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4508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1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信息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禽流感发生的流行病学分析崔尚金李曦符芳王靖飞是春燕童光志孔宪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兽医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农业部动物疫病诊断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1 5000 1 )2 0 0 4 年以来在亚洲蔓延的高致病性禽流感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禽流感虽然没有像2 0 0 3 年的S A R S 疫情那样明显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但接连由动物引发的威胁到人类健康甚至生存的瘟疫,还是让人产生很多的联想和思索。微生物远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这个星球上了,也将伴随着人类生命的进化而进化,或许它在人类生命消失之后还会存在于这个星球。从一定程度

2、上说,在地球上,面对微生物,人类更像是客人。而由于微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力极强它不会像动物或者植物那样出现某个种类的灭绝,科学的发展,也只能是尽力控制病毒。流感病毒也是如此。今次导致禽流感流行传染的原因除了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以外,主要有如下:对禽类检疫力不够或缺少主动监测;候鸟迁徙导致疫情漫延;对已发禽流感缺乏检测和扑灭措旋;人畜禽间保持密切接触。禽流感的发生和流行有其必然的因素。1 禽流感的流行特点1 1流感病毒亚型多。分多节断,易变异和t 组。从而容易出现新病毒。由于流感病毒的基因组是由8 个单链的R N A 片断组成的,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基因重排,使流感病毒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发生变异。

3、抗原性变异是A 型流感病毒常见的一种自然变异。变异率最高的是H A ,其次是N A 。这两种抗原变异可以独立发生,有时只涉及一个( H A或N A ) ,有时两个同时发生变异。抗原变异可分为抗原漂移( A n t i g e n i cd r i f t ) 和抗原转移( A n t i g e n ics h i f t ) 。A 型流感病毒有8 个基因组片段,当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病毒粒子同时感染一个宿主细胞时,在病毒增殖过程中,不同毒株的8 个基因片段可随机重新组合。据知,A 型流感病毒的H A 已鉴定了1 5 种,N A 有9 种,如果H A 和N A 基因随意重排,则可产生13 5

4、种不同亚型的流感病毒。如果两个不同毒株的流感病毒同时感染同一个动物细胞时,通过基因片段的重排可能装配成2 5 6 种遗传学不同的子代病毒。这种基因重排有可能产生高致病力的亚型,必须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出现新型和强毒性病毒是因为构成流感病毒遗传基因的核糖核酸的突然变异。以前大约每隔1 0 4 0 年就会出现一种高致病性病毒,病毒平均每年有1 0次突然变异,3 0 年就有3 0 0 次,大概在3 0 0 次突然变异中,就有一次变成强毒型。目前H 5 N 1型病毒主要在禽阃流行,如果它感染猪或者人,将加快其变异速度。为了进攻人或猪的免疫系统,病毒在繁殖过程中会发生变异以逃避免疫系统的清除。这种变异越

5、快,出现强毒型病毒的概率也越大,甚至可能变异成人际传染的病毒。人们有理由担心会出现类似以往的毁灭性流感。1 2 流感宿主谱广,野禽居多 A 型流感病毒血凝素有l5 个亚型( H 1 15 ) ,神经氨酸酶有9 个亚型( N 1 9 ) ,都可以在禽类中发现。迄今,禽类中已经分离到流感病毒的有家鸭、野鸭、家鸡、野鸡、火 鸡、珍珠鸡、石鸡、矶鹬、鹭、海鸠、海鹦、虎皮鹦鹉、海鸥、燕鸥、鹅、天6 8鹅、鹌鹑、鸽、麻雀、八哥、鸟鸦、鹣鹕、鸸鹋、灰苍鹭等。一些观赏鸟如百灵 鸟、金丝乌、孔雀等是否会感染禽流感还不详。A 型流感病毒中的两个亚型( H5 和H7 )对家禽最有致命性。这两个亚型也可传染给人。到目

6、前为止,被证实引发过人类禽流感病例的有H 5 N l ,H 7 N 7 ,H 9 N 2 亚型病毒。在高度警惕H 5 N 1 病毒的同时,也要注意来自H 9 N 2 亚型禽流感病毒株的威胁,这种病毒具有与人流感病毒相似的受体特异性,在人群中已经有一定的感染范围,但在禽类身上又多表现为不显性感染,不易被人觉察。目前,查找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源头成为各国卫生与科研部门的工作重点。专家认为,查明源头对防治禽流感病毒的传播将有很大的帮助。此前有建议说,候鸟迁徙过程中排下的鸟粪造成了禽流感疫惰的扩散,但是目前这种说法尚未得到确认。国际粮农组织的声明强调,防治禽流感的重点工作应建立在控制和监督机制上,确保野生

7、鸟类和家禽不发生接触。如果将有关监控和防护工作做好的话,就可以有效防止野生鸟类将病毒传染给家禽,而不需要捕杀野生鸟类。国际粮农组织为此向家禽饲养业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修建坚固的围栏,防上家禽与野生鸟类接触,第二、确保家禽的饮用水源不被野生鸟类污染,如果有困难,至少要通过适当处理措施确保水源卫生;第三、对鸟类出现的禽流感症状应提高警惕,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第四、保证家禽饲养场的卫生条件:第五、研究野生鸟类迁徙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据此加强预防和监督工作。2 禽类的免疫2 1 野禽免疫系统特点鸭类等野禽有一个相当奇怪的免疫系统,相对鸡而言,鸭类的免疫系统是比较原始的,剐出生时并未完全长成,直至2

8、 到3 星期后才会发育成熟,产生对外来微生物的免疫作用,在刚出生的约1 个月内,鸭类允许病毒居住。直至一个月后,鸭类体内特定的基因,才会激活细胞长成所需的免疫系统,长成后鸭类就能对抗体内的病毒。鸭类在免疫系统的进化上相对鸡来说比较原始。而哺乳类动物和禽鸟的免疫系统相当相近,但是两者在细胞( 譬如肺部) 表面上有差异,蛋白质的组成结构不同,禽类的流感病毒就倾向于依附禽类的细胞上,即感染禽类;而人类流感病毒就倾向于依附人类的细胞上,所以一般来说,禽类的流感不易感染到人。可是猪的细胞和禽类及人类的细胞结构有互通性,可成为禽流感和人类流感的共同载体,当禽流感病毒传到猪,就有机会感染到人类上来。环境因素

9、一直存在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农村。病毒不是一下子就突然冒出来的,而是大量鸭子和猪通过长期接触,终于互相交叉感染,而出现新病毒( 因为流感病毒本身就是高度变异的) ,不过并非每次出现新病毒都形成强烈的病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农场工作的工人们身上有些抗体是对抗一些禽流感病毒的,但是他们并没有发病,或是病情很轻微,很快就康复。迁徙本身可以是一个引起风险的因素。事实上,随便拿一只野外鸭子出来,也会发现一个相当有效的免疫系统。而迁徙的野鸭也确有发现病毒存活在体内( 但鸭自己是健康的) ,但没显示鸭子会不断排出病毒,结果是不能确定它们是否会传播病毒。在它们体内发现病毒( 可能会在它们体内存活十天八天) ,它

10、们再飞到其它地方,但仍未能确定它们是否会散播禽类病毒。让鸭子能在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有2 个因素:家禽化( d o f l l es t ic a t iOn ) 和迂徒。经常可发现的是,当野鸭迁徙后,留下来的却多会死掉。禽鸟形成迁移的本能,不光是居住环境,这个本能告诉鸭子:若留在这里太久,便会容易生病死亡,所以健康的鸭子便会季节转变时离开,向较温暖的南方飞( 例如由俄罗斯向南飞往香港以至澳洲过冬) 。可以看到它们到达时瘦了许多,这其实未必只因天气太冷或寻觅食物更丰富的地方。研究一f i 9J 里查塾墨堕兰叁笪皇垫查坌叁壁皇查叁! 重星堂查堡塑叁些针对此病的疫苗,发现在鸡只流感病毒后,对注射疫苗

11、有正面反应( 有效) ;但是鸭子 对疫苗没反应,而且它们本来就有抗体。2 2 疫苗的应用给禽类注射疫苗被认为是防控禽流感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最新研究表明,疫苗也可能导致禽流感病毒发生新的变异,这种方法就像“定时炸弹”,有可能加大禽流感病毒在人类间传播的危险。最新一期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一般情况下,注射疫苗的方法确实能防止禽类感染禽流感。但问题是,疫苗这种方法,尤其是流感疫苗,并非百分之百有效。在预防大多数动物不受感染的情况下,仍会有少量病毒在动物体内繁殖,并继续在动物之间传播。这种“藏在暗处”的病毒非常不易监测,它能在未接种疫苗的动物中很快流行,或者一旦疫苗有效期结束,这些病毒残余又将引发新一

12、轮的疫情,而且病毒很可能会发生新的变异。一个最新的证据是,美国农业部家禽研究实验室专家戴维苏亚雷斯等发现,墨西哥1 9 9 5 年曾用疫苗接种法阻止了H 5 N 2 禽流感病毒的蔓延。但自那以后,从墨西哥的鸡群中分离出的禽流感病毒发生了变异,现在与疫苗的株型已有很大差别。苏亚雷斯等人认为,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禽流感之后,对于未染病的家禽也采取了注射疫苗等预防措施,那么禽流感病毒也可能像墨西哥禽流感病毒一样发生“潜在变化”。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专家伊拉里亚卡普阿说,单纯注射疫苗而不加以严密监测,有时可能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不能控制疫情,相反还会造成疾病的进一步传播。专家认为,预防

13、这些病毒残余暗中传播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注射疫苗的家禽旁放置一些未注射疫苗的家禽,作为监测病毒的“哨兵”,一旦有病毒传播就可发现。另外还可以使用带生物标记的疫苗,以监测变异病毒。3 环境因素3 1南方的生态环境一水多鸟多,林子多野鸟迁徙地 南方出现的疫点分布和南方重要水系的分布也有着密切关系,比如说,现在的疫点就大多分布在沿海和珠江水系等流域范围内。就全国来说,疫点也基本都分布在重要水系,比如说长江中游、黄河等沿岸地区。候鸟在南方传播具有复杂性。由于南方特殊的地理条件,其野生鸟类和候鸟种类丰富性在中国,甚至全球有独特之处,决定了南方候鸟传播禽流感疫情的复杂性。特点:两大国际候鸟迁徙线经过南方。

14、南方是东亚地区越冬水鸟重要的迁徙区域,目前,中国境内五条候鸟迁徙路线中有两条途经南方,而在途经中国境内三大重要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也有两条途经南方。这直接导致了南方迁徙鸟类组成极为复杂多样。现代生态学认为,畜禽患病的实质是环境与畜禽之间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一些新出现的病毒其实在一些动物宿主中早已存在,它们只有偶然的机会才能感染人。但是,一旦环境条件改变就可能流行。环境与畜禽的本质联系是以新陈代谢形式进行物质能量的传递和交换,正是这种不断的物质能量交换形式,维持了畜禽机体的生理平衡。当环境中的某种不利因素发生急剧变化,超出畜禽机体的正常生理调节范围时,这种平衡就会被破坏,临床上呈现出病理状态,这就是

15、畜禽疾病。2 0 0 4 年发生的禽流感证实了这一理论,也被生物模型所作证。3 2 饲养方式首先是人类饲养家畜,特别是采用现代工业化的养育方式,使人与家畜得以密切接触,造成致病物由动物向人传播。其次,人口的剧增也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条件,一些疾病需要7 0在人与人之间反复传播,才能维持流行。现在沿海地区有很多人经常把鸭子赶到海边的红树林中或直接在滩涂中放养。而这些地方往往是候鸟的主要停靠点,候鸟的粪便也可以混集在海水中。因此,专家们特别提出,要改变这种饲养方式,注意使这些这禽与候鸟隔离开来。此外,贸易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各种人畜共患病流行频率的加快,并迅速扩大传染范围。混养据有关专家分析

16、,自然源性疫病之所以频频暴发,根源在于人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体系。畜禽混养也是造成动物疫病的原因之。如在南方某些地区,一些农场鸡舍就设在猪圈之上,鸡鸭排泄物直接掉到猪的食槽中,在恶劣拥挤的饲养条件下,增加了病毒混合变异和传播的可能性。另外,在养殖过程中,一些养殖户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不科学地盲目用药,大量使用抗生素、成长激素、杀虫剂等。频繁的无限制的用药和催生激素的滥用,虽然使得畜禽的生长周期缩短,生产率提高,但也使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强,同时,动物对疾病的抵抗力越来越差,病毒突变加快。自19 8 0 年以来,欧盟及美、加、澳等国都进行了动物福利方面的立法,在畜禽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有的畜禽生产方式和动物保健观念都必须向国际标准看齐。要顺应国际潮流,积极推行畜禽产业的标准化生产。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养禽环境控制、营养和卫生防疫标准,推广科学的饲养环境、饲养工艺和防疫措施,提高畜禽养殖的科学化水平。集约化禽流感疫情的发生,揭示了个道理: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过程中,采用集约化的经营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