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32018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磐安县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背景与意义发展规划的背景与意义一、规划背景一、规划背景科技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促进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是应对竞争挑战、争创比较优势的关键举措,是增强综合实力、实现奋力崛起的现实途径。2009 年,国际社会遭遇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不少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冲击。纵观世界近代史,无论是上世纪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年代的石油危机,还是年代的亚洲金融危机,每一次经济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每一次经济复苏,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一些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寻觅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

2、济社会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依靠技术创新摆脱衰退、实现复兴。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党和国家战略全局,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我国真正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中央政府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措施之一,加快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特别是在微电子、新能源、通信技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 16 个重大专项取得突破,促进产业升级。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把自主创新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和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出台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以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为重点

3、,力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成为领跑者。我县的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视科技人才工程,推动了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 2 -社会和谐进步。2006 年被列入 UNDP 科技特派员项目试点县,2007 年列入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试点县,2008 年分别荣获全国、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科技工作先进集体,2009 年荣获全省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多次获得省市科技工作综合考核先进单位、实施技术创新工程先进集体、科技宣传工作先进单位。二、规划意义二、规划意义“十二五”时期,世界进入了“

4、后金融危机时代” ,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跃升期。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维护国家安全的主导力量。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不快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创新缓慢,长期的科技沉寂会带来经济各领域的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经济滞后;另一方面,经济发展速度最终还是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不仅成为加快发展的突破口,甚至成为体现综合实力的根本。磐安县科技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通过有效配置公共科技资源,正确履行科技管理职能,明确未来 5 年科技事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 充分利

5、用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对建立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环境,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区域竞争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绿色崛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十二五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与现实基础发展规划的基本原则与现实基础一、基本原则一、基本原则1自主创新,重点突破。树立抓大项目、大抓项目的理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围绕重点领域、优势产业、集中突破、跨越发展,加快培育区域竞争新优势。2市场主导,政府推进。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 3 -断提升市场对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的配置力。进一步强

6、化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形成政府与市场共同推进的科技创新格局。3内外结合,开放集成。既要以激发自身发展 能力为基点,突出主体培育,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又要加大科技成果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力度,提高再创新能力。4以人为本,体制创新。坚持科技发展面向人,依靠人,为了人。以激发科技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建立促进科技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发展环境,为科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二、现实基础二、现实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县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 201 项,其中国家级 7 项、省级 115 项、市级 79 项,争取到省市科技经费 3072 万元。新授权专利 579 项,其中发明

7、专利 24 项,实用新型专利 228 项,外观设计专利 327 项(详见表 13)。全县现有科研活动机构 22 家,其中“十一五”期间新认定 8 家,较“十五”增加 2 家,增幅 25%;拥有科技人员 6710 人,较“十五”增加 2601 人,年均增长 10%;科技活动经费筹措额达到 4599.5 万元,较“十五”增加 3364.5 万元,年均增长16.7%。 “十一五 ”科技事业进步明显,为 “十二五 ”科技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表 1 2001-2010 年市级以上科技计划情况年份国家级省级市级合 计200185132002111425200312216392004224255120

8、05261036“十五十五”合计合计3 39191707016416420061191939- 4 -200743022562008131144620091211840201014620“十一五十一五”合合 计计7 71151157979201201表 2 20012010 年科技经费情况科技经费(万元)年份省市县合计(万元)2001453.584132.520021203.585208.520031754952742004148813028620051713160334“十五十五”合计合计6596592222554554123512352006351420255720077167332105

9、520085833298.5884.520098963315121420105063380889“十一五十一五”合计合计3052305220201527.51527.54599.54599.5表 3 2001-2010 年全县专利授权数年份合 计发 明 (公开公告)实用新型外观设计2001141672002121382003191612200425141120055013730“十五十五”合计合计13013016163636787820067332743- 5 -1高新技术产业初显生机活力。围绕“工业强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目标,我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以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为龙头,一

10、手抓传统产业的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开发,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找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突破口。一个以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技术为重点的高新技术开发基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培育、高新技术项目引进的发展格局逐步形成,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成为我县经济发展中最富有活力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企业的升级创牌。 “十一五”期间,新培育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 14 家、省专利示范企业 2 家、金华市高新技术企业 10 家、市工业设计创新试点企业 2 家、市创新型企业 2 家。被评为省级以上新产品 35 只,其中国家级 1 只,省级 34 只,认定市高新技术产品 27

11、只。2农业科技攻关开发成绩斐然。我县农业科技紧紧围绕全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以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为契机,狠抓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引进推广、区域支柱特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集中力量解决提高200755434172008723(公告 11 项)53162009935(公告 15 项)365220102869(公告 19 项)78199“十一五十一五”合计合计5795792424228228327327- 6 -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关键技术问题。“十一五”期间,共承担了市级以上科技项目 80 项,获国家、省、市成果奖励 6 项。农业科技的推

12、广应用促进了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培育了农业龙头企业省级 3 家、市级 7 家,建立了省农业示范基地 1 个,市、县级科技示范基地 12 个。3科技特派员深化工程成果丰硕。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因地制宜地探索科技扶贫创新长效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技特派员+专业合作社+农户、科技特派员+样板基地+贫困户、科技特派员+流通+农户、法人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创业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户、企业科技特派员+企业+基地”六种运行模式,完善了“产业联动服务、5+1项目申报程序、实名报帐制经费管理”三项工作制度,实践了“外聘企业科技特派员、选聘创业型科技特

13、派员”两项创新举措,首创了“磐安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奖励基金”专项管理政策,科技特派员工程成果丰硕。我县共实施科技特派员项目 80 多个,UNDP 无偿资助项目 15 个,建立核心样板基地 10 个, 建立示范基地 4000 多亩,引进新品种 80 多个,转化新技术 60 项,直接带动农户 6000 多户,辐射带动 2.3 万人,增加农民收入 3000 万元。先后 7 次在国家、省、市科技特派员工作会议上进行经验介绍。4产学研合作依托机制作用明显。每年筛选一批企业开展带着问题找求助,带着难题求合作,开展走 1 家院校(科研单位)订一份科技合作活动,与上海、兰州、杭州、郑州等地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进

14、行对接,推进企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并通过工科会、农科会、网上技术市场等载体,加大技术引进、智力引进的力度,帮助科技型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十一五”期间共促成我县企业与 60 多家科研院校、知名企业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我县与美国宾西尼亚州立大学合作的食用菌烂棒攻关技术,促进了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开启了农业产业国际化合作的先例。- 7 -5科技网络信息平台服务优化。围绕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我县充分运用网上技术市场、农村科技信息网、磐安科技信息网、科技特派员网、科技信箱及六个科技远程教育示范点,为解决企业技术需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构建了科技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先后发展科技信箱注

15、册用户 1746 户,发布在线企业 600 多家,发布技术难题 200 多项,正式签约项目 50 多项。6科技政策发展措施日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导思想,把科技事业发展摆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围绕科技创新活动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先后制定完善出台了磐安县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磐政办200653 号) 、 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 (磐科特办20061 号) 、 关于深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若干意见 (县委办200912 号) 、 磐安县科技特派员工作奖励基金管理办法 (磐政办

16、200979 号)等一系列科技政策措施,为科技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工作氛围。三、制约因素三、制约因素从总体上看,我县经济是资源支撑型经济,经济增长对资源具有较高的依存度,工业企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的现状,决定了科技创新动力还不足,科技实力还不强,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还不快。与其他县市相比,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和产业占整个经济的比重仍较小,对全县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和市场扩张的主导作用不强。二是科技人才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科技人才后继乏人、技术工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优秀企业家和行业带头人或两者兼有的创业型人才匮乏的矛盾尤其突出。三是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技经费总量不大,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提取比例较低,融资渠道狭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贷款难度很大。- 8 -四是科技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偏低,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贮备少,企业自主开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