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4034190 上传时间:2017-08-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析张春教育伦理思想研究论文关键词:张赛;教育救国; 伦理精神;现实价值 论文摘要:张赛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之一。作为一位大实业家,却偏偏“言商仍向孺” ,走上了“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为发展地方教育事业无悔奋斗了一生。张赛办学的主导思想是什么?支律他办学的动力是什么?文章从伦理视角探讨张赛的教育思想,旨在继承先贤的人格风范,发扬其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 张窖 (1853-1926)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但是,张睿办实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振兴和发展教育事业。与办实业相比,他对教育的认识最为深切,兴趣最为浓厚,经营也最为勤奋。为此,他几乎倾囊而出,为“教育救国”无悔地奋斗了一生。张睿

2、在大力推进近代教育的办学实践中,承继了我国优秀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原则、办学理念等方面都贯穿和体现着他的伦理精神和伦理气质。研究张睿的教育伦理思想,学习张睿对教育的无私奉献精神,对于推进当前的教育改革,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救国.强国富民的办学宗旨 张容之所以走上“教育救国”的艰辛道路,是因为他对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积贫积弱的原因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张窖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多难之秋。甲午战争惨败,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使中国更加沦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八国联军侵华,2引发辛丑条约的签订,更令国势危殆。对此,

3、张容痛心地慨叹“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国望亏损极矣” , “惨莫大于亡国” 。他认为, “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问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普及国民教育则无与” ,即欲救国就非办教育不可。 张睿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挨打,原因很多,但是最根本、最深沉的原因,是国民的素质不高,愚昧落后, “人心否塞” , “民智未开” ,而且“岂唯民智不开而已。上而官智,中而士智,开痞者复有几人” 。1904 年,日俄战争在我国的东三省爆发,当千万民众在战火中惨遭涂炭时,清政府居然恬不知耻地放弃主权,宣称中立。对此,张容痛心疾首,一针见血地指出:旧俄之战,无论孰胜孰负,祸终萃于我国。盖战地在我,本无苟安于中立之理” 。 “

4、而知此痛以全国人比较分数不过千万中之一二。处堂燕雀,姑以为安,岂非民智不开公理不明之故。.开民智,明公理,舍教育何由”? 为了“开民智、明公理” ,从 1902 年创办南通师范学校起,到 1926 年他去世时,张睿先后亲自创建和参与创建了各类大、中、小学,以及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平民学校、盲聋哑学校等 300 多所,他把 30 多年的积蓄 200 多万银元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张窖办学数量之多,种类之广,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教育史上均属罕见。张容在病逝前一年(1925 年) ,回顾生平时曾讲道:“ 张容农家而寒士也,自少不喜见富贵人 而以读书励行取科名守父母之命为职志 ;年三四

5、十以后,即债中国之不振。四十年后,中东事(指中日甲午战争)已,3益奋而叹国人之无常识也,由教育之不革新,政府谋新矣而不当,欲自为之而无力,反复推究,当自兴实业始,然兴实业则必与富人为缘而适违素守,又反复推究,乃决定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认定吾为中国大计而贬,不为个人私利为贬,庶愿可达而守不丧。 ”正是基于这种强国富民的爱国宗旨,使得张容改变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非经济性转向经济性,从一名封建士大夫转向民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从作帝师王佐转向致力于中国近代经济和文化,在振兴实业、发展教育的道路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办学目标 张容是中国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须使学生德、智、

6、体全面发展的教育家之一。1902 年张誊创办了南通师范学校。在师范章程改订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思想、实业知识、武备精神三者,为教育之大纲。 ”1904 年,他在为一所幼稚园所写的章程中更加明确地使用了德、智、体三育的概念,他指出:“谋体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养、而尤在儿童所知,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其易晓而直觉。 ”1914 年,他在河海工程测绘养成所章程中则进一步把上述思想提升为教育方针。他在章程的第五条中写道,“本所教育方针如下:一、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学生身体之健康,以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三、教授河海工程上必需之学理技术,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

7、切实应用之知识。 ” 在德、智、体三者中,张窖特别注重道德的主导作用,认为道德4是人的灵魂,是立人立学立业的根本。他强调指出:“首重道德,次则学术” , “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 。1923 年,张春致黄任之(炎培 )信中对此作了详尽的论述。他说:“中国教育之为道,使人知伦纪与德行艺三者而已。古今法不必尽同,而无不同者道也。”“惟德无行,为人所不齿,即社会所不容,故德行为重,而艺次为之。 ” 张窖十分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并在学生的智育中贯穿着道德教育。张窖认为,学生不仅要有高尚的人格,而且要有渊博的知识,要有精湛的技艺。他特别强调学生要有“勇猛精进“的意识,并强调要做到力求精进,首先

8、要有远大的志向, “人患无志,患不能以强毅之力行其志耳!”针对一些学生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多读书,不愿多实践的毛病,张誊反复强调, “须知无论成何事,必求其博,博则精,精则可择” 。他要求学生珍惜青春年华,孜孜向学, “口不辍语,手不辍书,行不辍思,卧不辍虑” ,努力发展完善自己,将来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 张睿对于体育也很重视。他要求在各类学校中,体育应与其他学科并重,在他办的学校中都设有运动场。张春还出资先后办起两处大体育场让学生锻炼,每年或隔一年开展一次大型运动会,他亲自到会演说或参加评判,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由于张春热心体育事业,在 1921 年中、菲、日等国于中国举行运动

9、会时,他被选为运动会的荣誉会长。 张睿所提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划时代的历史进步性。5他所创办的各类学校已经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他所大力倡导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不仅为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为提高中国国民素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后来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渊源。张春的全面发展办学思想体现了对人的伦理关怀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原则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张容教育思想的又一重要特色。他认为让学生参加劳动,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获得谋生的本领; 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爱国爱民的情感和吃苦耐劳

10、、勤俭朴素的作风。他希望学生“凡能做者,须自己做,切勿习懒” 。除了要求学生参加上述校内劳动之外,还要求学生到工厂、农场和沿海垦牧区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经济的状况和民众的需求,使学生在劳动中养成敬业乐群、吃苦耐劳、力求精进的美德。 张窖还十分重视社会实践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例如,他在一些学校的学则里规定,学生每学期必须“修学旅行”一次。这里所说的修学旅行,类似于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学生的修学旅行可以在三个方面选择:“巡视各地实业状况可供实地见习资料之地;锻炼身体习劳耐苦资以训练之地;名胜古迹藉广知识之地。 ”他要求学生在修学旅行前,要列出修学旅行的学习考察提纲,

11、回校后要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考察学习的心得体会。 张容坚持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宗旨。例如,他创办纺织学校,就明6确提出“纺织教育为目前社会之需要”;创办河海工科专门学校,为“江淮导治造就人才,且为全国水利专门之备”;创办农业学校,研究和推广优良农作物的栽培,以改变中国农业落后状况;创办国文专修科,以“专为养成社会办事书记人才” 。 张容提出的上述两大教育原则,是他不断探索教育规律的结果;这两大教育原则,对于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重视师德修养的办学理念 张容十分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业务,更重要的是要有爱心,要有高尚的道德。张誊的师

12、德观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人生理想 热爱教育,献身教育是张春师德观的灵魂与核心。张容的晚年,正是帝国主义列强疯狂地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危急关头的年代。张窖认为在当时的中国,教师的作用和责任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开民智,洗国耻,强国富民” 。1903年,他在师范学校开校演说时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今日国势衰弱极矣” , “诸君诸君,须是将天下一家,中国一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之道理,人人胸中各自理会,须是将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之责任,人人肩上各自担起” 。张窖殷切地希望他的学生都能承担起开民智,明公理,救国救民的历史重任。 7张容十分

13、推崇武训节衣缩食、百折不挠、乞讨办学的精神,称颂武训是教师学习的楷模。他认为武训虽然是个叫花子, “所处极低极苦” ,然而“成就极高极卓” , “论其仁,则大仁;论其智,则大智;论其廉,则大廉;论其勇,则大勇; 论其信,则大信” 。所以, “教育者皆当崇奉者也”!张誊经常教导学生学习、弘扬武训精神,艰苦创业,锐意兴学,为普及教育,强国富民,鞠躬尽瘁。 2.”勤勉节俭,任劳耐苦”的美德 张窖十分重视教师“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 ,培养学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认为“勤勉节俭,任劳耐苦诸美德,是成功之不二法门” 。 “俭可以养高尚之节,可以立实业之本,可以广教育之施” 。他对师范学生说:“诸生

14、既投身于教育,苟不自俭,何能教人?”他要求师范学生自己打扫宿舍、厕所、教室和校园,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的杂边地种植树木、瓜果、蔬菜,要求学生学习修理门窗桌椅,学会洗衣做饭,烹制各种菜肴。对于毕业后在乡村任教的学生,张容一再谆谆告诫他们要以普及教育、造福社会的事业为重,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收人多少和工作条件的好坏。他强调“假使一小学建筑务求美备,形式务求完全,教员务求厚棒,供给务求丰旨” ,则学校“今年能创,明年将穷,教育必无普及之一日” 。正是凭着这种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张客和他的学生们仅用 20 多年的时间就在南通创办了 300 多所各类大中小学校,为普及地方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3.“严

15、谨治学,严格管理 ”的责任意识 张誊认为严谨治学、严格管理是教师必备的优秀品德,也是学校8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他强调“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人知敬学 师道贵严,中外同轨。非是则无所为教,无所为学” 。张睿认为严谨学风的养成,首先要有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有所遵循,有所依据。他明确指出,所谓师范“范者法也,模也。学为人师而不可不法不模” 。 “校章者,管理法也。监理能行,诸生能守,是为范之正轨;今日能守,异日能行,是为范之结果” 。他在南通师范学校创建之初,就为该校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严格地实施执行,做到赏罚分明。他认为赏罚可以“整齐一校规则,锐厉一校精神” 。

16、张春非常反对一些教师不负责的放任主义态度,严肃地指出:“军队放任,则将不能以令;学校放任,则师不能以教。将不能令则军败,师不能教则学校败。 ”因此,教师对学生负有教育熏陶之责,教师如果对学生放任迁就,就是失职,其结果只能是误人、误校、误国。张誊还强调,他实行“严格主义”的治校宗旨,绝不是冷酷无情,惩罚学生,而恰恰相反是为了爱护学生,使学生“相劝以勤学,相规以伤行,相爱以合群” , “为诸生养成人格,他日为良教师” 。 4.“关爱学生,有教无类”的仁爱精神 张誊认为,教师一定要有爱心,热爱学生是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有无爱心作为教师是否合格的一项基本条件,可以说“爱生如子”是张窖师德思想的精髓。他的这一思想和情感的产生决非偶然。张容从小就受到儒学“仁者爱人”和墨家“兼爱”9思想的熏陶,加之他自己生于贫寒,长于优患,因此他对学生尤其是贫穷学生有一种特殊的爱心。这种爱心也是他兴办教育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19 世纪末,当大多数封建士大夫都热衷于争名逐利、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