此,我国的人口流动既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两种模型的综合,也不能武断地认为是 两个模型

10、中的某一个模型。我们应针对中国的实际,在两个模型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以更 有效地反映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际,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更科学、更权威的依据。( (一一) ) 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框架构建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分析框架构建综合比较刘易斯模型与托达罗模型,不难发现,托达罗的模型更贴近发展中国家的现实。 他纠正了刘易斯只注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正面影响,而忽视其负面影响的偏向,并提 出了注重农村发展,减小城乡发展失衡,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等政策建议。 二、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城乡收入差距二、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城乡收入

11、差距理论分析是为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理论探讨要基于一定的现实基础,构建既 定的理论分析框架,也即理论源于实践。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现实状况, 我们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前提来分析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首先,中档工资。由于中国二元体制的影响,加之受“身份”(城市人还是农村人)等因 素的影响,劳动的报酬也存在明显的二元性。由农村转移出的剩余劳动力,即使在城市获 得工作,其工资水平也低于提供同等质量、数量工作的城市劳动力的报酬。同时,只要农 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功,其获得的报酬就高于在农村获得的收入。这也是农村剩余 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源泉。 其次,双重失业。双重失业有两

12、层内涵:城乡双重失业与农民双重失业。城乡双重失业是 指,在城市,由于人力资本等原因导致劳动力的供求失衡,存在大量城市人口的失业;在 农村,由于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匮乏,农业部门存在剩余劳动力。农民双重失业是指, 农村存在剩余劳动力,农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在城市,尽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 市,但他们并非都找到了工作,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仍要回到农村,处于隐性失业状态。 最后,劳动要素的非完全流动。尽管我国市场改革已进行多年,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没 有得以完善,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加之受农村风俗、观念、制度等 因素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并不是完全的。( (二二) )中国

13、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新古典模型的对比分析中国特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型与新古典模型的对比分析 无论根据刘易斯模型还是托达罗模型,如果存在收入差距、劳动人口可以自由流动,那么, 劳动力要素就会由低收入区向高收入区流动,直至收入差距消失。而我国的户籍制度严重 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尽管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被软禁在农村,不能完全自由流 向城市,成就了城乡收入差距的制度性原因。其分析可参见图 1。 横轴表示劳动力数量,由原点向右表示城市劳动人口 LU,由原点向左表示农村劳动人口 LR,全国总劳动人口 ;纵轴表示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VMP 或者工资 W,VMPU、VMPR 分别表 示城市与农

14、村劳动边际产品价值。假定城市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农村,也即 。为了分析问题 的方便,进一步假定生产率仅取决于劳动力,且劳动报酬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也即 。由于劳动的边际报酬递减,因此,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递减。如果我国城乡最初劳动力 分配格局为:有 LU1 的劳动力在城市从事劳动,LR1 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劳动,且 。相应 的,城市的劳动边际产品价值高于农村劳动边际产品价值,也即 。在劳动报酬等于劳动的 边际产品价值的假定前提条件下,此况下的农村劳动者报酬低于城市劳动者报酬。根据刘 易斯模型和托达罗模型,只要存在城乡收入差距,农村人口必然涌向城市,直至报酬差距 消失。也即在 VMP2 点劳动市场

15、达到均衡状态,此时,农村转移的劳动力在城市都得到了就 业( ),城乡劳动力不再流动,城乡收入差距为零4。诚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趋 向转移,加剧了城市劳动市场的竞争,导致城市劳动力工资报酬有所下降,如下降到 VMP4。然而在我国,由于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在城市获得收入的中档性,农村转移劳动力 在城市无论是否完全就业,其获得的报酬不会高于同等情况下城市劳动力获得的报酬。由 于农村转移的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不能完全就业,其必然返回农村。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 剩余劳动力( )的返回,城市劳动力市场竞争有所缓和,与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完全就业 状况相比(刘易斯、托达罗模型),转移剩余劳动力的报酬必然相对提高

16、( );另一方面, 由于部分未转移成功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的返回,导致农村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有所回落, 农村劳动的报酬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的完全就业状况相比又相对有所下降( )。这样, 农民就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城市,获得报酬 ;一部分在农村,获得报酬 。最终农民整 体获得的平均报酬将大于 ,小于 ,介于两者之间。若设平均报酬为 ,则 。此时,城乡 仍存在差距 ,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前相比,城乡收入差距有所减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 移前城乡收入差距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城乡收入差距为 ,显然 ),但并没有像刘 易斯、托达罗所说的那样,完全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因此,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的农 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能完全消除城乡收入差距,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有巨大作用。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55 我们的分析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中国的实际?这需要实证研究来验证。 (一)数据的选取(一)数据的选取 鉴于本文研究的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