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344898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学建议话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南振声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推动“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贯穿其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深化改革开放。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实现“十二五”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改革“改革”,是 30 多年以来始终贯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历史进程,概括起来说,就是不断探索变革传统体制,使生产关系

2、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从单项改革突破,到综合配套推进;从经济领域改革,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全面改革;从勇敢开启对外开放的“窗口”,到大胆“走出去”利用全球市场和全球资源,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历史转折。我们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

3、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新的历史起点赋予我们实现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要推动科学发展,必须通过体制机制的不断改革创新,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深入的改革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我国体制改革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与实现科学发展的体制保障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不科学、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等复杂因素,但症结在于经济体制不完善

4、,深层改革不到位。如内需和消费不足与收入分配制度、城乡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城镇化滞后直接相关,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与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滞后高度关联。为此,建议强调要“坚定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阐述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时,建议明确要求“财税金融、要素价格、垄断行业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明显进展,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进一步提高”。可见,“十二五”期间的改革必须在深层次问题上取得突破,才能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从根本上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深

5、入推进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效,但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也就是说,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是长期艰巨的变革过程,这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只有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才能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改革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改革方向正确,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加快改革攻坚步伐,首要

6、的一条就是明确改革的正确方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越是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深化改革,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把握正确方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改革,需要科学看待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的巨大变化举世公认。但时至今日,深化改革仍然面临着种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有的否定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否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成就;有的否定党领导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奋斗历程,主张“全盘西化”

7、。突破险阻和羁绊是与改革相伴始终的严峻考验。摆脱干扰、破解难题的前提是正确看待改革取得的成就和遇到的矛盾与问题。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评价改革的成就也必须全面客观。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的同时,政治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改革全面推进。那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掣肘的观点在理论上有悖于逻辑,在现实中是站不住脚的。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就和进步的取得,从根本上说得益于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有力支持

8、。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许多矛盾和问题相当程度上是改革不到位、措施不完善造成的,决不能因存在矛盾和问题而改旗易帜或归于政治体制改革不到位。正确评价改革的伟大成就,我们倍感自豪,从而坚定改革的信心;正确认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更加清醒,从而更好地谋划和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改革,需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改革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才能为改革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调动各方面的

9、积极因素,加快改革攻坚步伐。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而不是丢掉这些优势。党在领导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吸取营养,丰富和完善党的主张,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党的思想理论更加成熟,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要求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

10、键时期和应对国际经济格局调整挑战、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重要时期。如何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如何解决能源紧缺和环境压力带来的问题?如何面对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不断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赢得空间、获得动力。“十二五”期间改革的艰巨性主要体现在改革推进阶段的关键性和重点改革任务的攻坚性上。经过 30 多年的历程,我国的改革已步入了深水区。改革的难度在加大,既要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勇于打破原有改革不到位或者错位导致的体制路径依赖;又要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突破,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

11、体制机制。到 2020 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只剩下 10 年的时间。改革已经从个别突破发展到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各领域的全面改革阶段。必须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树立全局眼光和战略思维,更加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改革优先顺序和重点任务,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为此,建议强调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积极推进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改革攻坚。面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经济社会领域的深刻

12、变革,唯有以更大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才能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根据“十二五”期间面临的新形势,建议对深化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破解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改善民生。上述各领域改革的有力推进,必将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奠定扎实而有效的体制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