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34663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热点解读——法治与德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北京教师招聘网 http:/ 以免大家存在疑惑记混淆。两者最大的不同表现在:法制的概念不包含价 值;法治 包含了价值内涵,强调了人民主权。法制更偏重于法律的形式化方面,强调“以法 治国”的制度、程序及其运行机制本身,它所关注的焦点是法律的有效性 和社会 秩序的稳定。这是形式意义的法治所要求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法制是法治的前 提条件和基础。但另一方面,仅仅强调法律的形式化方面,还并不能揭示法 治(尤 其是实质意义的法治)的更深一层的内涵。法治是法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法治 属于意识形态层面的以法治国,而法制则是规章制度层面的以法治国。接下来中公讲师梁凯再给我们具体阐述“法治与德治”这个话题。

2、法治即法的统治, 是指法律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处于权威地位,并依据法律管理国家和民众事 务的一 种政治结构,即法的统治。它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 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德治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 论,是 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道德规范。儒家提倡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这种教化方式,是 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德治要求统治者 集团 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发挥道德感化作用,同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 化,“为政以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引导全体人民遵守法律、有问题依靠法律来解决,形

3、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 围。要 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泛开展依法治理活动,提高社会管理法治化水 平。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 来, 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德与法”这个话题近两年一直广受人们关注。从最近的“常回家看看入法”,到 “公交让座拟立法”,再到“救助人权益保护法规出台”,以及“中国式过马路” 等现象,使我们对“德与法”这个话题不得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常回家看看入法常回家看看入法2013年7月1日起,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施行。新法规定, 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4、。与 老年人分开居 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 人。禁止对老人实施家庭暴力。该法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 家有关规定 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北京教师招聘网 http:/ 与照顾,更是无法逃避的道德义务,能将道德义务上升到法律的层面,符合 现在 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人子女,孝敬父母本来就是义务和本分。无论我们多忙多累, 无论有着多么崇高或现实的理由,都不应该忘记在家守望的父母。子女“常回 家 看看”的入“法”更多体现的是政府对于大量“空巢家庭”所提出的一种指引与导 向,无需为其欢呼,更无需用量化的眼光去挑剔。这一做法既满足了老年人的精 神需求,

5、又避免了老年人长期受到冷落,使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馨,实在是保障老 年人权益的可贵之举。要想通过“常回家看看”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政府需用“立法”和“教化”两个 轮子推动青年人进入“孝顺”的轨道。除了严格监督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 法,还 应该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力量,真正实现老有所乐。如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让 子女能够回得了家;增加老年人社区活动中心;完善社会养老体系等。此 外,在用 法治制约的基础上,多注重对青年人孝道和孝心的教化,如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的 开展和落实,使得“常回家看看”成为发自内心的自愿行为。公交让座拟立法公交让座拟立法邢台女子在公交车上拒绝让座并打人、西安女孩公交拒让座遭老汉殴

6、打、老汉要求 女孩让座被拒后坐对方身上诸如此类的现象频频出现,近年来关于“让座”而 引发的争议不断。早前,郑州审议通过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其中就拟规定,公交车乘客应 主动让座位给老人、孕妇等,若不履行义务,驾驶员、售票员可拒绝其继续乘车, 并对拒不让座者罚款50元。近日,南宁市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出炉,这是南宁市首次 就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立法。其中明确规定:拒绝给老弱病残孕让座,经劝阻仍不改 正的,驾驶员、乘务员可拒绝为其提供营运服务。尊老爱幼,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孩子、孕妇让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 代社会公民的一种基本素质和涵养。在公共汽车上给特殊群体让座,本无

7、可 厚非, 但近年来关于“让座”而引发的争议不断。然而,通过立法来规范让座这一美德, 虽然出发点是为了更好的提倡居民文明出行,但是不论是罚款还是拒载,都 是用 法律管道德问题的体现,不仅有违契约,也难有操作性。社会道德的养成,首先要靠自律,还需要借助社会舆论、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 外力的引导与激励,立法应是末位的选择。因此,营造良好的“让座”氛 围,关 键还是在于德育,不仅需要提升市民的让座之德,还应该在公交车上宣传感恩之情。 如北京市在“让座日”推出首批“文明乘车,快乐让座”公交示范线路, 倡导文北京教师招聘网 http:/ 应当各司其职、相互促进,切不可让道德给法律“让座”成为常态。只有

8、相 信道 德的力量,才能让点滴德育汇成江海。救助人权益保护法规出台救助人权益保护法规出台四川达州市小孩扶起摔倒太婆反被讹诈;长沙鱼贩王培军扶起老太被反复索赔,最 终无力赔偿服毒自杀;皋市司机扶老人被讹,后因大巴监控澄清事实;被扶 汕头老 人讹两名高三学生近些年来,“扶人者反被诬陷为撞人者”的事件比比皆是, 使得“做好人怕有后顾之忧”的风气蔓延开来。2013年6月28日,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出台,该法规是全国首个 保护救助人的专门立法,旨在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将为好人好 事行为撑起一把保护伞,诬告陷害救助人将担责。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救助行为理应得到赞扬和支持

9、。然而,由于缺少 保护助人行为的专门法规,助人者反遭被救助者误解甚至讹诈的事情时有发 生, 南京“彭宇案”等有争议的判罚案例加剧了“好人自危”的现象,而发生在广东佛 山的“小悦悦事件”,更是引发了全民关于道德滑坡的大讨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深圳制定出台了保护规定。这一规定的制定和实施旨在鼓 励和保障助人行为,阻止“见义不为”等冷漠行为的蔓延,防止“恩将仇 报”的 不当索赔,催生社会文明。通过制度设计的方式,对被救助者诬告添加举证“门槛” ,又对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救助者的行为进行法律的惩罚,有利于进一步 健全见 义勇为和利他行为的保障机制,提供给人们更多向好、向善的信心和勇气。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保护规定出台并不能完全解决社会助人的道德尴尬。除 了法官判案的自身问题外,“诬陷好人”还有非常复杂的原因。有时部分老 人在 受伤后“诬陷”救助人并非出于故意,而是受其精神和生理状态影响,老年人在受 到突然刺激后,容易发生遗忘,并产生出固执虚假记忆。此外,“证人保护” 也 是在规定出台后需迫切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尚无单独的证人保护方面的法律。因 此,切实落实证人保护需要有关部门相互协调,并在制度层面加以完善。文章来源:中公教育北京分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