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论文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6.50KB
约7页
文档ID:40288050
少数民族文学语言的论文_第1页
1/7

二、变与不变的关系 语言文字是一种社会现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总是随着社会的演变而演变,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当然,语言文字的变化是缓慢的,要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看到它的变化在对待语言文字中变与不变、怎样变的问题上,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心理状态,而持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则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语言文字的使用对待语言文字中的变化,民族心理在多数情况下趋于保守如:一个新词使用后就不愿改动;不愿改动与口语不一致的文字;不愿改换原有的拼写法等要对语言文字做些改动,不到非改不可的地步是不愿改的藏文创制于 7 世纪,拼写的是当时的藏语语音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藏语语音有了明显的变化,如复辅音声母简化为单辅音声母,辅音韵尾也出现了简化等这样,藏文就与现在的口语出现了脱节现象,给藏族学习藏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大量的词语要靠死记才能拼写出来尽管如此,藏族并无改革文字的要求,普遍对这种与口语脱节的文字含有很深的感情,甚至有不少人还认为这种文字是不能改变的藏族对藏文的这种特殊感情,既与藏族长期使用这种文字有关,又与藏文记载大量宗教经典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形成了藏族不愿改动藏文的共同心理景颇文从创制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经推行实践证明,景颇文大体能反映景颇语的特点,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缺点是:代表音位的双字母和三字母附图过多,造成书写和印刷上的不便所以从 50 年代起,民族语文工作者多次有过修改双字母和三字母的考虑,但都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坚持不改的人,习惯于现行的字母,认为双字母、三字母没什么不好,无非是多写了几个字特别是分布在缅甸的景颇族,由于人口多,比较聚居,景颇文使用的范围比较广,更不愿修改文字方案他们强烈希望我国不要改革景颇文,以保持两国景颇族使用文字的一致性1956 年中缅两国在芒市举行的边民联欢会上,缅甸吴努总理曾向周恩来总理提出中缅两国景颇文应保持一致的建议,周总理当即表示同意现在看来,景颇文方案没做重大改动是对的几十年来民族语文工作实践经验证明,改革文字应采取慎重态度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国家曾帮助四川凉山彝族设计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耗费了不少人力、财力这种文字几经试验推行,都未能扎根下来原因何在?我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对彝族原有音节文字的作用估计不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新文字在试验推行期间几经修改,丧失威信,致使群众对这种常变的文字失去好感。

而彝族原有的音节文字,曾在历史上长期使用过,彝族对它已有一定的感情,很容易接受它所以当这种规范的音节文字取代拉丁字母拼音文字之后,很快就在彝族地区普及开来,取得了预想不到的好效果文字是与文化联系在一起的,与宗教、风俗、习惯密切相关文字一旦出现,就成为该民族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久而久之,人们就对文字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赋予它一种神圣感或神秘感特别是对一种历史悠久、记载过历史文献的古老文字,人们对它都有一种崇敬的心理,自然是不愿轻易改动即使看到它有某些缺点,也甘愿“委曲求全”至于主要用于宗教的文字,更是神圣不可侵犯,再难也要去学总之,文字改革常常遇到阻力,或者遇到挫折,或者走回头路,究其原因,不能不说对文字的保守心理状态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语言中的一些词语,如果在造词中所含意义不当,或后来所指对象有所变化,人们也不愿轻易加以改动,往往赋予它以新的意义继续使用景颇语的“中国”一词,很早就用 mi[31]附图(即“汉人国”义)表示现在看来,这个词所包含的词素意义不符合人们后来对“中国”的理解所以,过去曾有人提出不用这个词,最好改为汉语译音词,但遭到大多数人的反对坚持不改的人认为,这个词已被群众所接受,其意义已由“汉人国”转指整个中国。

黄狗”一词,景颇语称 kui[31]khje[33](即“狗”+“红”),因为景颇语的颜色词系统在最初只有“红”色,而无“黄”色,“黄”色用“红”色表示,到后来才出现了 thoi[31]“黄”一词但人们并不把“黄狗”改为 kui[31]thoi[31],而仍然使用 kui[31]khje[33]这就是说,某种语言形式一旦被人们长期使用,要改就比较困难由此看来,要人为地改变语言的某一形式或意义,一定要慎之又慎我们说民族心理对待语言文字中的变化趋于保守,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而当社会处于变革时期,或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人们对语言文字中的变化相对会开放一些比如在我国建国初期,各少数民族语言都在短时间内吸收了大量汉语借词,甚至有些是本语中已有的词也用汉语借词代替变革时期语言文字的变化,有时会猛一些,其中有的变得合适,也有变得不合适的变得不合适的,在以后一段时间内还会通过语言文字的内部规律得以调整三、纯与不纯的关系世界上的语言,相互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受别的语言影响的纯语言是不存在的不过,语言影响有大小之分,有的语言受别的语言影响大些,语言中夹杂外来成分多些;而有的语言受别的语言影响小些,语言成分相对纯些。

我国各民族语言之间都存在语言影响关系,特别是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带有普遍性,语言影响对少数民族语言的特点的变化均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样对待语言影响,不同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时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而持什么心理也会影响到语言文字的使用就多数情况而言,对语言成分之“纯”与“不纯”,民族心理一般偏向于“纯”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情感,都注意自己的民族特性,因而看待自己的语言,自然是希望母语中固有成分越多越好,不愿被人认为母语中外来成分比重很大你说的是一口纯正的话”,往往含有褒奖之意;而“你说的话怎么有这么多外来借词”,常使听者感到不悦受外族语言影响大的语言,操这种语言的人大多不愿承认自己的语言是混合语但是,人们又无法抵挡别的语言的影响,别的语言的词语总会源源不断地、不知不觉进入自己的词汇系统,甚至还会夹进某些语音成分和语法成分这就构成了民族心理的愿望与客观实际的流向存在不一致的状态一种语言吸收外来语成分,总是在民族心理偏向于“纯”,而客观上则需要外来成分补充的对立矛盾中逐步进入的虽然民族心理对待外来语成分一般偏向于“纯”,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不同的条件下,其程度会有所不同当一个民族受到异族侵略或歧视、处于不公正的地位时,会出现抵制外来语影响的情绪,即使是已进入本语的外来语成分也要设法将其“清除”出去。

20 世纪 50年代英语外来词难以进入汉语,包括在此之前已借入汉语的英语借词也被汉语词所代替,固然与汉语不易吸收外来语的特点有关,但还与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西方孤立中国的心理有关新中国建立后,汉语借词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各少数民族语言,是与少数民族与汉族的友好关系不断加强、少数民族日益认识到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分不开的少数民族对待汉语借词都有一种亲切感,都愿把它当成“家人”对待汉语词进入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两种语言的词汇交融在一起,在不同的层面上(语素、词、词组、句子)汇成一体由于吸收了汉语借词(有的语言还吸收了别的语言的借词),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更为丰富,由相对的“纯”变为“不纯”汉语借词丰富了少数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提高了少数民族语言词汇的表达能力,无疑这对少数民族是有利的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左”的思潮的干扰,民族语文工作中大汉族主义思想有所抬头,出现了不尊重少数民族语言客观规律的倾向,使得一些民族出现了逆反心理,不愿接受汉语借词,甚至还要把已在自己语言里生根的汉语借词改为本语词,片面追求语言的“纯”两种心理,两种做法,造成民族语文工作的一次反复民族心理是一种社会范畴,又是一种历史范畴,它是民族的社会、文化特征积累到一定时间后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

由于民族心理是民族历史某一阶段的产物,而又与民族的其他特征密切相关,因而它具有稳固性的一面,不易改变但由于民族是发展的、变化的,因而民族心理也是可变的所以对待语言文字的民族心理具有两重性:稳固性和可变性民族心理有的符合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有的则只能是一种不能实现的(或在短时期内不能实现)的主观愿望,甚至与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不一致民族心理会随着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可能从一种认识转为另一种认识,由一种不符合客观规律(或不完全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转为符合客观规律的愿望所以,我们在制定民族语文政策或处理民族语文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民族心理的因素,又不能完全以民族的一时愿望做为依据而应具体分析制约语言文字的各种因素,正确掌握语言文字演变的客观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科学的判断凡符合语言文字演变规律的民族心理,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而不符合语言文字演变规律的,则应因势利导,说服等待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民族的根本利益(注: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对于什么是民族心理,现在的认识还不一致,这是民族理论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参考文献[1]戴庆厦,傅爱兰,刘菊黄.云南蒙古族嘎卓语研究[J].语言研究,1987,(1).[2]能玉友.跨国苗语比较研究[A].跨境语言研究[C].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摘要]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面临着诸多困境,然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期望通过对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的思考和改革实践,突破困境,实现办出特色、更好地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愿景。

[关键词] 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一、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概况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高等院校设置最多、历史最悠久的专业之一,更是高等院校专业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专业之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近现代大学中又称中文系或国文系,近年有些高校称中国语言文学系在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高校中,民族院校处于一种比较特殊的地位民族院校是我国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院校我国目前共有本科民族院校 13 所,其中国家民委直属 6 所即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大连民族学院,各省、区属 7 所即云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青海民族学院、湖北民族学院此外还有一些处于少数民族地区、以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为主的综合性高校如新疆大学、内蒙古大学、西藏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设置较早的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如西南民族大学 1956 年设专科,1957 年设本科相对于各类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科建设而言,民族院校中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既有相似的问题,更面临着各自特殊的难题。

首先,民族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诸多方面本来就无法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其次,在我们民族院校内部强调突出民族特色因而对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视不够,无论是经费还是科研项目等方面都不可能向其倾斜;第三,民族院校内其他专业的同志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应用性地位和作用,一味强调各自专业的应用性、实用性,忽略了汉语言文学对其他那些应用性、实用性专业的支撑作用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民族院校的重要意义一)对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首先,从民族院校学生在校学习来讲,汉语文是他们必备的工具民族院校的学生无论在学校选学什么专业,都离不开汉语文这根拐杖如果汉语文的基础比较差,学习各类专业知识将必然会面临许多困难,肯定会影响到他们的专业学习和研究其次,汉语文可以提高民族院校学生择业的竞争力当今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假如学生只是精通某种民族语文而缺乏汉语文的表达和书写能力,学生毕业时就会感受到比别人更大更多的就业压力第三,汉语文对于中华大家庭各民族共同交流和经济建设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华大家庭中有 55 个少数民族,党和政府一贯主张“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宪法也明文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语文是民族地区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所必需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