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320619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复习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人的行为的影响, 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2、什么是知觉?有什么特点?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什么是知觉?有什么特点?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 定义: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即对客观事物赋于意义并做出解释。 知觉影响人的行为,即人的行为是以知觉为基础。 特点:(1)知觉的选择性: 即当人们感知外部事物时,能优先把知觉对象从 背景中清晰的分离出来。 (2)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 去加深理解,并做出解释。 (3)知觉的整体性:是

2、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 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 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 知觉选择性取决于哪些因素:影响直接选择性的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 征:如鲜艳的颜色,醒目的标记,响亮的声音,均容易被人清晰的知觉。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愈容易被识别。 对象的组合方式:对象在距离和形态上的接近,更容易被人们视为一个整体被 知觉。 (二)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观因素例如:(1)兴趣 人们常常把知觉集中 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而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被排除在知觉之外。 (2)需要与 动机 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符合

3、人们动机的事物,常常被人们当作知觉对象。 (3)个性特征 人们的个性、气质、性格特征都会对知觉产生影响,例如多血 质的人群对事物感知速度快,而抑郁质的人群则对事物感知细致入微( 4)经 验 内行与外行对事物感知的深度有很大的差别。 ( 5)环境与文化 不同环 境与文化背景,即使感知的同类事物,也会有不同的评价。3、什么是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什么是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和区别是什么? 定义:指人对社会对象(包括个体、社会群体乃至大型社会组织)的知觉。在 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 关系与区别:知觉是社会知觉的基础,社会知觉是知觉的一部分。社会知觉是 对人的知觉,它不

4、仅仅停留在知觉的表面上,而会深化产生归因问题。4、什么是归因?简述凯利和韦纳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要点。、什么是归因?简述凯利和韦纳成功与失败归因理论的基本要点。 定义:指通过人的外部表现或行为来推测人的内在动机,意图和属性。正确的 归因是了解人、分析人的行为的基础,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一。 凯利:心理学家凯利把知觉和被知觉者的心理和行为放在同一系统中分析,归 因结果比较客观全面。其基本观点是:归因的三个基本要素:内因(知 觉者本人的特点) ,外因(知觉对象的特点) ,情景因素(环境) 。归因判 断的三个标准:即一贯性、普遍性和差异性,并依照三个标准,对归因 做出正确判断。 韦纳:

5、韦纳认为,人的成功和失败归因为四个因素,即属于可控因素的能力、 努力,和属于不可控因素任务难度、机遇。一般来说,员工本人在追求事业成功方面,应当在可控因素上多下工夫,而管理者则应在不可控因 素上,多创造条件,为职工的成功提供良好的机会与外部环境,并客观 评价其成果。5、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有哪些?、常见的社会知觉偏见有哪些? 第一印象作用(首因效应):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 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 晕轮效应(以点盖面):人们往往用一些明显的品质和特点,去掩盖其他品质 和特征,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 产生偏见性。 近

6、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 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定型作用(社会刻板印象)和投射作用: 即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 按照自己所设定的知觉标准评估他人,对人群进行分类,形成固定形象。 对比效应:人们的知觉往往受到参照物的影响,使知觉产生失真现象。6、什么是能力?能力形成的因素是什么?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什么是能力?能力形成的因素是什么?管理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技能? 定义:指人们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影响组织绩效的关键性因 素。 成因:天资 (遗传因素)包括智力天资和体力天资 学习(后天因素)包括培训和经验 需具备:技

7、术能力,人际能力,管理能力7、什么是态度?构成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什么?、什么是态度?构成态度的三种成分是什么? 定义:态度是指个体对社会事物所特有的心理倾向。包括判断、评价和行为倾 向。它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成分:认知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它是态度形成的基础。 情感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如喜欢、讨厌、羡慕、追求、支 持、回避等)它是态度形成的核心。 意向成分:指对态度对象的反映倾向。它是态度的重要外部表现。8、什么是价值观?哪些因素影响职工的满意度?、什么是价值观?哪些因素影响职工的满意度? 定义:价值观是指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持久的社会信念

8、和价值系统。包括内容和强度两个维度(如追求平等、自尊、刺 激、享乐、舒适、友谊等) 。价值观强烈影响职工的态度与行为,它是了 解职工态度与动机的基础。当员工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一致时,则 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因素:大量调查事实证明,态度影响职工的满意度,是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具 体来说,职工满意度受下述因素的影响:心理挑战性工作:即提供员工发挥能力与作用的机会。特别是中等强度的 挑战性工作,对人最有利。公平报酬:分配制度和晋升制度公正明确。不仅仅是绝对所得,还包括职 工公平的感觉。 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如工作场所的安全、舒适、较少的干 扰等)和社会环境。 融洽的同事关系:包括上下

9、级之间关系的协调, 特别是友好与善解人意的 主管。 工作与人格性匹配:能使员工发挥自己的特长,技能得到充分施展。9、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宣传手段改变人的态度?、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正确运用宣传手段改变人的态度? 因素:(1) 态度本身的特性,包括:A. 态度形成时间的长短,稳定性和持久 性。B.态度的协调性:心理学家费斯廷格认为,人们总是寻求认知 和感情的一致性,从而保持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协调。因此, 当个体 认知因素和感情因素不一致时,就能提供一个改变态度的良机。 C. 态度形成中感情因素及其极端程度 (2)个体的心理因素:如智力因素、气质因素、年龄与性别特点、自我

10、防 范心理的强弱等。 (3)与群体的关系:群体对人的行为有规范作用,既能起到维护和保护自 身利益的作用,又能为人的态度改变施加压力和影响。 (4)切身利益的影响: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能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人们态 度的改变。 宣传:宣传是一种信息传递过程,宣传效果的好坏在人们态度改变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整个宣传过程中,信息发布者,传递过程,以及信息接收者需 要有机配合。 (1) 宣传者(信息传递者)个性特征(品格、能力、仪表、风度、形象等) v 权威作用(是否是专家或名人) v 组织与表达能力 v 与被宣传者之间的关系(心理距离大小) (2)宣传过程A. 宣传方式: 有效运用口头的、文字的、形象化

11、宣传; v 单面与双面、正面与反面的宣传; v 交替运用宣传中情绪与理智因素 v 宣传的真实感和恐惧感B. 运用“自己人”和名片效应 3)接收者(被宣传者)利益的相关性 v 人格特征和心理因素所在群体所持的态度与强烈程度10、什么是群体的规范作用与从众行为?以上两种作用对人的行为可以产生什、什么是群体的规范作用与从众行为?以上两种作用对人的行为可以产生什 么样的影响?么样的影响? 定义:群体规范是指指群体为达到共同的活动目的,所确立的行为标准。它有以 下特征:它是在暗示、模仿、顺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致性,规范不同 于规章,更强调自律与默契。群体规范对群体有维护性功能。 从众行为是指由于群体规范

12、的影响,当个体行为与群体发生矛盾时,就会 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迫使人们产生顺从群体的行为。所谓压力, 来自四个方面,即:理智、舆论、感情、暴力的压力。 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对群体的有效管理能产生协调效应,特别是对于从事简 单的、熟练的、体力性的劳动,助长作用尤为突出。即体现在:满足 心理需要,增长勇气信心,消除单调疲劳,强化个体行为。 社会抑制作用:于工作性质不同,个人的人格和情绪不同,环境不同, 一些复杂性的工作,群体反而起到反面的作用与影响,即表现为: 增加紧张情绪,干扰正常思路;引导失误发生,降低行为效率。11、什么是群体的内聚力?影响内聚力的因素是什么?、什么是群体的内聚力?影响

13、内聚力的因素是什么? 定义: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或者说,群体成员对其所在群体的向心力) ,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群体与其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因素:(1)群体的领导方式:A.自身的素质与影响力 B.领导作风(民主式、专制式、放任式)与行为特 征 (2)成员的同质性:即目标、价值、信仰、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一致性) (3)信息的交流方式和渠道,奖励方式 (4)外部的威胁程度 (5)规模与地位,加入群体的难度 (6)空间与时间上的接近程度12、什么是群体的冲突?、什么是群体的冲突?群体冲突和组织绩效是什么关系群体冲突和组织绩效是什么关系?解决冲突的办法是?解决冲突的办法是 什

14、么?什么? 定义:冲突是指个人、群体、组织之间所发生的具有对抗性质的互相交往的行 为。群体的冲突包括群体内和群体之间的冲突。 关系:A.建设性冲突处理得当,可以明辨是非,促进组织的改革与创新, 带 来积极的后果。 B.破坏性冲突矛盾加剧,造成组织的混乱,给生产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 如图所示:办法:竞争方式:坚持斗争,维护己方利益,寸步不让,一般认为自己完全 正确,道义上,实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时,采用此种方式。 回避型方式:化掩盖和退出冲突,不激化双方矛盾,不满足任何一方的利益。 一般在认为冲突本身是枝节问题,或者认为彻底解决冲突会造成严重破坏时使 用。 体谅型方式:忍让为怀,息事宁人,不坚持自身

15、的利益,当自身确有不正确之 处,和谐和稳定更有价值时,可以采用这种解决方法。 合作型方式: 满足双方利益,相互吸引对方合理化的建议,强调建设型的处理 方式方法。当冲突和矛盾有利于工作的改进和开展时,通过协商和仲裁方法能 够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此法。 妥协型方式:采用中庸的解决方法,双方都做出一定的让步,当双方势均力敌, 忽悠过时的情况下采用。如图:13、什么是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影响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影响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定义: 指社会人群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发展和确立的人与人之间心里 与行为上的各种关系。 因素:1 似性因素指目标、个性、兴趣

16、、爱好、信仰、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一致 性。 2.需要互补因素:与人之间心理和利益上的相互满足。 3.交往的频率因素 4.空间因素(距离的远近) 5.能力与特长因素:具有良好能力与特长,又能保持谦虚和求实精神的 人,常常受到人们称赞,在人际关系中起到重要作用。 6.仪表因素:仪表与风度是人际交往重要吸引力之一。14、团队与群体有什么不同?如何建立高绩效的团队?、团队与群体有什么不同?如何建立高绩效的团队? 不同:1 性质不同。群体显示中性特征,团队,显示积极向上的协同效应2 目标与成果不同。群体 成员之间显信息共享的关系,群体绩效个 人绩效之和。团队,突出成员共同努力的成果,团队绩效个人绩效 之和 3.责任不同。群体,突出个体化。团队,个体、团队共同承担责任 。 4.技能不同。群体突出个体技能与差异化。团队相互补充,显示团体优 势 高效率:1.适当的规模,一般以 12 人为宜。 2.能力与角色设计,要突出多样性,能力角色互补能力,可包括技术 专长型(工匠型) ,决策技能型(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