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4030016 上传时间:2017-08-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雷锋精神要做到常态化,方式与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加强文化环境建设,把雷锋精神体现到价值导向、制度安排、政策制定、榜样示范和实际行动中,以解决好上与下、说与做、先天给定与后天作为、捉摸人与琢磨事、关系与能力等关系。 在上与下的关系上,学习雷锋精神主要不是做样子给上面看,而是要付诸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受益,应像雷锋那样,爱他人、爱人民、爱社!只有这样,雷锋精神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扎根、开花、结果。在说与做的关系上,说一套做一套、说得好做得差,就是天天讲雷锋精神,也难以入脑入心,难以落到实处。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一定要把说转化为做,言必行、行必果,像雷锋那样,言行一致、爱岗敬业!

2、在先天给定与后天作为的关系上,在工作和社生活中,我们应淡化先天给定强化后天作为,只有这样,人们才去学习雷锋那种重实践、重善为、重乐业的精神。如果一个社强化先天给定而淡化后天作为,看一个人的价值是看背景、血统、身份和出身,人们就不重视后天的努力奋斗,而是注重等靠要,去“拼爹”。在这种情况下,雷锋精神就难以深入人心。在捉摸人与琢磨事的关系上,一个健全的社,是注重琢磨事不去捉摸人的社。这样的社需要雷锋精神、欢迎雷锋精神、弘扬雷锋精神!一个社如果过于注重捉摸人轻于琢磨事,人们就不爱岗敬业,“ 大爱精神”“奉献精神”“实践精神”“ 善为精神”“乐业精神”就缺乏存在的社土壤。于是,我们在制度安排上,尤其是

3、在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上,一定要给能干事的人以发展空间,给不干事的人以具体指导,给来事的人以规则约束,给无所事事的人以心理压力,不让勤干事的老实人吃亏。在关系与能力的关系上,重关系轻能力发挥和业绩贡献的社,老实人吃亏的社,人们就不真信真学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一些人身上就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如果一个社重视能力贡献,人们才像雷锋那样,做老实人,重学习、重能力、重实践、重善为、重乐业、重奉献。 二、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方法 ( 1)提供更多制度保障 3 月 5 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是毛泽东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特别纪念日。今年恰逢第 50 个学雷锋纪念日,公众对雷锋及雷锋精神的学习和思考也掀

4、起新的高潮。 据媒体报道,最近天,代表委员们私下讨论最多的,就是雷锋。新华社记者称,浙江代表团团员在晚餐议上,展开了“雷锋精神 ”核心价值观的讨论。政协委员、著名歌唱家关牧村建议将 3 月 5 日定为爱心日,号召“大众可以自觉地在爱心日去做一些好事情”。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则把学习雷锋和本职工作相联系,强调“雷锋精神的本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为人民服务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并且精益求精”。类似的观点和思考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而在场外,自 3 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后,整个社都动员起来讨论和思考雷锋精神的核心价值。传统媒体寻访昔日雷锋的战友乡亲,回顾这位

5、英雄战士的感人事迹。网络等新媒体则挖掘更多雷锋不为人知的生活细节,重塑一个亲切可爱的雷锋形象。更多的人则开始思考,发端并形成于 50 年前的雷锋精神,在当下社进程中的价值和地位。 这样的思考意义重大。对雷锋精神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前中国社某些领域的一种道德忧虑。且不论去年让国人心碎伤痛的“小悦悦 ”事件,最近几年,媒体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发起“路人跌倒该不该扶助 ”的是非讨论,且讨论均来自真实发生的案例。“路人跌倒该不该扶助 ”,当这样的常识性议题不断被重复讨论的时候,现实社一定出现了某些不正常的现象。而接连被媒体曝光的“瘦肉精” 、地沟油问题,则将这种道德忧虑不断扩大。 针对当前社的道

6、德忧虑,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副主任戴焰军曾分析称:“一方面是败德、失德的恶性事件经常发生。另一方面,整个社对道德的缺失越来越难以容忍,人民群众对良好道德风气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党和政府要回应民众的这种呼声,并将其落实到国家政策层面,这本来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如此背景下,提出弘扬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体现了中央的周全谋划和有的放矢。用雷锋精神去化解社道德忧虑,确实需要常态化的宣传和教育,但也需要明辨道德忧虑的由来根源。 “中国正处于转型阶段,社的道德观、价值观都在剧烈震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曹义孙曾评价称。转型,确实是中国社当前最突出的时代特征。改革开放

7、 30 年,中国社创造了全球 GDP 总量第二的财富神化,完成了涉及数亿人口的城市化进程。无数成就背后,我们也遇到了发展和转型带来的阵痛。因此,当南美谚语“慢下来等等你的灵魂 ”被传入中国后,许多民众去引用和反思这个经典故事,解读它所包含的中国式意义。 转型带来的阵痛,最终还是需要发展来解决,但也需要提供更多的制度保障。曾经感慨称,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不好的制度可以使好人无法做好事。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教授彭富春也在近日强调,改善社道德状况,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需要加强教育,也要加强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建设。为什么当某人在街边摔倒,擦肩而过的行人们依旧不愿停下匆匆的脚步,因为他们担心

8、要为前者承担昂贵的医药费用和无止境的琐碎麻烦。如果能制定权责明晰的法律条文,保证每一个提供善举的好人,都不至于陷入孤独的解释和自证中,我们的社还有那么多的冷漠和观望吗? 中国社的转型发展确实伴有阵痛,也确实伴有道德忧虑。但这些仅仅只是个案,因为我们依然能在身边发现靠烤肉串资助学生的阿里木大叔,在溜索上行医 28 年的邓前堆和种了一辈子树的杨善洲,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却也温暖了我们每一个人。当平凡民众用善举支撑起民族脊梁的时候,我们期许拥有一个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每一个好人有好报。 ( 2)续写生活中雷锋事迹 深入开展学习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顺应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时代发展新要求

9、、人民群众新期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蓬勃兴起的学习雷锋热潮中,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让雷锋精神入脑入心,真正成为行动的遵循。学习雷锋,当看点滴。雷锋的一生没有做过轰轰烈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都是些小事情、平常事情。正是无数的小事情,铸就了雷锋的伟大。我们学习雷锋,就要像雷锋那样知行合一,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无论境遇如何,都要自觉地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无论职位高低,都要认真地干好自己该干的事情。见义勇为、扶弱助残是学习雷锋,爱岗敬业、忠实履责是学习雷锋,保护环境、爱护公物是学习雷锋,让一次座、扶一把老人、给

10、一个温暖的问候也是在学习雷锋。学习雷锋,重在行动。雷锋精神从来都不是拒人于千里的教条,而是通过每个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主流价值观,可触可感、可学可做。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群从雷锋精神中找到的对应点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如果不行动,学习雷锋只能是一个美好的口号。在我们的身边不乏大大小小的学习雷锋活动,也不缺学习雷锋的典型,重要的是要把学习雷锋的思想内化过程,上升为人的主观意愿,转化为每个人自觉自愿的行动。当“做雷锋 ”成为习惯,每一个人都将从中体验到奉献的乐趣与人生的幸福;当做好事、行善举成为广大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自觉,就能够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风尚

11、。学习雷锋,贵在持之以恒。党的十七届六中全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就要求我们,学习雷锋不能一阵风,不能“三月来了,四月走 ”。让雷锋精神走进千家万户、植根心灵深处,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促进雷锋精神的时代化、大众化,推动学习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机制化。要适应经济社发展的新变化,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载体,突出活动特色,不断增强学习雷锋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长效机制,创造性地推进学习雷锋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形成常态。只有在日积月累的时间效应中,雷锋精神才能够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一种价值取向、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行为规范,才能够推动实际工作。归结起来有

12、四点:1、要加强教育引导 2、要突出重点群体 3、搞好结合融合 4、要创新方式方法 三、引发的思考 不久前,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淇出席“关爱他人、关爱社、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座谈时强调,要着力普及“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指出“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有力抓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之中。就创建文明城市而言,其深层次问题就是如何把雷锋精神、志愿者精神融入城市形象的塑造之中。思考一:善于发现我们身边低调的“雷锋”。就理论意义而言对雷锋精神的概括: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

13、行钻一行的“钉子精神 ”;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但就文化意义而言,雷锋作为一个精神符号已渗透到我们的灵魂中。所以,一方面雷锋变成了一个远离时代、不熟悉的人;而另一方面“雷锋” 又穿行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温暖我们心灵的人都是“活着的雷锋 ”。这些人的事迹是基于人性的体现,其中内化着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信仰的追求,他们不希望曝光于媒体前,被人高调宣扬。在吉林市,有一个叫做辛文爱心助学的民间组织,发起人多是离退休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不留姓名,捐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已经坚持了 28 年。很多记者来到这里想探访一下这个民间组织都无功而返,只能通过它资助过的人来了解一些点滴故事。这些只见

14、其“事”未见其“人” ,只见其“迹”未见其“形 ”的“沉默雷锋”,在吉林大地上还有很多:与癌症抗争近 20 载却撑起一片爱心家园的刘凤英;16 年来义务帮助破产职工、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修保;甘做一辈子义工的“全国护鸟第一人”任建国; 23 年来足迹遍布全国 31 个省,义务普法的检察官丁树达;20 年如一日在社上爱老敬老、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复转军人刘国江;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为广大乘客服务的好司机聂永军等。这些不自觉或自发意义上的“雷锋事迹”是我们通过学雷锋活动想达到自觉意义上精神追求的前提,是弘扬雷锋精神的现实基础。 思考二:让“雷锋” 们找到组织。志愿服务是公民文明素质和社文明程度的生动

15、反映,是促进社和谐稳定的有效形式,是群众参与文明活动的重要载体。志愿精神与服务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理念融入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发现身边其实不是缺少“雷锋”,而是“雷锋” 越来越多,但他们的热情与爱心无的放矢,需要有一个组织去为他们提供渠道与平台,为他们的志愿服务进行合理规划与分配。学习雷锋仅靠个人的力量可能只是源于一次感动,如何将一时的热情转化到长久的坚持中去,就需要有志愿者组织用团队的力量去凝聚他们。容纳各个方面有志于助人的人,用团队的资源去培训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成员的潜能,让每一位“雷锋” 都能因奉献而成长,找到归属感、幸福感。近年来,我省的志愿服务越来

16、越规范。2011 年 11 月 25 日吉林省志愿者协第一次员代表大暨协成立大召开。在 2012 年 3 月 5日学雷锋纪念日(即中国志愿者日)前夕,我省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全省志愿服务工作的丰硕成果,为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表彰奖励先进,召开了全省志愿服务表彰大。以长春、吉林为例,市各有注册志愿者 37 万余人和 22 万余人,而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雷锋” 也都找到或拥有了自己的组织。 思考三:让志愿组织引领城市精神。在城市形象的塑造中必须融入雷锋精神、志愿者精神,这样城市才具有了灵魂,去吉林市调研时我们深深地感触到了这一点。在美丽的江城,大街上流动的是“雷锋车队” ,500 多名道德观察员成了“城市的亮眼睛”,“ 爱心救助家园”等志愿组织在不断地募集资金和物资,向社播撒爱心,“辛文助学” 在默默地资助那些贫困学子,法律志愿者修保忙于给弱势群体提供法律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