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货币制度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4031580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货币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第2章  货币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第2章  货币制度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第2章  货币制度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2章 货币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货币制度(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第二章第二章 货币制度货币制度 第一节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构成要素一、货币制度及其构成从有文字的历史以来,可以发现,各个国家在货币问题方面都制定了种种法令。这些法 令反映了国家在不同程度、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所进行的控制,其意图总是在于建立能够符 合自己政策目标,能够由自己直接操纵的货币制度。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环境的货币制度, 是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是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没落 的王朝在非常的时期,操纵货币制度,则往往是为了搜刮国民财富,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到 了晚近半个多世纪,控制货币制

2、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 货币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这样一些方面: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 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 所有这些方面也称之为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二、币材的确定国家规定哪种或哪几种商品(可能是金属,也可能是非金属)为币材,实际上都是对已经 形成的客观现实从法律上加以肯定。主观地把现实生活中起不了币材作用的商品硬性规定为 币材,或硬不允许现实生活中正在起着币材作用的商品发挥货币的作用,不仅行不通,而 且还会造成混乱。哪种或哪几种商品一旦被规定为币材,即称该货币

3、制度为该种或该几种商品的本位制。 比如以金为币材的货币制度称为金本位,等等。一般说来,有秩序的、稳定的,从而能为发展商品经济提供有利客观环境的货币制度, 是共同追求的目标。要求能够有效地操纵货币制度,也是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没落 的王朝在非常的时期,操纵货币制度,则往往是为了搜刮国民财富,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到 了晚近半个多世纪,控制货币制度日益成为建立宏观调控系统的重要内容,以便有效地利用 货币来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货币制度大体涉及这样一些方面:货币材料的确定;货币单位的确定;流通中货币种类 的确定;对不同种类货币的铸造和发行的管理;对不同种类货币的支付能力的规定,等等。 所有这些方

4、面也称之为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往往有两三种币材并行流通。反映在法令上,也往往是对几种币 材同时予以承认。就中国来看,从先秦直到清代,铜一直是官方肯定的币材;但先是贝,后 是金,然后是帛,再后是白银,与铜并行流通并大都为官方所认定。比照习惯的称谓,也可 叫作铜贝本位、铜金本位、铜帛本位、铜银本位等。有时是三种币材同时存在,如宋代的 银、铜、铁的并行流通,不过铜、铁各有自己的主要流通地区。在西欧,则有很长一段金、 银并行流通的时期。当政府明确金、银都是法定币材时,称之为金银复本位制。单由黄金垄 断流通,在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历史也不长。最早是英国,也是直到 1816 年才正式宣布实

5、行 金本位。现在世界各国都实行不兑现的货币制度,法令中都没有任何商品充当币材的规定。这就 是说,在过去货币制度中最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消失了。按习惯,称之为不兑现本位,似乎 没有什么意义;曾有一种百物本位说,但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三、货币单位的确定这包括两个方面: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 。关于货币单位名称的演变在第三节中已作了说明:最早与货币商品的自然单位和重量单 位相一致,后来由于种种不同原因,日益与自然单位、与重量单位脱离有的是保持原名, 内容发生变化,有的则完全摆脱旧名,重立新名。法律规定的名称,通常都是以习惯形成的- 2 -名称为基础。按照国际习惯,一国货币单位的名称往往就是该

6、国货币的名称;几个国家同用一个货币 单位名称,则在前面加上国家名。如 Franc,音译法郎,是很多国家采用的货币单位名称, 前面加上国名,就是各该国的货币名称。法国法郎是法国的货币名称,瑞士法郎是瑞士的货 币名称,等等。四、金属货币的铸造金属货币的铸造权在古代是一个重大的政策问题。统一中国的秦王朝是国家垄断铜币铸 造权。以前的各诸侯国似也垄断铸造。汉初曾两度实行“放铸” ,即允许私人铸造的政策。 但实行的结果则是私人铸造的“恶钱”充斥流通,而符合国家法定重量、成色、形制的“法 钱”被排出流通。同时,铸造货币的大权旁落,威胁中央君王的统治。在这些经验教训的基 础上,建立了在中国 2 000 年封

7、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中央集中铸币权的传统政策指导思想。 在封建社会,这样的政策对于保证相对稳定的货币流通无疑是重要的,但它也为统治者本身 铸造劣币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历史舞台,要求摆脱封建统治者的意旨而使货币流通的稳定能够由法 律确定的法规制度所保证,这就产生了自由铸造制度。 所谓自由铸造,是指公民有权把经法令确定的货币金属送到国家的造币厂铸成铸币。造 币厂代公民铸造,或不收取费用,或收取很低的费用。公民也有权把铸币熔化,但对私自铸 造则严格禁止。而且由于精密的铸造技术,私人铸造合乎法定标准的铸币,极不合算;铸造 伪劣币,既犯重罪,又很容易被辨认出来。自由铸造制度的意义,在于可以使铸币

8、价值与其所包含的金属价值保持一致。五、本位币和辅币用法定货币金属按照国家规定的规格经国家造币厂铸成的铸币称为本位币。本位币是一 国流通中的基本通货。现在流通中完全不兑现的钞票也称为本位币,其含义不过是用以表示 它是标准的、基本的通货。第二节第二节 货币制度的演变货币制度的演变一、货币制度的发展古代的货币制度,前面分别从不同侧面作了必要的介绍,其整体研究则属货币史的范围。 对于货币制度的发展,这里只从金银复本位制开始,作一简单的概述。金银复本位制是资本 主义发展初期(16 世纪18 世纪)最典型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金属同时被 法律承认为货币金属,金银铸币都可自由铸造,都有无限的法定

9、支付能力。大量金银铸币进 入流通,满足了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但不久就暴露了这种货币制度的不稳定性: 当金银铸币各按其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并行流通时,市场上的商品就出现了金银两重价格,而 这两重价格随金银市场比粉的不断变动而变动。为了克服由此造成的紊乱,很多国家法律规 定了金与银的比价这是复本位制的典型形态。但金银市场比价并不会由于法定比例的确 定而不再发生变化。于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发挥作用。银贱则钮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 斥市场。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甚种制度日益不能适应客观的要求。19 世纪,从英国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金本位制。典型的金本位是金铸 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只有

10、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有的国家也铸银币,但银 币限制铸造而且不具备无限法偿能力,从而不能像复本位制下那样与金处于分庭抗礼的地位。当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制度分别向金本位过渡时,银行券的发行制度也日趋完善: 中央银行垄断发行,较健全的发行保证制度,以及较有保证的自由兑现。这就保证了银行券 能稳定地代表金币流通。同时在那一阶段,有个顺畅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与自由贸易相适 应,具备黄金自由输出和输入的条件,这又保证了各国货币对外比价的稳定。- 3 -金铸币本位制相对于以前的币制是比较稳定的,曾被说成是最理想的币制。但由于帝国 主义矛盾的加剧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停止了金币流通、自

11、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 输出、输入。战后,列强之中已经没 有一个国家能够恢复金铸币的流通,较好的是建立了 金块本位制。所谓金 块本位制,是说达到定金额的银行券可兑换为金块。如英国 1925 年 规定兑换金块的毋低限是工 700 英镑。显然,这不是一般公众有能力兑换的。再一种是金汇 兑本位制,即银行券只能兑换为可转换成金块的外币。但这两种制度也没有维持几年。经过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任何形态的金本位 都不复存在,而代替它们的是不兑现银行券的货币制度,由此开始,世界各国实行的都是这 种货币制度类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制度问题日益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关于这方 面的情况将在

12、第十六章研究。二、中央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制度在资本主义世界金本位走向瓦解的同时,在前苏联,根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的需要,建 立起另一种类型的货币制度。流通中的货币基本是两种:一是不兑现的银行券;一是可开具 各种结算凭证的活期存款。货币单位的名称仍是传统的“卢布” ;卢布规定有含金量,但没 有多大实质意义。辅币叫戈比,是卢布的 1不兑现的银行券简称现金,活期存款简称非现金。现金与非 现金的流通领域有见诸法令的严格划分:现金主要用于工资、劳务支付,服务于消费晶分配; 非现金主要是国营企业事业单位、机关部队团体以及集体经济单位相互之间货币支付的形式。 在居民手中的现金,可以在消费品市场上用以自由选购

13、;对于国家机构和国营企事业单位, 就法令规定看,是力图对它们的每一笔支付均要进行监督。这种货币制度的模型形成于 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他社 会主义国家大都采用了这种模型,其中包括我国在内。自然,国情不同,具体做法也有所差 别。第三节第三节 我国货币制度我国货币制度一、人民币制度的建立人民币是从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的,这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制度建立的开端。人民币发行前,在中国有两种货币制度:一是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制度;一是共产党领导 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制度。国民党政府建立前的20年代,旧中国的货币制度是:银元流通,民族资本银行和外商银 行的银行券流

14、通,铜元流通;大宗交易和支付用“银两”计价,而各主要商埠的“银两”轻 重不一。1933年采取了“废两改元”措施,即把计价与流通的标准统一起来。当时法定银元 的含银量为23493 448克。1934年美国实行白银政策,世界银价暴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 造成货币流通的极度紊乱。1935年,在英美操纵下实行了“法币改革”。其内容是:放弃银 本位;规定中央银行(前面提到,开始几年还有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农民银行)发行的钞票 为法币,有无限法偿能力;法币1元与145便士或0297 5美元等值,以无限制买卖英镑、 美元,保持币值的稳定。法币改革不久抗日战争爆发,而后又接着是3年解放战争,由于国 民党政府实

15、行了通货膨胀政策,到1948年法币贬值已严重到无法流通的程度。该年8月19日 宣布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以1:3 000 000的比例收兑法币。金圆券名义上就是不兑 现的银行券。虽说要有十足准备并规定了含金量,但不兑现,这些规定毫无意义。金圆券发 行1年,又成废纸。1949年7月4日,国民党政府又在广州发行所谓可无限制兑现的“银元券” ,银元券1元折合金圆券5亿元。但这种币券比金圆券更短命。与国民党统治区货币制度同时存在的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制度。由于革命- 4 -根据地是处在被分割包围之中,所以存在的是政策大体统一但不同根据地相互独立的分散货 币制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晨

16、早发行货币的是中央苏区,而后其他苏区也有货币发 行。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都发行了自己的货币,其中很多货币也成为解放战争时期 各解放区流通的货币。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到1948年,各大解放区的货币有“西北农 民银行币”、“晋察冀边区银行币”、“冀南银行币”、“北海银行币”、“华中银行币”、 “中州农民银行币”、“东北银行币”、“辽东银行币”、“关东银行币”、“内蒙银行币” 、“长城银行币”,等等;后来在南方还有“裕民行”和“新陆行”发行的钞票。解放区的 货币大多是以银行券形式发行的,除个别地区的个别期间曾 实行过短暂的兑现外,都是不 兑现的。钞票发行主要是为了支持军政费用开支,这就不能避免货币贬值。但贬值的速度得 到相对的控制,这是由于在革命形势胜利发展的支撑下,靠扩大货币流通的阵地,靠与国民 党及日本侵略军统治地区开展有利的贸易,靠对掌握的法币储备和日伪币储备的灵活利用。 总的看来,在后期,革命根据地货币贬值的速度明显低于法币。解放战争全面胜利的逼近,提出了建立人民的、统一的、独立自主 新货币制度的任务, 人民银行的建立及人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