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77440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从“体制外合作体制外合作”到到“体制内合作体制内合作” 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唐金生/唐长久 【作者简介】唐金生,南华大学社科部副教授; 唐长久,南华大学社科部。(衡阳 410001) 【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毛泽东、邓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毛泽东侧重以统一 战线形式实现多党合作,形成了“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邓小 平在继承毛泽东多党合作基本思想的基础上,着重从政治制度层面架构多党合作,形成了 “体制内合作”为本质特征的邓小平多党合作

2、思想。本文从“体制外合作”和“体制内合 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 思想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体制外合作;体制内合作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合作进 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并逐渐演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共产党两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和邓 小平对这一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分别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贡献。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时期不 同,加上对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对各民主党派认识上的差异,他们对多党合作的论述各有 侧重,并

3、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党合作思想,可以分别将其概括为“体制外合作”与“体制 内合作” 。 “体制外合作”即指统战形式的党派合作而非现代政党政治基础上的政党体制形 式的合作;“体制内合作”即指以现代政党政治为基础的政党体制形式的党派合作。本文 拟从“体制外合作” 、 “体制内合作”的内涵,形成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及其社会影响等 方面对毛泽东、邓小平的多党合作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并以此勾勒出中国共产党领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脉络。 一、 “体制外合作” 、 “体制内合作”分别是毛泽东、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本质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对如何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作出过

4、多 次阐述和论证,逐渐形成了以多党派“体制外合作”为本质特征的多党合作思想。毛泽东 的这种多党合作思想论有两个基本点: 第一,民主党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即明确论述了团结各民主党派及其社会基础的极端重要性,他说:“要求我们党去 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 识分子和政治派别” ,以便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 义,使中国稳步地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P1437)1950 年毛泽东在不要四面出击的著名讲话中再次强调:“团结民族

5、资产阶级、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是对的,是必要的。团结他们有利于劳动人民。现在我 们需要采取这个策略。 ”2(P23)在这之后毛泽东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阐述要团结、联合各民 主党派,把他们作为我们党统战的对象,他指出:“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 有发表意见的机会。 ”2(P279)“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2(P394)从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所言团结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十分明确的统战目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合作以统一战线为组织形式。1945 年 6 月,毛泽东 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中指出:“统一战线,共同纲

6、领写了,现在宪法草案 的序言中也写了。要有这么一个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2(P128)1956 年 9 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再次 强调了上述观点:“在我们继续加强全党的团结的时候,我们还必须加强各民族、各民主 阶级、各人民团体的团结,继续巩固和扩大我们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3(P81-82)在这些论 述中,毛泽东将各民主党派与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人民团体等同看待,将各民主党派 看作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毛泽东对多党派合作的论述集中到一点,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同各 民主党派的合作是统一战线范围内的合作,民

7、主党派是团结、统战的对象,是统一战线的 若干组成单位之一。这种党派合作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淡化了党派的政党意识,回避 了从政治制度与政党政治层面来认识和定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因而这种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是政党制度之外的合作,即“体制外合作” 。这种多党派“体制 外合作”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的本质特征。 1978 年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 师的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从理论到实践都 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出发点是从国家政治制度的高度来认识和建 构多党合作制度,有力地

8、推动了多党合作政党制度的正式形成和发展,并形成了其独具特 色的“体制内合作”的多党合作思想。邓小平的这一“体制内合作”思想也包括两个基本 点: 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1979 年 10 月 29 日,邓小平在全国政协、中共中央统战部宴请出席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代表大会代 表时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 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4(P205)在这里,邓小平 首次从国家政治制度的角度对多党派合作进行了理论阐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合作制度是“我国政治

9、制度”的论断,并于 1987 年 6 月在改革的步子要 加快一文中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这一政治概念。党的 十三大吸收了邓小平的这一理论成果,把“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政 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在大会文件中正式确定下来。 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1989 年 1 月,邓小平在一位民主党派成员提出的关于要重视并注意完善多党合作的建议上作出重 要批示:“可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 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 ”5(P294)根据邓小平的批示精神,由

10、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于 1989 年底出台并颁布实施。 意见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多党 合作理论的精神。 意见在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 基本政治制度”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多党合作是“政党体制” ,属于政党制度范畴,是“符 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6(P145)接着, 意见从制度层面上阐明了我国政党制 度的格局,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各民主党派是参政 党, “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 与国家方针、政

11、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6(P147)。 综上所述,邓小平已经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从过去的统一战线形式上升到了 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使多党合作制度成为一种“政党体制” 、 “政党制度” ,并以 此作为理论政策依据,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这种 多党合作建立在以政党为核心内容的政党体制之上,因而称之为“体制内合作” 。这种多党 派“体制内合作”的思想反映了邓小平多党合作理论的本质特征。 二、 “体制外合作” 、 “体制内合作”这两种多党合作理论的形成原因之比较毛泽东和邓小平在实践中之所以形成了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多党合作思想,有着 深刻的社会历

12、史原因和不同的理论基础。 首先,从历史原因上看,不同的历史背景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理论。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同各民主党派结成了统一战线,彼此亲密合作。在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是相对于执政的国民党的“在野党”和“反对 党” ,这种相同的政治地位给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提供了政治基础。同时,为了战 胜强大的敌人,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也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包括 争取、团结各民主党派。正如 1940 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 共产党人对于一切革命的人们,是决不排斥的,我们将和所有愿意抗日到底的阶级、阶层、 政党、政团以及个人,坚持统一

13、战线,实行长期合作。 ”7(P683)在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再 次强调要“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 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1(P1256)可见,无论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还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民主党派都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这种合作经历,一方面进一步促进了二者之间的团结与 联合,另一方面为后来继续合作提供了模式取向,即以统一战线为组织形式,这也就为毛 泽东多党派“体制外合作”思想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模式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

14、化建设上来,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为邓小平多党派“体制内合作”思想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时代背景和 社会条件。毛泽东的多党派“体制外合作”思想贯彻于实践,在建国之初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由于毛泽东的这种多党派“体制外合作”思想仅以统一战线为组织形式,缺乏强有力的 制度和法律保证,因而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正因这样,后来多党合作经受了反复和曲 折。通过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及当前历史现实的分析,邓小平认为应该从政治制度层面来理 解多党合作,以发挥各民主党派在祖国统一、民族复兴伟业中的历史作用,从而突破了毛 泽东的多党派“体制外合作”思想,实现了由“体制外合作”到“体制内合作”的转变。 其次,从理论根源上看,不

15、同的理论根源产生了不同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体制外合作”作为多党派合作模式,有着深刻的理论根源。第一, 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联盟性质淡化了政党的政治意义。早在 1940 年,毛泽东在对新民主主 义国家国体进行论述时就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7(P677)在此之后,毛泽 东又多次对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联盟问题作出论证:“我们政权的阶级性质是这样:无产 阶级及其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仅仅是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 主专政。 ”8(P135)“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 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7(P1480)由此可见,

16、我们的政权实质是“革命阶级”组成的人 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政权,是阶级之间的联盟,在这个政权中,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中国 共产党对政权的领导是代表工人阶级或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领导,而不是政党政治中的 那种执政党的领导,而民主党派也只是作为阶级联盟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代 表参与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第二,对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失误,使民主党派作为统战、改 造对象有了理论依据。各民主党派成立之初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之后,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已发生了变化,民主党派的性质也随之改变。而毛泽东忽视了 这一变化,把民主党派仍当作“反对派”或“准反对派”排除在“劳动人民”之外。毛泽 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中国现在既然还有阶级和阶级斗争,就不会没有各种形式 的反对派。所有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虽然都表示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但是他们 中的许多人,实际上是程度不同的反对派。 ”2(P279)后来毛泽东在谈到对共产党的监督时, 认为“劳动人民和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