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3609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24.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 0 0 6 )生态文化是动态文化祝晓光1 张国兴2( 1 河北省环保局宣教中心石家庄0 5 0 0 5 1 ;2 中国环境报河北记者站石家庄0 5 0 0 5 1 )摘要本文通过把中西方生态文化理论的各种学说,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予以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命题:生态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附属性文化形态,是一种动态文化。虽然生态文化这个词在当代是作为一种新型文化的典范而悄然兴起,并随着生态文明时期的到来而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趋势。生态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或者说它应该是一种怎样的文化?流派纷呈,众说纷纭,不一而足。在这里,笔者不想妄加评判。但我们

2、沿着生态文化的历史曲线,去多维度地审视生态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演变,可以发现,生态文化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定义,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我们关于生态文化的分析从最久远的时代开始,这是很自然的。因为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都是有它的源头的。虽然不同的时代这种思想的形态要发生变化,但是可以追溯它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科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为它的新的形态的发展开辟道路。在人类文明史上,世界著名的五大古代文明中,除中华文明外,古巴比伦文明,哈巴拉文明,古希腊文明和玛雅文明都已经毁灭了,或中断了很长时间。它们作为历史陈迹淹埋在沙土和海洋中,人们只是在考古发掘中才知道它们的光辉,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多年,至今还在发扬光大

3、。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一、中华自发性的生态文化中国历史上的生态文化思想本质上是一种自发的而非自觉的生态文化思想。如果用现代名词可以称之为民族文化潜意识的思想。因为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历来崇尚“天人合一”思想,把热爱土地和保护自然融人我国传统文化,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古代的道教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精神视野和风景,它的有关思想和精神是彻底亲近自然的,或者进一步说是自觉地置自然于人之上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种“道法自然”的思想,强调人来自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它不承认主宰者。主张一种安身处命的闲云野鹤式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从个人的角度看,实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的本来

4、面目。这种生活方式,就是把自己视这自然万物中平等的一员,不以主宰者自命,不以优越者自居,不致力于榨取自然,。而是恬淡无为,淡泊自甘,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重视精神而非物质的生活,在根基处体验生命的真实意义。不难看出,道家的态度作为以一种生态视角观之,确实非常彻底。相比而言,儒家的态度要平和一些,甚至是实际一些。儒家认为,天、地、人三者处于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但是它们是“合而为一”的。明朝王阳明对此也做出了重要的论证,他说:“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这里,人只是宇宙中的一物,人与天地万物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天人合一

5、”的传统思想有别于西方人主宰自然和统治自然的哲学思想,是更符合现代生态伦理学的精神和原则的,它对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生态文化中,是一种很纯粹的精神向往与认同。而对于西方,这种文化的产生要晚得多,而且是基于工业时代生态破坏产生的文化反省与教训。第三章区域性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西方自觉性的生态文化1 9 6 2 年,美国有一位叫蕾切尔卡逊的生物学家,她的一部名叫寂静的春天的科普著作在美国问世,揭开了近代生态文化的序幕。1 9 7 2 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它的第一份全球问题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再次将这种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其结论说:“如果在世界人1 2 、工业

6、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 0 0 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1 2 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要避免这种衰退就必须从增长转向均衡。“全球均衡状态可以这样设计,使地球上每个人的基本物质需要得到满足,而且每个人有实现他个人潜力的平等机会。”那么增长的极限的观点的定位是否恰当呢,这需要通观现代人类生态文化的发展脉络。需要进行深层次的追问:其基本点是,人是什么? 人在自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 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如何处理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一种观点是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是大自然惟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环境道德

7、的惟一相关因素是人的利益,因此,人只对人类负有直接道德义务,人对自然的义务只是人的一种间接义务;另一种观点是非人类中心主义则认为,大自然中的其他存在物也具有内在价值,其他生命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环境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人对非人类存在物也负有直接道德义务。自古希腊以来,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一直是支配人类文明进程的主导力量。这种价值观在改变人与自然的原始关系,提升人与自然平等地位上曾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这种价值观在人的地位提升以后被不恰当地发挥了。人不仅要求平等,而且还要求做自然的主宰者,由他来为自然立法,这种看法显然有些不合时宜。在西方,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源远流长。甚至可以说,整个西方

8、文化传统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文化传统形成有两大因素:基督教和哲学。按照基督教的观念,一切上帝的被造物中,只有人是按上帝自身的形象创造的,只有人才具有灵魂,是惟一有希望被拯救的存在。阿奎那就宣称,在自然存在物中,人是最完美的存在物,上帝给人提供神恩是因为人本身的缘故,而给其他被造物的神恩也是为了人。因此,人可以随意使用植物,随意对待动物。人对自然的统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如果说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信仰的人类中心主义,那么哲学人类中心主义则把基督教所确立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理性化了。人们称之为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大多能从一种开明的自我利益观出

9、发,将以人为中心的伦理学向外延伸,不仅按照人的“利益平等”的原则,将道德关心延伸到子孙后代,而且还依据为了人类利益的原则,将人类道德关心延伸到非人类的动物和所有有感觉的生命,甚至对整个自然界给予道德承认和保护,表示对非人类道德的肯定。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者虽然不像传统人类中心主义那样拒绝承认非自然存在的内在价值,拒绝对非自然存在的道德义务,而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形式,人类中心主义理论这种形态上的变化是它对当代生态问题的积极的策略,但他们的立场仍然是基于人在自然界中的权力和生物学上的最高地位。人类中心主义的何时何地观导致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存在物仅仅当作对人有利的资源加以保护,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

10、在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价值。2 0 世纪7 0 年代以前,生态哲学的范式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哲学家们大多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伦理问题。7 0 年代以后,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信念产生怀疑,从而导致了生态哲学领域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认识上的分野。非人类中心主义者把资源枯竭和环境退化的根源归结为人对自然的支配与掠夺态度,认为这是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支配的西方文化对当代全球生态环境产生的致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 2 0 0 6 )影响。如果我们仍然在人类中心主义的框架下处理人口、经济和支柱等问题,生态问题就不可能最终

11、得到解决。澳大利亚生态哲学家w 福克斯认为,人们相信人类中心主义,是因为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自助的理论,它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自我的重要性,反映了人类自身利益的需要。因此,人类中心主义观念不仅具有欺骗性,而且也具有危险性。鉴于人类中心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把道德关怀的对象仅仅局限在人的范围显然是不合理的,因而有必要突破传统伦理学对我们思想的束缚,把道德对象的范围扩展到人以外的其他存在物身上去。这种道德扩展主义就成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主要议题。一般来说,在能否或者是否有必要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非人类的生命或自然存在 物上,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理论主

12、张。第一种主张道德是一个属人的范畴,即道德关怀的对象只能是人。不过与传统的看法不同,它把人的概念延伸到了未来的世代,认为道德不仅要关怀现在的人,也应关怀尚未出生的人,这种观点被称为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第二种主张把道德关怀的对象扩大到有感觉的生命即动物身上。第三种主张把道德关怀的对象范围扩大到一切有生命的存在,倡导一种尊重生命的态度。第四种则是更为激进的道德立场,它主张整个自然界的所有存在包括自然界中的所有存在物、整体的自然和生态过程都应成为道德关怀的对象。它被称为生态中心主义显然,这四种观点放在一起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的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便是这后三种观点相对于第一种

13、观点的总称。三、变动着的生态文化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进化实质上是道德关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原始部落,道德对象只限于本部落的成员;古代希腊和罗马时期,道德对象的范围限于奴隶主和平民,而不包括奴隶。希腊荷马史诗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对待他家的奴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当神圣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战场归来的时候,他用绳子吊死他家的十二个女奴。因为他怀疑她们在他离家时期有不规矩的行为。绞死这些女奴不涉及正当不正当的问题。因为这些女奴是他的私有财产。那时对私有财产的处理正像现在那样,是私人的事,是一个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不是对或错的问题。”在奥德修斯所处的时代并非没有对或错的道德概念,只是那时的伦理

14、结构只覆盖到妻子,而不涉及奴婢和动产。中世纪的道德对象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的基督徒。近代初期,欧洲人认为道德对象的范围只限于欧洲白种人,不包括黑人;不承认奴隶的道德权利,实行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不承认有色人种和妇女、儿童的正当权益。在美国独立后的8 0 年间,所有蓄奴者、大多数南方人,以及数量不少的北方人都在观念上把黑人排除在伦理共同体之外。直到独立宣言发表8 7 年后才出现了解放宣言,才把黑人从制度下解放出来。自希腊和罗马以后,直到近代,大多数人相信,大自然没有任何权利,非人类存在物的存在是为了服务于人类,人与自然之间的恰当关系是便利和实用。自然界的价值是根据人的需要来确定的,如果说它有价值的话

15、,那么这种价值也应当是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曾几何时,慈爱情感只限于家庭,它的范围很快就扩大到了首先包括一个阶级、然后一个民族、再后是民族联盟、再后是全人类,最终,人与动物的关系也将受它的影响。每一个伟大的解放运动都把人们的模糊的同情意识提升为一种明确的权利观念。对压迫者来说,达到这一点的必要是承认被压迫者是其所属的共同体的成员。随着自然、社会、观念的进化,伦理对象也将从社会范畴向自然范畴扩展。这种伦理关系将包括整个地球生态系统及其一切存在。不过,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也好,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也好,各种流派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也好,第三章区域性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这一切的观点在我们看来都无所谓绝对的对与错,

16、只要放在时间的坐标上,每一种观点都应该有它适当的位置。在人类社会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未解决之前,不仅要坚持人类中心主义,而且还要坚持首先照顾当代的代际顺序;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就产生了代际道义问题;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上物质文明达到了一定高度,对自然的利用价值就变得相对不甚紧迫,随之而来的就会向关爱自然,视自然为友的非人类中心主义逐渐过渡。这种过渡大致的顺序是动物解放主义,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四、当前社会应该秉持的生态文化理念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争最为激烈,有些学者试图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主义的对立。这是学术界很常见的现象。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就会有人试图采双方之长、避双方之短而折中之、超越之。真理往往在两种极端观点之间。如果出现两种对立的极端观点,例如极端怀疑主义与独断论,那么运用辩证的方法就可以汲取双方的合理之处,摒弃双方的错谬,而确立一种正确的观点。但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划分是周延的划分,正如人与非人动物的划分是对所有动物的周延划分一样。一种动物要么是人、要么是非人动物;没有什么动物既不是人、又不是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