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上传人:cjc****537 文档编号:4028796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中国古典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圆圆”范畴的文化解读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对中国古典美学“圆”范畴的文化解读 【作 者】闫月珍 【作者简介】闫月珍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510631)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1996 级研究 生 【内容提要】鉴于以往学者对“圆”这一富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考察较少,本文着 重分析“圆”范畴的涵义,认为以“圆”论艺源于中国传统的圆形思维模式,并探讨 佛教文化对这一范畴形式的影响。 【关 键 词】圆/圆形思维模式/佛教文化最早以“圆”作为审美标准论文的是南朝齐代的谢朓。 南史王筠传载沈约引谢朓 语,说:“(沈约)又于御筵谓王志曰:贤弟子文章之美,可谓

2、后来独步 ,谢朓常 见语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近见其教首,方知此言为贵。 ”可见,谢朓以圆美 这一标准衡量诗歌的优劣,而真正确立“圆”在文论史上地位的是齐梁之际出现的 文心雕龙 。 文心雕龙共 50 篇, “圆”出现 18 次,有 16 篇涉及到,涉及创作论、 作品论、鉴赏论等方面,刘勰以“圆”论文已包括“圆”在文论上的主要意义。 “圆” 在齐梁时代成为美学范畴,正如钱钟书所说:“盖自六朝以还,谈艺者于圆字已 闻之耳熟而言之口滑矣。 ” (注:谈艺录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16 页。 ) 以“圆”论艺还涉及书法等其他艺术门类,本文重点探讨作为论文标准的“圆” 。一、作为

3、论文标准的“圆”的含义 分析以“圆”论文的材料,笔者将“圆”范畴四方面的涵义归纳如下:第一,创作论方面, 作者艺术技巧达到完美境地的“圆通” 。 古代艺术家虽推崇“圆” ,但并非孤立地加以崇尚,他们认为,以“方”入“圆” ,因 “圆”识“方” ,方得艺术技巧之大美境地。 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王弼注:“法自然者在方,法方在圆,而法圆在自然,无所违也。 ”得圆者即得自然之妙韵。 庄子齐物论:“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 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而几向方矣。陆德明经典释义:“园,崔 音圆,司马云:圆也 。 ”王先谦庄子集解引宣颖去:“五者本浑然圆通

4、,今滞 于迹而向方,不可行也。 ” “方”是具象,是可感可触的, “圆”是超越于方的,故由 “方”入“圆” ,即由具象到超越,是一个臻于完美的辩证的运动过程。 以“方” 、 “圆”论文而又赋予二者以特定意义的是李涂的文章精义 ,他指出: 文有圆有方,韩文多圆,柳文多方。苏文方者亦少(唯上神宗万言书 、 代张方平 谏用兵书数篇方) ,圆者多。 他又说:唐人文字,多是界定段落做,所以死。惟退之一片做,所以活 (柳子厚文字,每有界划得断者) 。 文章有短而转折多、气长者,韩退之送董邵南序 、王介甫读孟尝君传是也。有 长而转折折少且气短者,卢裒西征记是也。 而李延机举世琐言说: 然规矩二术,亦自有辩,

5、今人只糊涂认成法的规矩,不知规取其圆,矩取其方。故文 艺中有着实精发。校事切理者,此矩处也;有水月镜花、深融周匝、不露色相者,此 规处也。今操觚家负奇者大多矩多而规少,故文义方而不圆。 可见, “方” 、 “圆”有下面的意思:所谓“圆” ,指行文转折之多,而“方”指运笔多 直而少曲;“圆”指文章整体运意圆融自成, “方”指文章事理精切。好的文章是“圆” 超越了“方”且“圆”中有“方”的。 “转”与“折”都是“圆”的标志,但“转”与“折”是不完全相同的。清杨振纲 诗品解妾曲中解“转”与“折”之妙: 案此即所云文章之妙全在转者。转则不板,转则不穷。如游名山,到山穷水尽处,忽 又峰回路转,另有一种洞

6、天,使人应接不暇,则耳目大快。然曲有二种,有以转折为 曲者,有以不肯直下为曲者,如抽茧丝,愈抽愈有,如剥蕉心,愈剥愈出。又如绳伎 飞空,看似顺手牵来,却又水被风飏去,皆曲也。然此行文之曲耳。至于心思之曲, 则如“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又曰:“只言花似霜,不悟有香来。 ”或 始信而忽疑,或结疑而忽信,总以不肯直遂,所以为佳。 而清唐彪读书作文谱卷七对“转”和“折”作了辨析: 文章说到此,万里已尽,似难再说,拙笔至此技穷矣。巧人一转弯便已是一番境界, 可以生出许多议论,理境无穷。若欲更进,未尝不可再转也。凡更进一层,另起一论 者,皆转之理矣。至于折则微不同。折则有回环反复之致焉,从东

7、而折西,或又从西 而折东也。其间有数十句中四五折者,有三四句一句一折者,大都四五折后即不可复 折,其往复合离、抑扬离下之致,较之平叙无波者,自然意味不同也。此折之理也。 可见, “转”是曲线,是体现“圆”转之道的;折则是逆向或斜向的,棱角显然,它迹 虽近“方” ,但仍趋于“圆” 。但如“转”得不好,不但不能成“圆” ,反而会转成死板。 李东阳麓堂诗话说: 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 活生动之意。 而真正的“圆通”之境是况周颐蕙风词语卷一所言: 词中转折宜圆。笔圆,下乘也;意圆,中乘也;神圆,上乘也。 词不嫌方,能圆,见学力;能方,见天分。但须一落

8、笔圆,通首皆圆。一落笔方,通首皆方。圆中 不见方,易;方中不见圆,难。 “笔圆”指转折之“圆” ,如前所述。 “意圆”则指运思之“圆” 。 文心雕龙比兴: “诗人比兴,触物圆览。 ”即从纷繁万物激发不可遏制的创作灵感,产生创作情思。创 作过程是物情文的一个动态过程。由物到情,要求诗人“圆览” ,即全面广泛观察 万物。由情到文,立意是最关键的。立意须从全文考虑布局谋篇,刘勰感叹立意周全 圆备之难:“随性适分,鲜能通圆” (注:文心雕龙明诗 。 ) , “虑动难圆,鲜无瑕病。 ” (注:文心雕龙指瑕 。 )因此,为了文章的自然天成,浑融圆备,只能按需 要行文, “美材既所,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9、 ”这是“意圆”的涵义。刘勰是从创 作构思的角度讲求“圆” ,与后代论文者是一致的。由“笔圆”到“意圆”又到“神圆” 的“圆通”境地,古代文论家讲求“活法” 。 “圆通”的核心是“活法” 。 “活法”之说,出自南宋江西诗论家吕本中。 “学诗当识活 法。所谓活法者,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不背于规矩也。是道也, 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知是则可与言活法矣。 ”谢玄晖有言:好诗流 转圆美如弹丸 ,此真活法矣。 ” (注:夏均父集序 。 )在吕本中看来,学诗的尽心于 摹拟字句,规矩于法度之中,则是“死法” ,不能创作出好诗;要创作出好诗则不能死 守规矩法度,必须有自己的创造,但

10、又符合规矩。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不懂得具体 的艺术规律没有基本的艺术技巧,是无法问津艺道的,进入规矩的训练,是步入艺道 的根本途径。这里的“矩”与“规”是“方”与“圆”的第一层意思,即方圆是规矩 法则。规矩是成法,而艺术家是一个个独特的生命体,如果拘泥于成法,不脱方圆规 矩,则无法体现这种活泼的艺术生命,一己的灵性和创造力将会在它面前窒息。吕本 中认为要掌握“活法”的运用,须“悟入” 。 童蒙训云: “作文必要悟入处,悟入 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 ”要掌握活法,必须从领悟中得来,而领悟又必须从勤 学苦练中来,一旦有悟,触类旁通,就可达到艺术技巧的神妙境界神圆,这是 “圆”的第二层意思。正

11、如他所说:“忽然而入,然名惟意所在,万变无穷。 ” (注: 俞成萤雪丛说引。 ) (转载请注明网络来源:CSSCI 学术论文网;免费下载本篇学术论文) 从作为法度的“圆” ,到打破法度执行“活法”艺术技巧臻于完美境地的“圆通” , “圆” 的性质发生了质的飞跃。达到“圆通”的境地与否,要看作品内容与形式是否达到了高度统一。第二,作品论方面, 作品内容与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圆满” 。 “圆满”之美分“理” (内容)圆而美、声韵语句圆而美。理圆而美,就是指文章词意、 文意周妥、完备无缺。好的文章之意应该自成其说,自成系统。刘勰文心雕龙说: “义贵圆通,辞忌技碎” , (注:文心雕龙论说 。 ) “

12、必使理圆事密。 ” (注:文心 雕龙丽辞 。 )意谓文章的“理”应全面而通达,避免支离破碎。清何绍基与汪菊 士论诗说: 落笔要面面圆,字字圆。所谓圆,非专讲格调也。一在理,一在气。理何以圆:文以 载道,或大悖于理,或微礙理,便于理不圆。气何以圆:直起直落可也,旁起旁落可 也,千回万折可也,一戛即止亦可也,气贯其中则圆。在何绍基看来,理圆而美,其 实质是以善为美。而其内部是一以贯之的,即通达流畅,这一点与刘勰的论述一致。 关于声韵之美与语句之美。以“圆”论声韵之美往往指作品平仄相间,讲求双声迭韵, 使之声调抑扬顿挫,韵脚和谐,具有回环之美。 礼记乐记:“累累乎端如贯珠。 ”郑玄注曰:“言歌声之著

13、动人心之审如有此事。 ”刘勰论声律之美也好以圆形容, 原道:“泉石激韵,和若球锽” 。 文心雕龙声律:“凡切韵之动,势若转圜; 讹音之作,甚于枘方。免乎枘方,则无大过矣。 ”即说行文的音乐之美必以自然、流转为贵,最美的声律应该是“圆”的;刘勰之后,许多论者都往往以“圆”论及声韵之 美。白居易琵琶行 “大珠小珠落玉盘”称诗篇琅琅上口、悦耳动听是“清坚如敲玉, 深圆似转簧” 。 (注:题周家歌者诗 。 )苏轼醉翁操有“琅然,清圆,谁弹?响 空山” ,说明声之美在于圆转悦耳。王士祯推崇诗歌声律圆稳,认为符合这一条件才是 上乘之作,如四溟诗话序说:“茂秦诗有两种;其声律圆稳,持择矜慎者,弘正 之遗响也

14、。 ”古人把“圆”与声律之美相通,以“圆”形容声调抑扬顿挫,押韵工稳而 错落有致,这种美感是无与伦比的。 语句之圆美指整篇作品的用语风格统一,流畅通达,宛转自如。要达到语句之圆美, 古代文论家又讲求自然,所谓“天籁” 。赵翼论诗五首之四中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注:瓯北 诗钞绝句二。 )这种天籁是以人巧来求合天工,所谓:“人功未极,则天簌亦无因而 至;虽云天籁,亦须从人功求之。 ” (注:随园诗话卷五。 ) 理圆、声圆、语圆的统一和谐,正如文心雕龙杂文所言:“义明而词净,事圆而音泽,磊磊自转,可称珠耳。 ”意谓 意义表达鲜明而又文词简净,事理完

15、备而又音韵和谐,好像许多圆石转动不已。这也 正是文章的“圆满”之美。第三,作品论方面, 体现作品整体流动变化之韵的“圆活” 。 谢眺对沈约说过“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 。清贺贻孙进一步解释说:“谢玄晖(即谢朓) 与沈休文(即沈约)论诗云:好诗圆美流转好弹丸,此实玄晖自评也。 玄晖能以 圆美之态,流转之艺,军其奇俊幽秀之句,每篇仅三四见而已,然使读者于圆美流转 之中,恍然遇之,觉全首无非奇俊幽秀,又使人第见其奇俊幽秀,而竟其圆美流转, 此所以惊人也。 ”这里,弹丸体现了一种流动之美。 “圆转”故流动,流动故更迭变化, 故有生机,从而使人于作品的流程中体味其多变的风格,体味其陌生化的美感,体味 其生

16、气的灌注。 文心雕龙也以“圆”这种千变万化的特性比喻作品流动变化之美, 定势曰:“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 已。 ”刘勰以“圆”者易动, “方”者易安为喻,说明体势形成的道理,关键在于事物 本身,它的特点决定着与之相应的“势” 。这种 “势”是“灵活机动而自然的趋势” 。 (注:文学评论丛刊第五辑。 ) 二十四诗品提倡创作须生气盎然, “生气远出,不著死灰” , (注:精神 。 )意境 要流动变化。其最后一品“流动”指出诗歌之动感“若纳水輨,如转丸珠” 。 “岂可道, 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闻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 千载,是之谓乎!”杨延苍二十四诗品浅解释云:“夫岂可道,甚言輨、珠不足 罄流动之义也。假体,輨、珠之类也。如误以假体之流动为流动,则非愚而如愚矣。 ” 这就是说,輨、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