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hadoJoseph病特殊表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33578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0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MachadoJoseph病特殊表型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MachadoJoseph病特殊表型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MachadoJoseph病特殊表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achadoJoseph病特殊表型(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0 0 5 年北京地区神经内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 9 6 。此外,A 2 等位基因与左侧起病P D 正相关联,病因分数曲6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发病及不同性别的帕金森病,其临床表现不同。震颤和僵直是P D I 常的两大主征,虽然认为两者均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的缺乏有关,但I 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它们的出现多互不依赖。震颤是由于肢体的协同肌与拮抗肌连续发生节律性的收缩与松弛所致。静止性震颤的产生可能涉及脊上机制和脊髓机制,可能是由于一条高兴奋性的长反射回路中的震动所致,这种震动被丘脑水平的内源性机制触发,受到外周传入冲动特别是I a 纤维传入的影响。僵直是指锥体外系病变而导致的肌张力增高,协同

2、肌和拮抗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僵直的产生可能是:1 、经皮质的本体感受反射通路在皮质水平出现去抻制,最终导致支配梭外肌纤维的a 运动神经元过度兴奋所致;2 、脊髓中间神经元特别是I a 交互抑制的增强和I b 反馈抑制的减弱,使肌张力增高出现僵直。机制不同其遗传学基础亦可能不同。 本研究结果显示P D 与对照组间D B 嗟因多态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可能与性别有关。按首发症状分层后分 析显示P D 与对照组间D 醛因T a qI 多态的三种基因型差异,发生在首发症状为震颤、累及左下肢的患者中,提示D B H基因T a q I 多态在首发症状不同的P D 患者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进一步证明首发症状不

3、同,起病机制可能不同。当然,由于样本量的限制,我们也不能排除本结果的假阳性可能,因此需要扩大样本、结台酶学变化及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_ a c h a d o J o s e p h 病特殊表型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顾卫红王康金淼王国相M a c h a d o - J o s e p h 病( M J D ) 即脊髓小脑共济失调3 型( s c A 3 ) ,为一种遗传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病,表现为 小脑共济失调,眼外肌麻痹,不同程度的锥体和锥体外系症状及周围神经病变。喊因位于1 4 q 3 2 1 ,在其编码区存在一个高度多态的C A G 重复序列,在正常人中长度为1 2 4 4 次,在病人

4、中长度为6 1 8 7 次,基因学诊断为M J D 的最终诊断手段。迄今为止,在临床上根据发病年龄,、病程和伴发症状可将其分为5 种亚型:l 型:最为严重,发病早,除了小脑和眼外肌症状之外,出现严重锥体和锥体外系症状;2 型:中间型;3 型:轻型,表现为晚发,伴有明显的周围神经病;4 型:比较少见,表现为晚发,伴有帕金森综台征和周围神经病;5 型:仅见于日本人中,伴发痉挛性截瘫。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少见变异型的报道。我们在此报道2 个伴有特殊表型的K I D 家系:瘩系1 :祖籍江苏省,4 代6 人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先证者,男,5 8 岁首诊,4 3 岁时出现转身时站立不稳在随后7

5、年中症状逐渐加重,5 0 岁时出现上肢共济失调,并出现严重便秘,5 4 岁时不敢独自下楼,字体改变,5 6 岁时出现轻度言语不清和饮水易呛咳。查体:智力正常,多汗,卧位血压1 5 5 8 5m m I g ,站立血压1 2 5 7 0m m H g ,不伴存D 率改变。神经系统检查:轻度构音障碍,双眼上视和会聚受限,凝视眼震,未见眼睑退缩。肌力正常,肌张力轻度增高,腱反射活跃,病理征( + ) ,下肢远端音叉振动觉减低,R o m b e r g 征( + ) 。指鼻,跟膝胫试验不稳,轮替动作笨拙。头匍g M R I 可见小脑脑干轻度萎缩。先证者胞弟与表弟临床表现与其相似,尚未出现便秘和出汗异

6、常。 应用删增M 丁D 1 基因的c A G 重复序列,经测序得到c G 精确重复次数,先征者扩展的等位基因c 植复数目为5 1 次,为迄今为止国际上报道的最短的致病等位基因。国外有数个对于中间等位基因( C A G 重复数目介于正常和异常范围之间) 的报道,家系l 的患者除了具有典型的M J D 表现,还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异常的表现。素系2 :祖籍辽宁省宽甸县,4 代9 人发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先证者,男,z 5 岁酋诊,2 0 岁时出现行走不稳,一6 6专题讨论一感染炎性脱鞘遗传自感全身发紧,颈部向左侧歪斜,脊柱侧弯,言语不清,症状逐渐加重,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查体:智力正常,语

7、流缓慢,发音不清,眼动充分,辐辏运动不能,快速扫视不能,各方向眼动均可引发粗大水平眼震,快相不定,视力粗测正常,无复视,伸舌不稳。颈肌和躯干肌张力障碍,表现为颈部向左侧歪斜和脊柱侧弯。四肢肌力v _ ,双上肢腱反射活跃,双下肢腱反射亢进,右侧肢体伸肌张力增高,病理征( 一) 。指鼻、跟膝胫试验尚稳但偏慢,轮替动作笨拙,R o m b e r g 征无法查,K _ F 环( 一) 。予先证者美多巴5 2 5 m gB i d 和安坦2 m g B i d 一天后,症状明显改善,无需搀扶可较快行走,上肢动作较服药前明显灵活。家族中患者均在1 8 “ 2 3 岁起病,死于3 8 4 8 岁,最后为卧

8、床不起,极度吞咽困难,衰竭死亡。应用P c R 扩增M J D l 基因的c A G 重复序列并测序证实为该重复序列扩展为7 6次,达到基因诊断标准。本家系表型极其类似变形性肌张力障碍( T o r s i o nD s y t o n i a ) ,但是基因检查证实为M J D 。M J D 的高度临床变异性提示可能存在一些调节因素影响疾病的表型,目前已经确认的调节因素为C A G 重复次数,该数目越大,发病越早且症状越重。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调节因素假说包括调节基因,基因位点内部和两侧的多态改变,遗传印记,环境因素等,但缺乏证据支持。我们报道的家系l 的先证者的致病等位基因c A G 重复数

9、目为5 1 次,介于正常范围与异常范围之间,而国外有人报道一个M I D 家系中携带5 敞C A G 重复等位基因的个体表型正常,由此可见同样数目的c A G 重复序列在不同的家系表现截然不同的表型,为调节因素假说提供了证据。卡巴拉汀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 安全性的多中心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陈霞目的;评价重酒石酸卡巴拉汀治疗血管性痴呆( V a D ) 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患者符合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 D S M - I V ) 血管型痴呆诊断标准和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所瑞士神经科学国际协会( N I N D S _ A I R 聃) 很可能v a D 诊断标准。均具

10、备3 0 + 月内的头颅C T o # O R I 资料,籍此划分与V a D患者( 简易神经状态检查t i n S E l 得分在l O 一2 6 分之间) ,随机分为对照组( n = 3 7 ) 和卡巴拉汀组( n = 4 8 ) 。治疗时间1 2 周,对照组主要接受脑血管病的维持治疗药物和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治疗。在基线和1 2 周末进行疗效评价,使用M M S E 量表、血管性痴呆评估量表认知分量表( V a D A S - - o o g )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 A D L ) 及阿尔茨海默病评定量表一非认知部分( A D A S n o n c o g ) ,分别评估患者在认知

11、、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行为症状三方亟的变化;通过总体印象变化量表( A D C S - C G I C ) 评估总体疗效。安全性检查包括生命体征、实验室即心电图检查,每2 4 周1 次。结果两组的人口统计学,v a D 相关脑血管病及基线 雌E 分数均有可比性( P 0 0 5 ) 卡巴拉汀组在记忆、注意力、视空间能力等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卡巴拉汀组的 & f 3 R 总分明细改善( 治疗后2 0 2 4 -4 8 v s 基线1 8 9 - - + 4 8 ,P = 0 0 0 3 0 0 1 ) ,注意力测验的成绩( 治疗后4 2 2 2 v s 基线3 6 - + 1

12、 8 ,P = 0 0 3 9 0 0 1 ) 明显进步:卡巴拉汀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O 0 5 ) ;卡巴拉汀组的妄想减轻( 嘞0 3 2 ) ,爱流泪有所改善( P = 0 0 5 8 ) 。卡巴拉汀组6 5 1 临床有改善,多于对照组( 4 0 1 ) ,两组的总体疗效差异接近统计学显著水平( P = 0 0 5 8 ) 。严重不良事件1 例,在对照组,总不良事件率在8 1 1 ( 3 3 7 ) 一1 0 4 2 ( 5 4 8 )之间,两组间无显著差异。药物对病人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无影响。结论:卡巴拉汀可显著改善V a D 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可作为y a D 治疗的候选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