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337422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文档农村地区汉族祖先崇拜变迁的社会学解读-以湖南石村为例朱雄君 乔亨瑞 求索2007 年第 5 期 摘要:怎样处理中国农村社会的传统与其关系是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避免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如今,祖先崇拜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尤其是农村社会。鉴于此,笔者以湖南邵阳地区的农村-石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视角,在结构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石村祖先崇拜现象的变迁动力与趋势。 关键词:祖先崇拜;结构;变迁 作 者:朱雄君,湖南省委党校共青团理论教研部教师,湖南, 410006/乔亨瑞,云南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云南, 650023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文明的

2、泱泱大国,在其现代化转型过程当中,农村社会仍然广泛存在各种各样的,与农村社会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社会传统。正确处理这些传统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在中国这个曾经具有显著宗族特性的社会,祖先崇拜有着悠久的历史,发达的体系。而如今,祖先崇拜现象仍然广泛存在于中国尤其是农村社会。鉴于此,笔者以湖南邵阳地区的农村-石村为例,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了石村祖先崇拜现象的变迁动力。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曾指出:“我们可以考察趋势,力图回答我们将向何处去的问题,这正是社会科学家常常努力去做的事情力图关注当代的趋势把握这些趋势的未来并且从结构角度加以认识,而不是将之视为

3、分散环境中发生的事件,再把它们累加为毫无意义的东西。这是个目标,使趋势研究得以与对时代的理解相关联”C米尔斯怀特,2001:16。鉴于此,笔者在本文中将试图从结构的角度探寻石村祖先崇拜的变迁动力,并且尝试探讨石村祖先崇拜的发展趋势。一 布迪厄与吉登斯的结构理论布迪厄认为“在社会世界中,都存在着客观的结构,它们独立于行动者的文档文档意志和意识,可以影响和限制行动者的行动方向和他们的思想观念”高宣扬,2005:478。它是那些构成“生存心态(habitus)的各种感知模式、思想和行动的社会生成过程”的基础前提高宣扬,2005:478。而与此同时,这种社会结构也是自我生存的、不断被再生的、再创造出来

4、的。它是具有 “生存心态”的人们在运用“资本” “策略”进行斗争的实践过程中再产生出来的结果高宣扬,2005:501-534。布迪厄认为:人以其文化创造了社会,但社会也同时成为人的生存和创造活动的基本客观条件,反过来制约着人的创造活动人同其社会构成的一种双重结构,而组成这个双重结构的双方,一方面各自向对方施展各种影响,另一方面又深受对方的制约,使两者之间发生共时的双向互动和互制侯均生,2001:352-366。吉登斯将结构定义为“不断被反复组织起来的一系列规则或资源” 。他认为结构具有二重性, “对于他们反复组织起来的实践来说,既是后者的中介,又是它的结果” 。正是通过结构,人们的实践活动得以

5、实现。 “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各种社会实践中, 内在于人的活动结构总是同时具有制约性与使动性”安东尼吉登斯,1998:89-90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又是结构构造的基础。 “结构不断卷入其中的社会系统则是由人类主体的种种特定活动构成的,其在时间与空间的条件下被不断再生产出来”苏国勋,1996:37。综合以上两者,我们可以看到二人都认为,结构是人们行动的基础。正是结构的内化,使得人类的社会活动成为可能,同时结构是动态的,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当中不断得以生产和再生产的。笔者认为,在二者的结构理论当中,都隐含了一个时间概念,在同一空间域,结构为人类的活动提供了“资源” 、“规则”或“条件” 。这

6、种结构可称为前结构,在前结构的基础上,人类活动得以实现,并生产出另一结构。这种结构我们可称为后结构。前结构到后结构,经历了一个时间系列,两种结构通过人类的实践已经产生了变化:简图一 结构变迁的时间序列时间前结构-后结构实践由此,结构才能称之为动态结构。以此理论为基础,笔者将考察祖先崇拜的变迁动力与发展趋势。二 石村祖先崇拜的结构性特征与发展趋势文档文档笔者认为:结构是各要素相互关系性的规则动态联结。其含义有四层:一是结构的基础是要素,要素是联结的基本点。二是结构要素通过联结而构成,要素不进行联结只能是散乱的、不能建构成结构。三是这种联结必须是规则的,不遵循一定的规则,要素的联结是杂乱无章的。四

7、是这种结构是动态的,要素之间的联结是互动的、相互关系性的,要素之间有着一种动态的张力,同时结构也是不断运动的再生成的。所以,首先笔者将探讨祖先崇拜的结构要素。笔者试图将石村祖先崇拜结构的结构要素分为四大类:物质要素、组织要素、行动要素、思想要素。结合笔者前述石村祖先崇拜的近代变迁与现状,以石村上世纪解放前、60-70 年代、80 年代、本世纪初四大时间序列为纬度,对石村朱氏宗族祖先崇拜做一结构变迁的剖析。 1.解放前。物质要素:祭祀场所有银禄祠堂、花桥支祠,每户有堂屋神龛、坟山墓地;祭祀器具包括祖先灵位、供桌、抬箱、香烛、纸钱等;族内公产有公田、公地;此外,还有龙灯、锣鼓、抬箱、族谱。组织要素

8、:聚族而居的宗族成员,族内有族长、各支房房长、有钱有势、热心族内事物的族人,通晓祭祀仪式的族人。思想要素:追本溯源、追亲念祖的观念。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庇佑家人,宗族血缘观念强烈,香火传递、传宗接代、和睦族人、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行为要素:举行清明会和十月召会,集体性的大型祖先崇拜活动,以家庭为单位的崇祖活动。每逢节日、家有大事祭祀祖先。丧葬中包含入殓、祭拜、道场、出殡、葬坟、印七等整套程序。2.60-70 年代。物质要素:花桥支祠拆除,银禄总祠被废弃,部分坟山墓地被损,如石碑被挖来烧石灰,坟堆被挖平用来垦种,每户仍建堂屋神龛,有祖先灵位与供桌,族内公田、公地被没收,族谱、龙灯、锣鼓、抬箱被毁。

9、组织要素:村民仍然聚族而居,族长、有钱有势的族人被抓,支房长隐退,无人热心族内事务。思想要素:追本溯源、追亲念祖的观念。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庇佑家人,香火传递、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但是宗族血缘观念有所淡化。行为要素:清明会和十月召会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取消,以家庭为单位的祖先崇拜活动如家祭、扫墓等行为仍然存在,在春节、七月半鬼节仍然有祭拜活动。但是这些祖先崇拜活动多半转为地下活动。丧葬形式简化,但基本保持入殓、祭拜、出殡三大程序。3.80 年代。物质要素:银禄宗祠重修,每户有堂屋神龛、祖先灵位,坟山墓地被恢复,重新置办了龙灯、锣鼓、抬箱,族谱获得重修。组织要素:村民聚族而居,上石坑、江木岭

10、族内有通晓祭祀事务、热心族内事务的老人,成为祖先崇拜活动的组织者和带领者。思想要素:追本溯源、追亲念祖的观念。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庇佑家人,宗族血缘观念强烈,香火传递、传宗接代、和文档文档睦族人、光宗耀祖的思想等等。行为要素:朱氏村民恢复清明集体去银禄总祠祭祀,上石坑、江木岭支房集体扫墓,举办支房清明会,各家庭自扫近祖墓;下石坑以家庭为单位扫墓,没有举办清明会。节日祭拜家庭中有大事祭拜又重新公开化;丧葬仪式逐渐隆重,包含解放前的整套程序。4.2000 年以后。物质要素:银禄宗祠改建为学校,其余与 80 年代同。组织要素:村民聚族而居,但少部分外迁,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外出务工,上石坑、江木岭族内有通

11、晓祭祀事务、热心族内事务的老人,成为祖先崇拜活动的组织者和带领者。思想要素:追本溯源、追亲念祖的思想观念。相信祖先灵魂不灭,庇佑家人,香火传递、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思想观念,宗族亲房血缘的思想观念仍然存在,但是有所淡化,尤其是青年人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更为淡泊,视祖先崇拜为一种传统,一种对祖先的心意。行为要素:朱氏村民取消清明集体去银禄总祠祭祀,但是上石坑、江木岭支房仍然集体扫墓,举办支房清明会,各家庭自扫近祖墓,但部分家庭由于外迁或成员都在外务工不能及时回来而没有参加集体扫墓、清明会;下石坑朱氏以家庭为单位扫墓,没有举办清明会;妇女开始出现在扫墓仪式、清明会中。节日祭拜家庭中有大事祭拜;丧葬仪

12、式较为隆重,包含解放前的整套程序,并且请来管弦乐队、秧歌队进行迎宾、送葬。从以上我们对四个时间截面的祖先崇拜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近70 年,石村祖先崇拜经历了辉煌衰落恢复逐渐减弱的过程。从解放前到本世纪,时间跨度为半个世纪,但是其从起点到终点的变迁幅度并不大,其变迁速度是缓慢的。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祖先崇拜这种现象将在石村存在。但是,祖先崇拜这种现象的变迁走向是强质性走向弱质性,逐渐朝向世俗化、零碎化(或者说家庭化)的方向发展。三 石村祖先崇拜结构变迁的动力探析(一)动力之一结构内部要素的动态联结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前后结构要素之间有着传递与继承、遗失与断裂,正是这些要素的传递与继承

13、,使得祖先崇拜在石村得以延续;正是遗失与断裂使得石村祖先崇拜得以在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结构新特征,从而导致结构的变迁。正是结构要素之间的动态的相互关系性,才使得结构在不同时间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每一时间内的结构要素都是相互关系地动态联结,成为一个独特的整体:1.解放前。四大要素当中的物质要素族内公产、公田、公地为集体性的祖先崇文档文档拜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而组织要素当中,族长、支房长、族内有财有势的人成为组织族人祭祖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思想要素当中,族人强烈的祖先崇拜意识,使得集体祭祀成为可能,集体祭祀的行为要素反过来又强化了族人的祖先崇拜意识,强化了组织因素中族长、支房长等人的地位和族人聚族而居

14、的必要性,也促进了祖先崇拜物质的置办,场所的修建。2.60-70 年代。物质要素中集体祭祀场所祠堂的丧失、族内公田、公产的没收,组织要素中组织者的丧失,使得集体祭祀成为不可能,而当时的思想观念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祖先崇拜意识开始淡薄,又进一步促使集体性崇拜祖先活动的解体。但是村民聚族而居的组织要素没有被破除,血缘观念存在,在家庭当中,仍然有着老人作为家庭祭祀的组织者,人们仍有崇拜祖先的思想观念,这些使得家庭性的祖先崇拜活动得以持续。3.80 年代。正是思想观念中的祖先崇拜意识的存在,组织要素中,族人一直聚族而居,族内还幸存一代热心并通晓崇拜祖先事务的老人,各种崇拜祖先的物质要素才得以恢复,从而行

15、为要素中的集体崇拜祖先活动才得以恢复。但是,在下石坑并没有恢复集体崇拜祖先活动,原因在于缺少组织要素当中的组织者,没有人热心地组织这些事务。4.2000 年后。物质要素中银禄总祠的改建成为行为要素当中集体去银禄祭祀的活动取消的关键。组织要素的变化使部分家庭退出集体崇拜祖先活动,或由妇女代替参加。而人们思想观念当中崇拜祖先意识的世俗化,使得家庭祭祀不再如以前那么频繁和广泛。由上观之,正是结构要素在纵向序列的继替与断裂,在横向上的动态的相互关系性的联结,构建了不同序列的祖先崇拜结构,成为祖先崇拜结构变迁的动力之一。 (二)动力之二祖崇结构与外界环境的动态联结石村祖先崇拜发生于具有时间、空间特征的社

16、会环境当中,它与周围的社会环境是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性的互动。1.解放前。宗族作为国家政权和农村社会的中介,其合法性是得以承认的,对国家来说是辅助国家治理社会, “教民、养民的群体”对农村社会来说承担着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的社会功能冯尔康,2006;费孝通,1998:40。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当中,石村祖先崇拜才能呈现出强劲的态势,有着完整而发达的体系。完整而发达的祖先崇拜体系反过来强化了宗族组织在社会中的地位,强化了中国传统社会“长老统治” , “礼俗社会”的乡土特性,形成中国乡土社会水波式的差序格局。2.60-70 年代。族权、神权成为了革命对象,宗族的合法性被取缔了,族产被文档文档没收,祠堂被拆除,坟山墓地被毁,族谱被烧,这些削弱了祖先崇拜的物质基础;而地方乡绅、族长、房长的取缔,人民公社、生产队的成立,削弱了祖先崇拜的组织基础;不断地思想改造,对封建迷信思想的破除则削弱了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及至在行动上对集体性崇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