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68084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发酵工艺控制发酵工艺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氧对发酵的影响及控制在好氧深层培养中,氧气的供应往往是发酵能否成功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通气效率的改进可减少空气的通气效率的改进可减少空气的使用量,从而减少泡沫的形成和杂菌污染的机会使用量,从而减少泡沫的形成和杂菌污染的机会。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一、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溶氧是需氧发酵控制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由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亦如此,因此,需要不断通风和搅拌,才能满足不同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溶氧的大小对菌体生长和产物的形成及产量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谷氨酸发酵,供氧不足时,谷氨酸积累就会明显降低,产生大量乳酸和琥珀酸。需氧发酵并

2、不是溶氧愈大愈好。溶氧高虽然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但溶氧太大有时反而抑制需氧发酵并不是溶氧愈大愈好。溶氧高虽然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但溶氧太大有时反而抑制产物的形成。产物的形成。因为,为避免发酵处于限氧条件下,需要考查每一种发酵产物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氧浓度,并使发酵过程保持在最适浓度。最适溶氧浓度的大小与菌体和产物合成代谢的特性有关,这是由实验来确定的。根据发酵需氧要求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有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酰胺、精氨酸和脯氨酸等谷氨酸系氨基酸,它们在菌体呼吸充足的条件下,产量才最大,如果供氧不足,氨基酸合成就会受到强烈的抑制它们在菌体呼吸充足的条件下,产量

3、才最大,如果供氧不足,氨基酸合成就会受到强烈的抑制,大量积累乳酸和琥珀酸;第二类,包括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天冬氨酸,即天冬氨酸系氨基酸异亮氨酸、赖氨酸、苏氨酸和天冬氨酸,即天冬氨酸系氨基酸,供氧充供氧充足可得最高产量,但供氧受限,产量受影响并不明显足可得最高产量,但供氧受限,产量受影响并不明显;第三类,有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仅在供氧亮氨酸、缬氨酸和苯丙氨酸,仅在供氧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时,才能获得最大量的氨基酸,如果供氧充足,产物形成反而受到抑制受限、细胞呼吸受抑制时,才能获得最大量的氨基酸,如果供氧充足,产物形成反而受到抑制。氨基酸合成的需氧程度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是由它们的生物

4、合成途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代谢途氨基酸合成的需氧程度产生上述差别的原因,是由它们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所引起的,不同的代谢途径产生不同数量的径产生不同数量的 NAD(P)HNAD(P)H,当然再氧化所需要的溶氧量也不同。,当然再氧化所需要的溶氧量也不同。第一类氨基酸是经过乙醛酸循环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两个途径形成的,产生的 NADH 量最多。因此 NADH 氧化再生的需氧量为最多,供氧愈多,合成氨基酸当然亦愈顺利。第二类的合成途径是产生 NADH 的乙醛酸循环或消耗 NADH 的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系统,产生的 NADH 量不多,因而与供氧量关系不明显。第三类,如苯丙氨酸的合成,并不经TC

5、A 循环,NADH 产量很少,过量供氧,反而起到抑制作用。肌苷发酵也有类似的结果。由此可知,供氧大小是与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关。在抗生素发酵过程中,菌体的生长阶段和产物合成阶段都有一个临界氧浓度,分别为 C 临和 C 临。两者的关系有:大致相同;C 临C 临C 临C 临。二、微生物对氧的需求二、微生物对氧的需求好氧微生物生长和代谢均需要氧气,因此供氧必须满足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需要,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各种不同的微生物的吸氧量或呼吸强度是不同的。微生物的吸氧量常用呼吸强度和摄氧率两种方法来表示,呼吸强度是指单位质量的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微生物的吸氧量常用呼吸强度和摄氧率两种方法来表示,呼吸强度是

6、指单位质量的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以吸取的氧量,以 QOQO2 2,表示,单位为,表示,单位为 mmolOmmolO2 2(g(g 干菌体干菌体h)h)。当氧成为限制性条件时,比耗氧速率为:QOQO2 2=(QO=(QO2 2)mCL/)mCL/(K0+CLK0+CL)(QO(QO2 2)m)m -最大比耗氧速度最大比耗氧速度,mol,mol /(kg.s)/(kg.s) K0K0 -氧的米氏常数氧的米氏常数,mol,mol /m/m3 3CL-CL- 溶解氧的浓度,溶解氧的浓度, molmol /m/m3 3摄氧率是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以摄氧率是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

7、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以 r r 表示,单位为表示,单位为 mmolOmmolO2 2(Lh)(Lh)。呼吸强度可以表示微生物的相对吸氧量,但是,当培养液中有固体成分存在时,对测定有困难,这时可用摄氧率来表示。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摄氧率取决于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单位体积菌体浓度。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的摄氧率取决于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和单位体积菌体浓度。微生物的比耗氧速率的大小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比耗氧速率随溶氧浓当培养基中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比耗氧速率随溶氧浓度增加而增加,直至某一点,比耗氧速率不再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呼吸临界氧度增加而增加,直至某

8、一点,比耗氧速率不再随溶氧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的溶氧浓度称为呼吸临界氧浓度浓度(criticaloxygenconcentrationOf(criticaloxygenconcentrationOf respiration)respiration),以,以 CcrCcr 表示。表示。呼吸临界溶氧浓度一般指不影响菌体呼吸所允许的最低氧浓度,如对产物形成而言便称为产物合成的呼吸临界氧浓度。当不存在其他限制性基质时,溶解氧浓度高于临界值,细胞的比耗氧速率保持恒定;在临界氧浓度以下,微生物的呼吸速率随溶解氧浓度降低而显著下降,细胞处于半厌气状态,代谢活动受到阻碍。培养液中维持微生物呼吸和代谢所需的氧

9、保持供氧与耗氧的平衡,才能满足微生物对氧的利用。由此可知,只有使溶氧浓度大于其临界氧浓度时,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的比耗氧速率,以使菌体得到最大由此可知,只有使溶氧浓度大于其临界氧浓度时,才能维持菌体的最大的比耗氧速率,以使菌体得到最大的合成量。的合成量。但由于发酵的目的是为了得到发酵的产物,因此,由氧饥饿而引起的细胞代谢干扰,可能对形成某些产物是有利的。所以,需氧发酵并不是溶氧愈大愈好。所以,需氧发酵并不是溶氧愈大愈好。即使是一些专性好氧菌,过高的溶氧对生长可能不利。氧的有害作用是通过形成新生 O,超氧化物基 O2-和过氧化物基 O22-或羟基自由基 OH-,破坏许多细胞组分体现的。有些带巯基的

10、酶对高浓度的氧敏感,好气微生物曾发展一些机制,如形成触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使其免遭氧的摧毁。溶氧高虽然有利于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溶氧太大有时反而抑制产物的形成。为避免发酵处于限氧条件下,需要考查每一种发酵产物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氧浓度,为避免发酵处于限氧条件下,需要考查每一种发酵产物的临界氧浓度和最适氧浓度,并使发酵过程保持在最适浓度。并使发酵过程保持在最适浓度。最适浓度的大小与菌体和产物合成代谢的特性有关,这是由实验来确定的。发酵生产中,供氧的多少应根据不同的菌种、发酵条件和发酵阶段等具体情况决定。例如谷氨酸发酵在菌体生长期,希望糖的消耗最大限度地用于合成菌体,而在谷氨酸生成期,则

11、希望糖的消耗最大限度地用于合成谷氨酸。因此,在菌体生长期,供氧必须满足菌体呼吸的需氧量,即r=Qo2c(X),若菌体的需氧量得不到满足,则菌体呼吸受到抑制,而抑制生长,引起乳酸等副产物的积累,菌体收率降低。但是供氧并非越大越好,当供氧满足菌体需要,菌体的生长速率达最大值,如果再提高供氧,不但不能促进生长,造成浪费,而且由于高氧水平抑制生长。同时高氧水平下生长的菌体不能有效地产生谷氨酸。三、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三、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 在需氧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影响微生物需氧量的因素很多,除了和菌体本身的遗转特性有关外,还和下列一些因素有关:1 1培养基培养基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对产生菌的需氧量的

12、影响是显著的。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对产生菌的需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培养基中碳源的种类和浓度对微生物的需氧量的影响尤其显著。一般来说,碳源在一定范围内,需氧量随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一般来说,碳源在一定范围内,需氧量随碳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菌种的需氧量随补入的碳源浓度而变化,一般补料后,摄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一般补料后,摄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大。2 2、菌龄及细胞浓度、菌龄及细胞浓度不同的生产菌种,其需氧量各异。同一菌种的不同生长阶段,其需氧量也不同。般说,菌体处于对般说,菌体处于对数生长阶段的呼吸强度较高,生长阶段的摄氧率大于产物合成期的摄氧率。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摄氧

13、率在数生长阶段的呼吸强度较高,生长阶段的摄氧率大于产物合成期的摄氧率。在分批发酵过程中,摄氧率在对数期后期达到最大值。对数期后期达到最大值。因此认为培养液的摄氧率达最高时,表明培养液中菌体浓度达到了最大值。3 3、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影响、培养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影响在发酵过程中,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在发酵过程中,培养液中的溶解氧浓度(CL)(CL)高于菌体生长的临界氧浓度高于菌体生长的临界氧浓度(C(C 长临长临) )时,菌体的呼吸就不受影时,菌体的呼吸就不受影响,响,菌体的各种代谢活动不受干扰;如果培养液中的 CL 低于 C 长临时,菌体的多种生化代谢就要受到影响,严重时会产生不可逆的抑制菌体

14、生长和产物合成的现象。4 4、培养条件、培养条件 若干实验表明,微生物呼吸强度若干实验表明,微生物呼吸强度的临界值除受到培养基组成的影响外,还与培养液的还与培养液的 pHpH、温度等培养条、温度等培养条件相关。一般说,温度愈高,营养成分愈丰富,其呼吸强度的临界值也相应增高。件相关。一般说,温度愈高,营养成分愈丰富,其呼吸强度的临界值也相应增高。5 5、有毒产物的形成及积累、有毒产物的形成及积累在发酵过程中,有时会产生一些对菌体生长有毒性的如 CO2 等代谢产物,如不能及时从培养液中排除,势必影响菌体的呼吸,进而影响菌体的代谢活动。6 6、挥发性中间产物的损失、挥发性中间产物的损失在糖代谢过程中

15、,有时会产生一些挥发性的有机酸,它们随着大量通气而损失,从而影响菌体的呼吸代谢。四、氧在发酵液中的传递四、氧在发酵液中的传递1 1、氧的传递阻力、氧的传递阻力在需氧发酵过程中,气态氧必须先溶解于培养基中,然后才可能传递至细胞表面,再经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内的呼吸酶的位置上而被利用,参与菌体内的氧化等生物化学反应。氧的这一系列传递过程需要克服供氧方面和需氧方面的各种阻力才能完成。2 2、氧的传递方程式、氧的传递方程式(1)双膜理论微生物发酵中,通入发酵罐内的空气中含有的氧不断溶解于培养液中,以供菌体细胞代谢之需。氧从气相传递到液相,是气一液相间氧的传递过程,在这一传递过程中,气液界面的阻力

16、1/KI 可以忽略,液体主流中的传递阻力 1/KLB 很小也可忽略,此时主要的传递阻力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对于这种传递过程的描此时主要的传递阻力存在于气膜和液膜中。对于这种传递过程的描述,应用最广的是双膜理论。述,应用最广的是双膜理论。这个理论假定在气泡和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在着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在着一层液膜,气膜内的气体分子与液膜中的液体分子都处于层流状态,分子之间无对流运动,因此氧分子只能以扩散方式,即借助于浓度差而透过双膜,另外,气泡内除气膜以外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称为气流主体,在空气主流空间的任一点氧分子的浓度相同,液流主体亦如此。(一)影响氧传质推动力的因素(一)影响氧传质推动力的因素要想增加氧传递的推动力(C*一 CL),就必须设法提高 C*或降低 CL。1 1、提高饱和溶氧浓度、提高饱和溶氧浓度 C*C*的方法的方法A A、温度:降低温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