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7980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京江 马克思A卷整理资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马克思 A 卷整理资料卷整理资料绪论 1.马克思主义最伟大的两大贡献: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三大思想来源及其人物: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费尔巴哈的人本 唯物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为黑格尔,费尔巴哈,亚当斯密,圣西门, 傅立叶 3.产生自然科学的前提:细胞学说,质量守恒,生物进化论 结合生活实践如何将马克思学好,谈谈什么样的马克思理论才是马克思理论。 第一章 1.马克思的物质观(列宁主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 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全部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

2、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两个方面 的内容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哲学问题的第一个方面:思维和存在何者是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唯物主 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个方面: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认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 和不可知论 4.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了解) 主观唯心:认为世界的本原来自人的主观精神(感觉、经验、意志、 “心”吾心就是宇 宙、宇宙就是吾心) 客观唯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来自客观精神(“理” 、理念、宇宙精神、绝对精神、上 帝、神灵) 5.唯物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 第二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可分割的原子) 第三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是物质-客观实在性) 6.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简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从时间缠身,为实践服务,随时间发展,并受 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 7.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看某一事物是否 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

4、力 (课外)要求人们用发展的历史观点去观察分析问题(过程论) 8.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 质量互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内容、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途径 9.矛盾最基本的两大属性 同一性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离异、相互对立10. 矛盾特殊性三种情形(了解,区别)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11.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简答) 第一,它们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

5、不有,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表明不同事物及其不同时期的矛盾各有不同,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第二,它们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 个性中包含着共性,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客观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第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某一特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 特定场合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12. 辩证否定观(4 点)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4)辩证的否辩证否定的实质

6、是扬弃 第二章 1.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联系与区别 (1)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2)实践关系:主体改造、变革客体,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过程 。 (3)价值关系:满足自己的需要,获得一定的价值的过程。 (4)审美关系:超越功利计较,获得愉悦体验的过程。 2.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根本区别(认识论的区别)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3.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三个严重缺陷 (1)是离开时间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事一个不断 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4.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感觉、知觉和表象选 5.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择 6.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 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既具有客 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并不是两种不同 的真理,而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即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无条件性和无限性。 首先,任何真理都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有

8、条件性和有限性。 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 都只能有条件地、近似地反映对象。 7.(简答,选择)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定义,原因)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或绝对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 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这就是实 践标准的确定性。肯定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和唯一性,也就必须承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 绝对性。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或相对性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

9、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 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 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 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相对性、有限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及具体 实践的条件性和局限性。 第三章 1. 生产力的概念 生产力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劳 动对象和劳动者。 2. 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劳动者) 3.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对生产关系起决定性作用(选) 4. 上层建筑的定义(选)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

10、的制度、组织 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思想观念。政治上层建筑:制度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行政制度;政治组织形态包括国 家政权机构、政党等;设施包括军队、法庭、警察、监狱等。 国家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5. 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作用(大题) 答: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 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空中的绝大多数。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在创造历史中起决定性的 作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

11、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的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6.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关系(了解) 科学技术的作用 P123 答: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学 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7.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8.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12、社会意识既反映时代,同时社会意识本 身又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9.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四章 1.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定义(同一劳动两重属性) 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 2. 商品的本质属性(价值)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自然属性 价值: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 3. 剩余价值概念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那部分新价值。 4.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大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答: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 强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 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观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民本论的两大区别 仅在经验上认识,无法再理论上科学解释 仍站在统治阶层上看待人民群众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