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

上传人:洪易 文档编号:4026842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11-1城乡就业内文及附表(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 777 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 专项规划本规划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依据,与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相衔接,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推进促进城乡就业的战略意图和工作重点,明确“十二五”期间推进我省促进城乡就业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是制定促进城乡就业体系建设相关政策和安排重点建设项目投资的依据。第一章 “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成就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末,预计全省城乡就业人员达到 2348 万人,比 2005 年增长1.24%,其中城镇、乡村就业人员分别达到 515 万人

2、、1834 万人,分别比 2005 年增长 3.92%、0.56%。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95.6 万人,其中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3.9 万人,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15.9 万人,促进登记失业人员就业 60.64 万人,期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5%以内。城乡就业结构比例为 2:8,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 2005 年的 75.236.5318.24 改变为 2010 年的 68.4610.9320.61,第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增速最快,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略有上升。二、促进就业法制体系日趋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 (

3、以下简称“一法一条例”)的施行,为促进就业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撑。 “十一五”期间,我省认真专 项 规 划 篇 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 778 贯彻落实“一法一条例”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后,以扩大就业、市场就业、公平就业、稳定就业和统筹就业为指导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落实各项措施,在政策支持、公平就业、就业服务和管理、职业教育和培训、就业援助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三、高校毕业生就业稳步推进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环境。通过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 “高校毕业生网上招聘周”等专项服务活动,实施“一村

4、一名大学生工程”、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 “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计划”、 “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十一五”时期,预计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 25.4 万人,实现就业 19.89 万人,初次就业率为 78.31%。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成效认真落实农民工促进就业相关政策,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开展引导性培训和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水平。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示范县和劳务输出基地县的作用,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劳务协作,广泛收集、及时传递用工信息,形成外有信息、内有资源、输出有序的格局,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十一五”时期,全省新增农村劳

5、动力流动就业 470.48 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 98.37 万人,其中有组织输出 51.72 万人次, “十一五”期末,全省农村劳动力在外务工人员 652.74 万人,其中在省外务工人员 504.6 万人,省内务工人员 148.1 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稳定性总体上升。五、就业困难人员就业进一步巩固完善面向所有就业困难人员的援助制度。从免费培训、送岗上门等方面,多形式开展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通过举办“就业援助月”等专项服务活动,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困难人员早日实现就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扶持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十一五”时期,全省促进就业各项扶持资金共使用 3

6、2.13 亿元。其中,社会保险补贴 8.58 亿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1.26 亿元 ,职业培训补贴 6.25 亿元,职业介绍补贴 0.85 亿元,安排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 15.9 万人。六、各类群体就业取得进展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拓宽安置渠道,化解安置压力,维护城镇退役士兵的合法权益,取得明显成效。2006 年2009 年,共有7868 名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累计发放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费 1.86 亿元,自谋职业率从 2005 年的 43.2%提高到 2009 年的 54.5%;通过实施“妇女创业就业促进行动”、 “妇女成才支持行动”和“女

7、大学生创业就业导师行动”,抓培训、抓扶持,帮助妇女创业就业。通过实施就业援助,帮助登记失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 779 业的近 2000 名残疾人实现就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 780 七、人力资源市场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十一五”期末,全省已建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 331 个,从业人员 2032 人,人力资源服务网站 67 个,各类职业介绍机构达 350 个,从业人员 1250 人,为广大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用人登记、求职登记、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各项就业服务。省、市(州、地) 、县(市、区、特区) 、街道(乡、镇) 、社区五级公共就

8、业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全省共有 123 个街道、1376 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分别配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 1186 人和 5474 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促进就业和推进人力资源开发并行、公共服务与经营服务并重、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的服务体系,人力资源配置基本实现由政府计划配置向市场化配置的转变。八、职业技能培训取得新成果在大力推进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和技师学院建设的基础上,探索建设实训基地,进一步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 “十一五”时期,技工学校在校生规模从 2005 年的 2.6 万人增加到 2010 年的 4.3 万人,技工学校毕业生累计达 5.

9、59 万人;各类培训机构统筹培训 106.28 万人次;不断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进一步扩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覆盖面,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十一五”时期,各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共鉴定考核 41.06 万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7.46 万人,其中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有 1.01 万人。九、积极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制定完善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政策,落实各项措施,基本完成贵阳市、遵义市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工作,启动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试点。截止 2010 年末,就业小额担保贷款余额达到 1.57 亿元,是 2007 年末的 3.89 倍。加强对创业、就业的扶持和人员培

10、训,实施“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利用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加强人才培养,实施“贵州省中小企业星光培训工程”, “十一五”时期,累计培训 12 万人次,其中创业人才培训占 20%以上。第二章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我省促进城乡就业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有利条件国家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各级党委、政府对就业工作更加重视,落实“就业优先”的战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贵州省“十二五”促进城乡就业专项规划 781 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制定促进就业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

11、工作计划,通过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促进就业工作的情况,研究、协调和解决就业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和配套措施,针对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实施更加有针对性的就业政策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积累的经验和成果,促进就业政策的积极效应有待进一步释放。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促进就业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越来越突出。我省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协调和健康发展,将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通过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2、的历史性机遇,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和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力度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非公经济,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内需,为增加就业岗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攻坚期,通过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根本,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为扩大就业提供持续支撑。促进就业的条件和基础更加成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培育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

13、源在配置和流动中涉及身份分割、社保分割、地域分割、管理分割等方面的障碍将进一步消除, “十二五”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覆盖面不断扩大,信息服务、职业介绍、维权和培训等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功能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完善和发挥,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贵州省就业促进条例颁布实施后,各项促进就业工作走上法制化的轨道,使得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具备了更好的环境。二、不利因素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十二五”时期我省劳动力供给数量仍然较大。全省人口第四次出生高峰时期出生人口在“十二五”期间陆续进入劳动年龄,预计“十二五”期间全省 1564 周岁劳动适龄人口年均规模达 27

14、04 万人,预计城乡新增劳动力供给总量累计将达 930 万人(其中,城镇 170 万人,乡村 760 万人) ,当期新增劳动力需求总量仅为 320 万人(其中,城镇 130 万人,乡村 190 万人) , “十二五”期末劳动力供大于求 610 万人(其中,城镇 40万人,乡村 570 万人)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同时,青年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业人员并存的局面将维持较长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得到大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出口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需求增长将会放缓,高技能人才紧缺,农村富余劳动力相当一部分年龄偏

15、大、文化程度偏低、技能水平较差,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偏低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促进就业工作还面临诸多难题。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人力资源市场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模小、服务功能不健全、网络建设滞后,就业服务机构中针对农民工服务机构人员不足、经费缺乏,创业服务体系缺少提供经营、技术、信息、金融等综合服务的专职队伍和组织,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短期难以改变,公共服务体系与经营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汇编 782 服务体系的培育、建设和分离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国家对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不断加强的要求不相适应。现行教育体制、高校毕业生

16、就业观念与就业市场不相适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不利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对土地的情结弱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已趋城市化,融入城市的意愿和诉求强烈,但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偏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不高、劳动安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较多,农民工群体的劳动权益仍未得到切实保障,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使得农民工就业存在一定困难。工资分配关系不合理、分配秩序不规范,随着劳动关系双方利益明晰化,劳资矛盾日益突出,劳动争议呈大幅上升趋势,劳动争议预防及处理工作面临较大压力,在劳动保障领域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第三章 “十二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紧密结合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实施,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以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为出发点, 坚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