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73605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张诩华 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我国十一世纪北宋中期的一件大事。变法激烈、短暂、以失败告 终。历时十七八年的变法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掀起了不小浪潮,溅起了无数水花,历代政治 家、史学家对这次变法的评价誉毁不一。从变法实施之日起,以神宗为首的支持者与以司 马光、韩琦、文彦博、富弼、吕公著、范纯仁等一帮曹德重臣之间便展开了拉锯式的反复 激烈争议,在这些反对派中,确有不少才学渊博的有识之士,正因为反对者众多势大,故 在神宗逝世后,元佑初政时,新法便被尽荃。此后从南宋到元明清数代之文人学者、政治 家,凡论及王安石,大都以“倍克聚敛”之臣论之。只有

2、清末少数学者和政治家欲翻过去 历史之公案而以伟人楷模称烦之。建国以来的史学界对王安石的评价基本一改历史之旧论 而持肯定说法。但分歧仍然存在,近几年来则否定之论调又有所增加,为何对王安石变法 会产生如此大、如此长久的争议,孰是孰非?应该如何看待这些评价?在王安石逝世九百周 年后的今天,我们评价王安石变法有何意义? 笔者认为,今天我们评价王安石变法,并不是要用那种古老的春秋笔法去褒贬扬抑古 人,也不仅是为了用那种习以为常的功过论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而是要通过科学 地说明历史去帮助人们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用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充实人们的思想,借鉴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在当前的

3、改革洪流中,站在历史的制高点 上,对未来有所预见,启迪人们少走弯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列宁曾经说过, “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笔者不妄说当今的时势与封建社会中 期的北宋历史有何相似,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某个事件或某一局部现象,在现实生活中 却往往能找到它的影子,我们现在来研究逝去的历史现象,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所谓当 事者迷,旁观者清,时间往往是检验历史的试金石,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科学评价历史 上发生的事件对于指导我们冷静地对待纷纭复杂的现实的改革是有所裨益的。 历代及现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论著数以百计,观点莫衷一是,有所谓“义利之争, 利弊之争,变法代表的阶层之争,

4、变法的意义之争,变法者德才之争,变法实施措施之争” , 等等。由于评论者的出发点不同,所据史料各异,因而产生了自成一理,众说纷纭的意见 分歧。但综观之,争论的焦点不外乎对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与效果两个方面。如何看待王安 石变法的动机与效果,笔者认为这不纯粹是个学术间题,还是个方法问题。下面就动机 与效果问题谈点个人意见。一、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与效果一、如何看待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与效果 “动机与效果”历来被作为评论事物好坏的一个普遍原则。事实上,动机和效果是个 很复杂的问题。在运用这一原则去评论事物时,往往由于方法不同,结论并不一致。 就动机而言,比较简单,好与坏,二者必居其一。但效果就并非如此

5、简单,论及“效 果” ,有“立竿见影”之效果。有“近期效果”与“长远效果” ,有“现实效果”与“后夭 效果” 。中国和世界历史上不少发明创造,不少名人业绩都是成效于人和事物发生后若干年 或若干个世纪之后。自然科学中这种功机与效果一时难以统一的矛盾是常常存在着的,社 会科学中类似现象也往往存在。这是因为一件新事物的出现和被人接受乃至发生效益,需 要有一个被人们认识和熟悉理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许较短,也可能很长,情况是错 综复杂的。因此,我们在考察事物时,单就那种孤立的因果分离的机械模式去分析其动机 与效果,是不足以正确理解世界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 王安石变法的动机与效果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

6、,就动机而言,分歧并不大,王安石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对宋神宗说:“修吾2政刑,使将吏称职财谷富, 、兵强而已。 ”整个变法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的。 但其效果如何呢?有人认为变法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果,有人则认为变法加重了对人民 的剥削。例如对于“青苗法” ,有人认为青苗法取得了“使农户都可及时地从事于耕种和收 敛,而不再忍受兼并之家的高利盘剥”的效果。有人则认为青苗法“春贷秋还或冬贷春 还,循环往复,年夏一年,农民增加了负担” 。又如同一宋史纪事本未所载史料,有 人引后一节“州县散常平钱,实不出本,勒民出息”得出“李常揭露”青苗法是欺民之 法的评价:但另

7、有书则引前一节:“李常见之,问日君从南方来,民谓青苗法如何?定曰: 民便之,无不喜者。 常日:举朝方共争是事,君勿为此言, 。定日:定但知据实以言, 不知京师乃不许, 。以及河北转运司王广廉入奏,则谓民皆欢呼感德矣。 ”得出青苗法乃 利民之法的评价。类似例子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论文中举不胜举。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 仁。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呢?综观历代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存在着微观与宏 观,孤立与系统两种不同的看问题方法。所谓微观和孤立,是指从变法的具体言论,过程、 政策、现象去分析其效果。而宏观和系统则是指综合地历史地去分析变法的内容和产生的 影响,.也就是说必须将变法放在中国封建社

8、会的历史长河中去检验,看其对中国历史起了 什么作用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宋代是处在我国二千三百年封建社会的中期,它 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峰向后期过渡的转变时代。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的改革,它与 封建社会中以往的改革不同,有着历史赋于它的特殊性。从整个封建社会内部的经济发展 来看,虽然占统治地位的始终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封建社会前期与后期这种经济结 构在不断变化,前期那种庄园式的小农式的典型自然经济正在受到冲击,这种变化开始于 唐而形成于宋。具体表现在入宋以后,人口增加迅速,耕种面积扩大,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很快,特别是江南经济发展特别迅速。(故有人评论王安石变法代表了南方的中小地主的

9、阶 级利益是有一定的根据的)。宋代农业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农村商品经济进一步增加。 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使城市的工商业者大大增加,商品交换异常活跃,工商业者面街而 居,随地经营,唐代以前城市规划坊市区分的古典形成入宋以后已大有改观、坊市不分, 夜市不禁,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的东京商行有一百六十多行,行户有六千四百多户,有 货找邸店、质库及官营汇兑的“便钱务” ,商店铺席、酒楼、茶坊、瓦舍、勾栏,鳞次栉比, 一个接近近代城市的市容面貌已经形成。这标志着,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不时地冲击着旧 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宋代的科学文化之发达在封建社会中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指南 针的发明和应用促进了航海交

10、通事业的发展,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事业的高速度 发展;宋代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生物学、建筑技术都有长足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便是在 这样一个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科学文化和许多新生事物不断出现的时代进行的。 另一方面,北宋重文轻武,养尊处优的政治使封建官僚追求日益丰富的物质享受,贪 图安逸的生活造成了冗费、冗官、冗兵的困难,使宋王朝处于了一个被动挨打的地位,在 这种形势下,封建地主阶级内部要求改革的人物风起云涌,改革者一方面受到日益发达的 商品经济的熏陶,另一方面却又被因循苟且的士风所囿,这种矛盾:l 现实和心理不可避免 地反映到王安石的改革中来,王安石在这场经济结构的变化中,企图推波助澜。从

11、王安石 变法的具体条例中,我们看到无一不与“钱、财、税”紧密相系,而这正是发达的商品经 济给改革留下的深深烙印,但另一方面在“君子言义而不言利”的封建社会中,这种新的 思想必然为世俗所不容。 因而遭到绝大多数老成持重的稳健人物的反对,这些稳健派生怕打破了旧的封建社会 秩序,他们虽然也想改变国家的困境,但他们主张修修补补,而不习惯建立新的关系,事 实正是这样,变法之初,举国汹汹,其中出于私心者固然有,但不少人实出于不理解,所 以“群聋之和者”有不少,还有人则“以生事为大戒,于是不问其事之善恶利病,但有所3生则骇而芽之” 。即便是变法的支持者宋神宗虽然也想通过改革使宋王朝富强起来,但当 反对派意见

12、纷纷时,也想妥协退让。在整个改革过程中,王安石既要和反对派作斗争,又 要与宋神宗动摇不定的意志作斗争,还要与改革中的分裂者斗争,改革运动才摇摇摆摆地 向前进。因此这样的改革,要想取得巨大的成就是不可能的,但就是在这样一种逆风动摇 中,改革仍然取得了不少成绩。至于缺点和错误,无疑也是存在的,如果我们仅仅根据变 法的内容、措施、利弊得失或者变法中出现的缺点错误,以及根据某一部分史料去论评其 功过事非,那就势必“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造成各持史料,自成一理的不 同看法,所以用微观的孤立的方法去评论王安石变法是不能真正理解其变法的历史意义的, 而应该将变法放在中国封建历史过程中,看其在历

13、史的转折时代,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了历史车轮向前呢?还是侄桔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历史车轮的前进呢?是顺应着历 史发展的潮流呢?还是逆历史潮流而反其动呢?用这种宏观的、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变法,尤 如站在高山之巅看千山万壑,方能看清山脉之走向。二、以青苗法为例,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效果和对历史产生的进步作用二、以青苗法为例,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效果和对历史产生的进步作用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 。为“富国”他推行了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 (募役)、市易、免行、方田均税等法;为“强兵”推行了“将兵、保甲、保马、军器监”等 法;为了培养改革人才,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王安石还改革了科举制

14、和学校制度。从改革 内容看,王安石对改革现实的弊病是制定了比较全面而周详的计划的。其中有不少措施是 建立在改革原有的旧法的基础上的,如青苗法是对常平仓法的改革,农田水利法也是历代 实施过的,再如将兵保甲等法也是改进历史上原有的“更戍法” 、 “连坐法” 。这些改革,除 了富国强兵外,加强了封建国家的集权,有的法甚至加紧了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如保甲 法。但是我们在评价整个改革的历史意义时,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以一弊而否定其它, 应该看其主流和根本,下面以青苗法为例,试作具体分析。 青苗法是继均输法之后推行的第二项变法,它是对旧的常平仓法进行改革而制定的新 法,从熙宁二年九月开始施行,至元佑元年二

15、月罢废,历时十六年零五个月,青苗法规定 每年夏秋谷物未熟以前,国家贷给农民一定数额的钱,由民户自愿请贷,每五户或十户以 上结成一保、每保要有三等以上的户作“甲头”;客户“与主户合保”才能得到贷款,并且 规定,客户与五等户不得超过一贯五百文,四等户不得过三贯,三等户不得过六贯,二等 户不得过十贯,一等户不得过十五贯,本县如有剩余, “增加给三等以上户” ,如坊郭户 “有物业抵当愿请钱者,每五家为一保,依青苗例支借” ,每年分二期贷款,取息二分或三 分,遇有“灾伤及五分以上”时,允许延期归还,其目的是达到“广蓄积,平物价,使农 人有以趁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 “抑兼并、济困乏”的效果,青苗法是

16、否取得了这 样的效果,它较常平仓法更进步的地方在哪里呢? l、青苗法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救济了贫困,增加了封建国家的收入。 青苗法以政府借贷替代高利贷者的放债,使农民在每年青黄不接时能度过难关,不致 误了农时,青苗法取息二分或三分,比起高利贷者索取成倍的利息要轻得多,农民必然愿 意向政府借贷而不向高利贷者借款,这就限制了高利贷者的放债活动。同时农民向政府借 款后,只能通过努力生产创造财富去还清利息,这就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正是王安石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青苗法实行抑配 虽然对农户自由借货有一定限制,但也强迫了高利贷者及大地主向封建政府交纳利息,并 且分配他们的数额愈高向国家交纳的利息就愈多,政府从高利贷者身上收取的利息也就愈 多。因此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变法之初,司马光等人忧心仲忡地担心十年后将使 民穷财尽。他曾说:“臣窃闻先帝尝出内藏库钱一百万络助天下常平仓作来本,前日天下常 平仓钱谷共约一千余万贯石,今无故尽散之,他日若思常平仓之法,复欲收聚,何时得及4此数乎?”事实证明司马光的担心是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