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79593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从论十大关系论十大关系到科学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2004-12-24 .甘再清人类社会是在发展中不断前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发展的涵义,是指一个国家或社会由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向先进的发达状态的过渡与转化。它既指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内容,也就是社会整体、协调、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发展观则是对这一过程的理论反映。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的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就是对发展的认识由片面走向全面的过程,也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试图“从苏联所走过的道路”转变到“走自己的道路”,进行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

2、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毛泽东。当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时就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发展的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他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他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全面深刻地论述道,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就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二、适当地安排国民经济,提出按“农、轻、重”的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思想。论十大关系的前五条,都是讲经济方面的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

3、系中批评了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毛泽东指出:“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提出我国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文章讨论了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提出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不能离开经济建设来片面地强调国防建设。1957 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而提出“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说这就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三、统筹兼顾的治国理念。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即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毛泽东指出,“这里

4、所说的统筹兼顾,是指对六亿人口的统筹兼顾。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毛泽东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中针对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指出了对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等,“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作出各种适当的安排。”他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基本方法。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发展。他着眼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目标,着眼于中国的发展同世界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对毛泽东关于发展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他把毛泽东的“

5、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发展作了如下的精辟论述:一、发展才是硬道理。他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代表着人民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只有把经济建设搞好,才能顺利解决“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8等一切事情中的问题。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他论述道:“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主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三、“三步走”的发展战

6、略。他说:“从一九八七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到现在近九年时间,就算是第一步。第一步原定的目标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第二步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穷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第三步是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目标是大体上人均达到四千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四、“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等。邓小平理论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也正是在它的指导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短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着眼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7、实际,对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发展的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人的全面发展、“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两个“着眼于”,即着眼于人民的物质、精神需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它们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到人的问题,追求“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

8、社会规律在认识上的升华,是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主要包含以下几层意思: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9、。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把人的问题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上,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问题的新认识。首先,认识到以人为本的重要性。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本质特征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现代化建设的现实任务;既是必须牢牢坚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在各项实践工作中必须始终贯彻的基本原则。其次,强调

10、以人为本的要求。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出发点。这就是要立足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实际利益的满足,而绝不能立足于狭隘的小集团的利益,更不能仅仅立足于个人的政绩。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人的主体性。这就是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发展建立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基点之上。只有真正依靠人民群众主体积极性的发展,建立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和支持上的发展,才能获得真正的加快发展效果,才能持续与长久。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目的。这就是要注重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促进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它深刻地认识到传统发展观给经济社会造成的弊端和危机。这种危机主要体现以下三个

11、方面:首先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把自然当作无生命的客体看待,对自然界无节制地占有和索取,导致自然界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使人类直接面对生存危机。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我们的生存环境遭到了破坏。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受风沙的危害。土地的随便征用使用,使人口的激增与土地面积的矛盾日益激烈。能源的浪费,使能源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其次是人自身的异化。由于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由于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目标,这就把人变成了实现经济增长的工具和手段,从而造成马克思曾经指出过的人的劳动及人自身的异化现象,造成人的畸形的片面的发展。经济发展了,而人的价值和权利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社

12、会财富积累越来越多,而大多数人却陷入相对贫穷,进而造成了“三农”问题。中国在走向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时,还有九亿农民因为经济问题、政策问题而无法享有他们应有的医疗卫生、社会保险、受教育的权利。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被排除在现代化之外。第三是文化发展的异化。单纯的经济增长的片面发展导致了社会文化的危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降低为经济建设的附庸和手段,用一种对当前经济建设是否有用的观点来衡量文化事业。文化作为一种为经济服务的工具,经济目标不仅影响社会文化的走向,而且经济原则成为社会文化的准则。文化的生产者唯利是图,文化消费者为心理上的需求和满足,而不为健康生存的需要。这样,我国进入“文化工业”时代,文

13、化消费进入“无意义消费”和“有害消费”之中。除了“利”之外,人们就生活在“无意义”、“无信仰”之中。科学发展观在克服传统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追求物的积累与生产效率,发展的含义基本上等同于经济的增长,发展以物为尺度而不是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尺度的片面性的基础上,将发展的思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理论上有三个突破与发展。实现了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价值观上从过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对立的二元价值观转变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和谐、协调、统筹发展,使经济、社会和人同步发展,克服“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指标增长的片面发展观转到在保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4、,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上来;从只注重经济增长,以物为本的片面发展观转到既注重经济增长又注重以人为本的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上来。经济增长无疑是发展的重要内涵之一,但经济增长并不是发展的全部内涵,经济增长是人民利益之所在,但不是全部人民利益之所在。那种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自然而然带来其他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观,是片面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意味着经济就可以代替社会的一切。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物质前提条件,保持的适度增长是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发展应当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全面综合指标的增长。发展是在经济发

15、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指标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发展不仅仅是社会的发展,而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在发展的问题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发展只注意人之外的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更加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它克服了“保守、封闭”的思想,体现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把自己的发展同世界的发展统一起来,做到国内与国外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可能做到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它使发展由“以物为本”转

16、变为“以人为本”,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转变为“人、经济、社会”全面综合、统筹发展的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王霞林从总体上说,改革开放以来苏南是在邓小平小康社会之路的实践中探索走的一条以人为本、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的路子。可以说,全面协调发展是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特点,最宝贵的亮点。但是由于我们的体制改革尚未完全到位,经济增长方式也还在转变过程之中,加之总量的扩张,自然资源匮乏的压力、生态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连续 20 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的情况下,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尖锐。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对苏南来说,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苏南人在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苏南地区要在全省首先实现“两个率先”,应该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率先。没有经济的率先发展,就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不能称是真正意义上的“两个率先”。科学发展观是对邓小平发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也是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科学发展观不断实践、不断探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