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4490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革中的城市建筑11[1].2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变革中的城市建筑未来变革中的城市建筑未来关键词关键词:城市、建筑、变革 摘要摘要:城市建筑学是研究城市的建筑设计与建筑群的规划设计及其环境的科学。当今,城市建筑设计在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同时,更要重视城市的外部空间。在城市化不断前进的过程中,建筑在城市中的作用和变革显得更加重要。城市本身其实也是一座建筑,它有着自身完善的“建筑系统” ,而作为城市中的建筑单体在自身演化的同时,跟随着城市的变化在悄然的变革着。而往往因为建筑的个性差异,它在整个城市区域中的地位和作用综合体在城市变革中的意义一个城市需要一个标示性的建筑综合体建筑引领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现代

2、都市中,习惯快节奏的人们需要在一个方便、快捷、经济、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里,享受高效率的生活和工作,于是城市综合体便应运而生。第一节 城市与建筑城市综合体本身的性质和自身的气质结构本来就具备了前述的伟大城市和这个城市所附带的优秀的城市文化的特点,本身兼收并蓄,既中又西、既有浪漫豪情又具备含蓄阴柔。这种特性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城市文化形成时尚引领状态的。都市综合体已经了无痕迹地融入了人们的都市生活,并逐步在城市中占据越来越显赫的地位。一一, ,城市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城市需要一个标志性的建筑标志性建筑作为城市的形象代表,往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们不会被时尚的潮流所淹没,反而会历久弥新,在历史

3、长廊中放射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提起伦敦,人们就想起大本钟;提起巴黎,人们就想起艾菲尔铁塔;提起罗马,人们就想起斗兽场;说起北京,人们会想起天天安门。它们作为城市的经典建筑深入人心,其独特地位不可替代。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 。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完成,已经失去了此项优势。二二, ,是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是倡导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2发达国家的实测数据表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能耗将达全社会总能耗的40(我国目前为27) ,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项目。我国正在经历快速的城镇化,今后30年内将新建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城市建成区面积还将翻番。我们应

4、该抓住这个机遇期,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将建筑发展模式真正推向低碳化。三,规划建设生态城市三,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当前,我国正处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备大规模建设生态城市的“后发优势”。我们也许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城市的角度、住房的角度去理解当代中国建筑。在建筑学的讨论中,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从设计和设计思想的角度去理解分析当代中国建筑。从表面上看,当代中国建筑似乎包含了许多现象,如“实验建筑”的出现,建筑师对理论和“建构”设计的兴趣,全球一体化的冲击,海外建筑师的涌入,海外对中国建筑的报道,海外或西方建筑自身所谓“解构”和“新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最近关于“批判性”与“后批判性”的讨

5、论等等。些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如何从整体上结构性地把握同时涉及这些线索的当代中国建筑?对这个大问题的回答需要许多研究工作和跨时间跨国界的洞察。在此我希望列出我认为最基本的几个观察,以助我们对这个大问题的回答。四四, ,建筑和建筑和“象征资本象征资本”从建筑历史和设计思想的角度来看,最近十多年中国建筑界最有影响的建筑,如果先从功能和物理尺度上看,大致可以分成大、中、小型三种。“大型”建筑,以国家大剧院、央视新楼和国家体育场(“鸟巢” )等巨型文化体育设施为代表;其甲方主要是国家政府,而设计者以欧洲“先锋”或“明星”建筑师为主,当然也包括中方合作建筑师、工程师。 “中型”建筑,以深圳文化中心(

6、矶崎新设计,2006 年完成)和北京建外 SOHO(山本理显设计,2004 年完成)为代表,功能可以是文化设施或公寓办公楼群等,甲方包括政府和民间,建筑师似乎也是以海外如日本的建筑为突出代表。“小型”建筑,以长城公社的别墅和各种书屋、酒吧、艺术家工作室等为主;甲方以民间为多,建筑师包括海外的建筑师,以及中国的新一代建筑师。张永和的席殊书屋(1996)和隈研吾的竹屋(2002)可以看作这组建筑中最早的代表。波士顿建筑师 Office dA (Monica Ponce de Leon 和 Nader Tehrani) 的北京通州艺术3中心门房(2004) ,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刘家琨、王澍、马清运

7、等一些建筑师的设计也是这里的代表。这三组建筑,作为最有“艺术”价值的设计,在不同程度上都成为“象征资本”的符号。在各个项目中,尤其在较醒目的或较大型的项目中,建筑师的名望,建筑艺术和建筑设计知识的资本,与甲方的财富资本或权威资本相结合。建筑和权力资源在此“合资” ,塑造出卓越超群的符号,以提高国家、地区、城市、企业或某房地产集团的文化的、象征的资本。第二节 城市与环境尽管我们可以用新马克思主义或文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来研讨这些建筑,我们依然无法回避建筑知识与权力资源的辩证的依存,以及在中国的后毛泽东时代背景下权威和资本对建筑知识(设计艺术和形式语言的)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如果政治经济学批判可以暂停

8、,允许建筑界内部对知识本身的讨论有一定的空间的话,那么这里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关注。上述的三组建筑设计,都包含了国内外建筑师在中国的共生或合作,如“长城公社”或“南京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 。需要注意的是国外这批建筑师,从库哈斯到Office dA,直接或间接地都从反对装饰的后现代的“解构”和“新现代主义”发展过来;所以他们的建筑都是“建构”的或“超级建构”的,从央视大楼到鸟巢、竹屋都是如此。这和中国新一代建筑师为了超越本土的装饰的巴黎美院传统以及后现代影响所强调的“建构”和“现代主义”是一个巧合,也是两者合作和互相观摩学习的根本基础。当然,这两个“建构”实际上处在两个不同的历史轨迹上,同时又有共

9、时的关联。中外建筑交流的另一个关键现象,是一个对称交流的瞬间的出现。一方面,西方对中国建筑和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有大量的报道;同时又有理论型建筑师库哈斯对中国和亚洲的关注和引用,以支持他的(反对过于理论化、美学化的) “工具主义”态度;这些都构成了一个中国向西方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建筑设计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无处不在,同时又有直接的建筑师之间的共生和合作,最重要的是中国建筑师自身的努力消化,以及留学回来后对西方设计思想的采纳(以张永和为先行的代表) ,而其中采纳的主要是理论思辩、建筑自身的纯粹性和基本性、以及对形式传统(甚至社会意识形态)的反叛的趋势;这就构成了西方向中国的影响。如果说4第一个影

10、响是工具主义的,那么第二个影响就是批判主义的。这是一个极为明确的对称的能量交换,在两个不同体系的接触时发生,大家都向对方输出自己“过剩”的能量。中国输出工具主义, 而西方则输出批判主义(理论主义加上严谨的、纯粹的建筑语言) 。这种能量对流会在形成的大体系中变得更加复杂混合,所以这种对称交换或许是短暂的。然而,中国相对于西方的在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和“物”的、生命的能量等方面的优势,都会在相当长时间内保持,其基本原因是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强烈而持久的发展欲望。反过来,西方对于中国的在设计思辩、纯粹形式艺术和社会民主思想等方面的优势也会持久。第三节 城市与人另一个相关的话题是,这几年美国建筑理论界的讨论

11、,把库哈斯提倡的工具主义命名为“后批判(主义) ” ,而此前的以彼得 艾森曼为典型的强调理论和建筑纯粹语言的思路命名为“批判(主义) ” 。这种讨论(现在被称为“后批判理论” )有一个大气候下的必然性。在新自由主义影响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近年西方建筑设计的大趋势,是思想上的实用主义和非意识形态化,以及形式上的放松和感性;而它在理论上的表现,就是现在所谓的“后批判理论” 。新理论或新批判性的必要在一个逐步混合的、互为依存的、既对立又合作的中西关系下,我们应该如何发展自己的建筑设计思想和价值观?中国的建筑师实际上每时每刻都在走自己的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以直觉和涵养为基础,形成自己独特的形式

12、语言和思想价值观。中国建筑师或许可以不管西方的各种“主义”和概念。但是我认为中国建筑界至少应该有一些人,关心如何在世界的语境里和西方的理论家对话,如何与西方的价值观念进行磋商辩论。为此,我们应该思考一种新的批判伦理。西方的批判的基本构架是二元对立的,在社会理论和建筑理论上表现在“自我”、 “独立” 、 “对抗” 、 “纯粹性”等概念上。其基本问题是个人主义和概念上的没有妥协的余地:批判是不妥协的,而建筑又必然是妥协的(因为它必须运用某种形式的资本和权力) ;所以,如果要实施建筑的话,该理论只能接受堕落。为此,我们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理论构架。第四节 城市规划中国的伦理观念强调二元互相依存、互相转化

13、。它提出一种关联的伦理哲学。5如果我们启用这样一种思想,那么我们或许可以建立一个关联的批判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批判不是二元对立的,不是纯自我的,而是关联的,在与“他”者(人、集团、资本、权威、自然资源、等等)的关联互动中改造世界。假设中国建筑已经解决了基本问题。我们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文化外,还有理论、城市、技术、环境和社会。一一, ,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文化问题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居重要地位,在今天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也很有意义。市场越是全球化,国际交流越多,是否能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做出设计越是一个挑战。这当然不是一个形象和风格的问题。当地的资源可以包括政治、经济、气候、施工工艺等多方面条件。建筑设

14、计需要创造性地组织和协调这些资源。二,理论问题二,理论问题后现代理论引进其他学科的知识,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活跃的建筑讨论的平台。但今天许多建筑理论过于抽象,探讨的是哲学或隐喻,无法包容如气候变化等现实中的现象和问题;理论尚未健全与实践的桥梁,缺乏方法论的研究,无法推动跨领域合作等工作模式。理论将被实践逼迫更新。城市问题:现在我们对城市化的统计数字大都了如指掌,但在如何把这些知识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又如何运用到城市设计等层面上,还急需推进。尤其是在城市尺度上改善能耗和排碳的问题,也使得我们又不得不重新认识城市,并严肃考虑建立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三位一体操作的可行性。三,技术问题三,技术问题不能把

15、建筑技术问题只限于计算机生成形式。今天的技术为建筑提高了大量的新材料、施工方法,以及获取洁净能源的方式。这些技术将彻底改变建筑和建筑实践:超轻、超薄建筑,软建筑、动建筑,都已经实现或正在被实现。建筑师不仅要了解技术,也要进行技术的研发。四,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气候改变使建筑设计必须考虑节能减排。环境的问题不是新的,只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过。但这并不只是意味着建筑大量引进高新科技,而是更需要建筑6师改变工作习惯。例如:建筑师需要在一个项目的开始就与设备工程师合作。形式创造将不再是建筑师最重要和独立进行的工作。社会问题:近些年来,在台湾和美国都有建筑师为弱势群体提供了高质量的建筑设计,在四川地震救

16、灾过程中,国内外建筑师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下一步将是在更大量的建筑中体现对社会和人文的关怀。城市和环境问题本身就是社会性的。建筑师如何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市场化的住宅设计,其社会意义恐怕最重大。除了理论,以上的问题大都在非常建筑的日常实践中有所涉及。我们目前的工作重点放在低碳城市规划、太阳能技术、多种塑料材料在建筑上的应用等方面。如前所述,我们自己或通过合作做建筑技术方面的研发,正在进行的有玻璃钢结构和玻璃砖拱券结构,以及超高层围护的遮阳和太阳能采集综合设计等。安藤忠雄以他富有诗意的建筑空间赢得了世人的喜好,而他以空间来寻求文脉的做法也应值得那些动抑以符号来表达传统的中国建筑师反思。光的教堂,小莜住宅,尼康博物馆无不体现了光-这一建筑的灵魂的魅力。结语结语安藤的建筑给我的感觉好象是8X10底片拍的黑白摄影作品。细腻,层次丰富,但又不失大气,人为控制的反差恰到好处。 从习惯使用的材料以及对雕塑感的共同追求,很多人习惯将柯布与安藤比较。但柯布对于大型建筑的驾驭能力非安藤可比,而安藤对建筑空间传统的诗意的营造也绝非柯布可以理解。安藤的确从柯布那里得到了启示,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