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65152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从环境哲学角度看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刘帅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45摘要:摘要:环境保护是人类进入世纪各国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针对各国不同 的情况,世界各国都相应的制定了不同方法和措施来应对这场人与自然的“纠 纷” 。如何对待人文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兼顾二者的平衡,保持和谐发展成为中 国人民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是科学哲学理论工作者 将环境哲学理论丰富的良好机遇,而环境哲学也成为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搞 好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关键字:关键字:环境保护;哲学;科学发展要更好的理解环境哲学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知道什么是环境哲学,

2、 环境哲学是研究什么的学问,为何对科学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所谓环境哲学, 就是从哲学角度研究环境与发展这一矛盾的运动规律,在实践中与时俱进 并用 以指导环境工作的一门学科。总的来讲,就是要处理好环境与发展这对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主要矛盾是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发展。另一个矛盾是资源环境,目前这两个矛盾呈现 “两难”的状态,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那么环境保护就要充分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尤其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积极的创造条件,促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由“两难”向“双赢”转化,实现 和谐统一。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3、,因此在学习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同 时对于丰富环境哲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 2008 年 2 月下 旬开始,中央在包括江苏、江西、四川三个省与 12 个市县在内的 23 个单位, 开展学习试点,到 8 月底取得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干部群众与社会各界的 好评,9 月 5 日起,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 9 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 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环境哲学理论工作者来讲, 这也是一个丰富自己哲学理论,践行理论的良好时机。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是环保工作者以及全党各族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 展观的任务与责任,也是落实科

4、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我 们是秉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现 在我们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这些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中,虽然没有集中的讲解环境哲学思想,但是在不同的著作中都闪现着环境哲 学的光芒。 一、马克思环境哲学思想概要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在马克思环境哲学理论里面,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性,以及地理环 境的双重性,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过去的一切历史不是 忽视了历史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成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 因素。这样把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与 历史之

5、间的对立”【1】。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任何人类历史的前 提无疑是有生命存在的人才对。人靠自然生活,并参与自然界的活动,其次是2人的肉体本身也是自然界的。 “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 的认得身份”【2】。马克思认为那些“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 一切自然力的人” , “直接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属于人类自然界,存在于自 然之中”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类主体“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把那种精神和 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 可能存在了”【3】。 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决不能仅仅如此,人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界进行物 质变换

6、活动,不断使“自在的自然界”转换为“人化自然” ,在人类改变身外的 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类自身。所以马克思说“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 变换的过程” 。【4】在马克思看来,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马克思讲自然界比作人类的身体,人靠自然生活,这就是马克 思关于认得有机身体与无机身体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也具有深刻的内涵,揭示 了人与自然紧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我们公平的对待环境与资源,对待人与自然 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环境保护是马克思存在论 维度的题中之意。 (二)人类所面对的环境的双重性 人对自然的依赖以及控制、改造的双重关系,根源于人得

7、双重属性,人既 有自然属性的一方面,也有社会属性的一面,但人能超越自然属性,而且人类 能够不依赖自然属性作为自己的本质特征时,才是真正的人。人的生命活动并 不直接受肉体及其器官的支配,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 人甚至不受肉体的的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下 才进行真正的生产”【5】。 人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环境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 础,而且是每个国家都面临不同的环境问题,马克思指出“历史的每一个阶段 都是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的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 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

8、环 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他们 也预先规定新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 现在我们所面对的环境有自然存在的一面,也有对象性存在的一面,因为 环境不仅是自然存在,而且是人类生产力活动的对象,所以,它具有社会的属 性,在一定程受到人类活动主体的作用,所以,地理环境不仅作为自然存在, 而且它还作为对象的存在物,在社会的影响下活动变化。所以,我们在认识环 境变化时,更应该注重人类活动时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特 别是今年的中国,发生的一些特大的泥石流灾害,这些灾难的发生与我们不无 联系,这些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9、作为自然存在的运动和变化有其客观规律,那么人为影响的自然环境有没 有规律可循,人为原因引起的的环境的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后果,这将是我们这 学工作者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我们的农业生产中,人类为了增加产品的产量, 大量的施加有机肥料,产量在短期内是增加了,但是长久来看,却使土壤的肥 力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可持续的栽培。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要“学会认识我 们对自然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6而且这个影响 恰恰使我们没有足够重视的,值得我们深思。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相互制约为一种与自然相对的力量,人自其产生后,就与自然产生了矛盾,二人与3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统一

10、是以生产劳动为中介的。生产劳动是“人和 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是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7】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没有鼓励的去考察,而是结合人与人之 间的社会关系来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以劳动为中介的 社会关系中考察。马克思认为, “只有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 人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 关系是同时发生的,这种关系是互为中介的,互相制约的” 。【8】马克思还认为,生产作为一种社会力量,其最本质的方面是一种与自然相对的力量,是即以改 造自然的力量而出现的。而是它在现实上表现出的一种力量,是因

11、为它必须通 过劳动者及其他们之间的社会结合按照一定得方式连接起来纳入生产过程。马 克思指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 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9】。 二、科学发展观中的环境哲学思想 党的十七大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科学发展的重 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 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的重要 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环境保

12、护是科学发展观所蕴含的内容,在 2003 年 10 月 14 日,胡锦涛发表 的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明确指出“坚持在开发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 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 律” 。由此可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经得到我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业已上 升到国家意志,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描绘的重要一笔。 由于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中国的发展存在很多的突出的问题, 主要包括: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没有根本的改变,城乡 区域经济发展不够协调,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人口资源的压力并非空穴 来风,现在的自然界已经成为人工自然或叫

13、人化自然,处处都搭上了人类的烙 印,人类的肆意开采破坏已经严重的超出了自然界净化与承载能力。我国在远 古时代,至少是夏商周时期,西起陇山东止泰山的这一片广大的黄河流域地区, 曾经是植被茂盛,气候湿润的千里沃土,其富庶文明程度高于长江流域,后来 大规模的毁林开荒,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发,以至于良田沦为瘠 土,这些从侧面表明把环境问题纳入科学发展证据是足够充分的。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是全 国各族人民的期盼,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时,也必须统筹兼顾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在前面得论述中我们已经很清楚, “人对自然的关系绝不能是象 征服一个异族一样

14、,决不能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 存的基础,自然界也逐渐成为了人化自然,其中充满了人的足迹,所以要努力 坚持协调好二者共同发展,达到由“两难”向“双赢”的转化,才是我们实现 和谐最根本的目标。 另外,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开始强调加速发展,后来提出要求要又快 又好的发展,去年年底又将“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 。这个重要调整, 强调的是要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的文明发展 的道路”【10】建设生态良好,文明的社会,也同时是马克思主义环境哲学所期望与看到的, “又好又快”的发展也将环境保护的力度与强度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4次,在理论文件上得到了充

15、分的体现。 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人得生命是最 珍贵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不能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认得生命为代价” 。【11】在新时期,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需求越来越强烈,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 财产安全成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点,从这角度来讲,做好环保工作,就是环境 保护理论共作者与环保执法者对人生命安全最好的保护。也是对科学发展观最 好的践行。马克思恩格斯是西方历史上人文主义传统的伟大继承者,他们的哲 学思想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 力的人”【12】。 基

16、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本就是针对环境问题提 出的。 “经济增长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和牺牲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代价,在 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尊重经济规律,而且要遵循自然规律,充分考虑资源环境的 承载能力,加强对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 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13】从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在发展的同时,一定要正确的处理好发展与环境保 护这对矛盾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地方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里的 兼顾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这对矛盾,就是要协调好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发展,当今环境问题业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事关国家大局,我们只有把 环境问题纳为统筹重点,才能将科学发展的内容丰富全面。 三、小结 环境哲学通关对人类传统世界观、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反思与批判,努力 确立新的世界观与思维方式、价值观,正成为可持续发展这种新型发展管的理 论基础,而可持续发展正是科学发展题中之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生活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