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4620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两型社会两型社会”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视角下的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初探(华中师范大学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湖北 武汉 430079)摘要:摘要: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背景,结合低碳经济理论、内涵,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了定量和定性分析;提出了低碳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结构,并给出了具体建议。关键词:关键词:武汉城市圈; 低碳过程; 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与此同时也日益成为学术界一个研究热点。目前,关于低碳经济的理论意义和模式研究主要针对气候变暖问题,多集中于某个国家大尺度范围内的能源结构和技术制度创新,提倡

2、实施清洁、无污染生产。基于此,本文尝试从城市体系这一空间范围出发,选取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区域,结合两型社会建设背景,针对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初步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而为小范围空间低碳经济建设研究提供参考。1.1.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低碳经济发展的理论探讨1.11.1 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源于 2003 年英国能源白皮书(UK Government,2003) 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Economy) ,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能源白皮书指出,低碳

3、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随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低碳经济的概念、实现的可能性、市场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方法和角度各不相同,但是关于低碳经济内涵的观点比较一致1:在不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清洁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强调“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主

4、要特征2表现在两个方面:碳生产率即每单位碳排放所创造的 GDP 或附加值比较高;社会人文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比较高。1.21.2 低碳经济理论基础低碳经济理论基础1.2.11.2.1 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足迹是指生产某人口群体所消费的物质资料的所有资源及其所产生的全部废弃物质所需要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包括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产足迹。利用生态足迹可以判断某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和是否具有生态安全性。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能力,则生态安全出现危机,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持续性,最终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反之,则可以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其思想理论实质

5、上与低碳经济倡导的清洁生产、无污染相一致,为低碳经济的生产过程提供理论支持。1.2.2“脱钩”发展理论1966 年,物理界术语“脱钩” (decoup ling)概念被首次引入社会经济领域,提出了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压力的“脱钩”问题3。近年来, “脱钩”理论的研究逐步应用到能源与环境、农业政策、循环经济等领域。“脱钩”理论思想就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物质消耗总量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甚至更高;但在某个特定阶段后会出现变化,经济增长时物质消耗并不同步增长,而是略低、甚至开始呈下降趋势,出现“倒 U”型。这为“两型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的脱钩提供了思想基础;“两型社会”既不是单一地节约

6、资源和保护环境,也不是单一地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是二者有机结合、协调发展。1.2.3“过山车”理论(EKC 假说)4根据格鲁斯曼和克鲁格的经济发展和环境压力关系:当人均 GDP 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环境污染反而会随着人均 GDP 的进一步提高而下降,人均收入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个“倒 U 型”的曲线。即:从高碳经济到低碳经济的转型轨迹就是人类经历生态环境质量的“过山车” 。其思想内涵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相适应,低碳经济的前提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将碳排控制在最低点。2.2. 武汉城市圈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武汉城市圈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2.1“两型社会”的建设背景2007 年 12 月 14 日

7、,武汉城市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即“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区5。其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特别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采取各种措施,以最少的资源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将人类活动规制在环境容量之内,减少污染产生量,实现排放无害化,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问题是把节能减排落到实处,而这也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经之路;资源节约型社会包含了探索集约用地方式、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深化资源价格改革;环境友好型社会则囊括了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

8、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等6。这正适应了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共同促进能源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因此,两型社会的内容促进了低碳经济发展方向,对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契机。“两型社会”的实质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建立一种低消耗的生产体系、理性消费的生活体系、持续循环的资源环境体系、稳定高效的经济体系、不断创新的技术体系、开放有序的贸易金融体系、注重社会公平的分配体系和开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民主体系7。资源节约型社会强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环境友好型社会倡导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

9、的社会形态。两者统一,完整地涵盖了社会经济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等物质代谢的全过程8。2.2 环境压力武汉城市圈包括武汉在内的 9 个城市,都是湖北省重工业基地,钢铁、汽车、机械等产业占主导地位,其人均 GDP 超过全省的 60%。经济的发展,促使能源消耗量显著增加;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促使区域内人口更加密集,见表1。城市生态环境遭到更严重破坏。表 1 2005-2009 年武汉城市圈人口数据统计(万人)年份年份武汉武汉黄石黄石鄂州鄂州孝感孝感 黄冈黄冈 咸宁咸宁 仙桃仙桃 潜江潜江 天门天门200620072008818.84828.21897.00253.87255.40242.20102.2

10、0106.95103.30514.66521.76467.60728.94730.98667.50281.00286.08251.20147.64148.08135.30162.10100.2393.60100.01162.10136.90数据来源:2007-2009 年湖北统计年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武汉城市圈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所面临的压力更加严峻。以武汉市为例,具体表现在 5 个方面: 耕地面积减少:2005 年年内耕地面积减少 3.15103公顷,2006 年年内耕地面积减少 3.48103公顷;年递减率 330 公顷。 空气污染指数居高不下:2005 年和 20

11、06 年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都是85,SO2日平均值呈现小幅上升趋势,2005 年为 0.045 毫克/立方米,2006 年达到 0.046 毫克/立方米。水污染:市区范围内 80%的湖泊水质为类。交通拥挤:市内交通拥挤,持续时间长。住房紧张:人均住房面积不足 30 平方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据 1995 至 2005 年统计,武汉市人均生态承载力不到 199 年全球人均数值的 0.1;与全球大多数较发达或发达城市一样,生态环境在人口膨胀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共同胁迫下出现功能性恶化9。所以,巨大的环境压力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成为必然的选择。2.3 产业面临生态转型武汉城市圈成为国家“两型社会”建

12、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实施,意味着区域产业环境将持续发生重大变化;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产业合理分工和密切联系,产业面临生态转型10。2007 年,武汉城市圈总人口为 3134.84 万人,城市化水平为 38.26%,三次产业结构比为 11.52:44.57:43.9111;目前,就整个区域而言,第二产业仍居重要位置。以武汉市为例,武汉重化结构十分明显12。2009 年全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 77%;且高能耗的传统行业比重较大。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钢铁产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材产业) 、石油加工业(石化产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化工产业) 、造纸业和电力、热力的生

13、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占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总量的 90.7%,构成了工业能耗的主体。2008 年,武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50.2%, 消耗能源折标准煤 793.28 万 t,占全社会能耗总量的 19.54;而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的 46, 却消耗了超过全社会能源总量的 70%。武汉轻、重工业严重失调,产业必须朝生态化方向转型。3.3.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3.1 武汉城市圈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市为圆心,与其周边 100 公里范围内的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

14、门 8 个城市构成的“18”区域经济联合体。其国土面积为 5.81104平方公里,还不到湖北省面积的 1/3,却集中了全省 1/2 的人口和超过 60%的生产总值,见表 2;不仅是湖北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表 2 2008 年武汉城市圈生产总值(亿元)年份年份武汉武汉黄石黄石鄂州鄂州孝感孝感黄冈黄冈咸宁咸宁仙桃仙桃潜江潜江天门天门湖北省湖北省2006200720082590.003141.503960.08401.03466.68556.57168.33208.71269.79404.15480.79593.06391.19473.74600.75334.65286.81

15、359.19162.51190.40233.50122.30156.63211.82125.28151.48187.357581.329230.6811330.28数据来源:2007-2009 年湖北统计年鉴.根据刘嵘13等提出的低碳经济指标体系,其一级指标包括社会指标(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活进步指标) 、经济指标(主要是 GDP) 、环境指标(污染物排放问题)和技术指标 4 部分。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技术、生活等多方面,其中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是 GDP。鉴于此,通过分析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见表 3。可以分析其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可能性。 表 3 2006-2008

16、 年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指标年份生产总值(亿元)人均生产总值(元) 农村人均收入(元) 城镇人均收入(元)2006200720084599.445556.746972.1115470.0018639246983644.67419345738909.211052115367数据来源:2007-2009 年湖北统计年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的有 CO2排放量、工业能源消费比重和植被覆盖率等。结合武汉城市圈实际情况,碳排放正努力控制:据统计,2006 年武汉城市圈民用汽车拥有量为 1044838 辆,2007 年 909784 辆,2008 年为 861691 辆,从一个方面说明减排任务的实施。能源利用结构上,可以从一、二、三产业及工业产值的贡献率来分析,见表 4。表 4 2008 年武汉城市圈产业贡献率(%)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业20056.553.440.048.82006200720086.45.06.351.845.75541.849.3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