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26493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凤凰网读书 连载 正文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1) 利益论 着眼现实生活力图对“利益”加以深入而全面的研究 收藏本书 字号 - + 利益制度与利益协调 不论任何社会,都存在不同的利益个体和利益群体,不论任何社会,都存在具有一定利益差别和利益关系的社会利益体系,体现为一定的社会利益格局。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的变化,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会发生一定的动荡和变化,打破原有的均衡,经过动荡形成新的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变动,就是社会形态的变动,就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维护一定的利益体系的稳定,维护一定利益格局的均衡,保障社会正常发展,就必须依据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2、,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利益制度及利益体制,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一定的利益制度及其体制实质上就是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体制。 一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 任何社会都是由具有一定利益要求的个人组成的,个人必然要依赖于群体,依赖于社会,个人利益的实现必然要依赖于群体利益的实现,依赖于社会利益的实现。因此,社会的个人必然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成一定的社会利益共同体,如家庭、集体、阶层、阶级、民族、国家,等等。由于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关系,首先是经济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他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因素的复杂性,利益个人、利益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差别,具有一定利益差别的复杂多样的利益共同体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

3、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对立,共同组成了一个复杂多元的社会利益体系,这个多元的社会利益体系又构成一个多重多样的利益格局。 所谓多元,一谓之曰多个,也就是说是由多种类型的利益共同体共存于一个共同的社会环境中而组成的体系;二谓之曰分有,也就是说,每个利益共同体都分别占据自己的利益位置,都应享有本利益群体应有的利益份额;三谓之曰共享,也就是说各个利益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依赖的利益关系,你有我也有,我有是以你有为条件的,你有是以我有为前提的(当然这里面也还有一个量的分配问题),也就是说,不同的利益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共同点,并且共享之。一般来说,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多元利益体系是一个对立

4、统一的、保持相对平衡的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它是保持社会安定的稳定剂。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致使在利益的分配上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利益格局。利益格局说到底是利益的分配格局。 当然,一定的利益体系与利益格局的稳定与均势是有条件的。它首先取决于多元利益体系及其格局所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其次取决于多元利益体系及其格局内部的利益分配体制是否合乎各个利益群体的基本利益要求。一定的社会条件决定一定的利益体系及其格局的基本结构、有机成分和分配关系。譬如,封建社会的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决定了封建社会阶级、阶层等社会利益群体的构成结构,从而造成了封建社会的利益体系及其利益格局。在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虽然经常产生一

5、系列利益冲突,造成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的部分调整,但是在该社会制度尚未根本动摇和崩溃时,封建社会的基本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会在一系列社会动荡中保持大体稳定。只要该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矛盾等社会基本条件存在,该社会基本制度存在,基本的社会利益体系及其格局依然存在。就拿中国封建社会来说,从陈胜、吴广起义一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每次农民起义或多或少地冲击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多多少少地改变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状况,利益体系有部分调整。但中国封建根基尚未崩溃,所以社会利益体系大体稳定。 在一定社会条件的容量之内,具体的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又可以把利益冲突限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了资本主义

6、社会多元利益体系是以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对峙为主干而构成的利益格局。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分成按照有利于资本家阶级的方向累计分配,这种悬殊的利益分配造成两大利益集团巨大的利益差别,使两大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根本对立的利益敌对情绪和利益行为冲突。然而,相对于利益体系内部冲突来说,任何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容忍度,任何相对稳定的利益体系和格局也有一定的承受力。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没有发展到再也容纳不下生产力的发展的状况,只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还没有发展到矛盾冲突的顶点时,它就会容忍两大阶级之间的局部利益冲突,并且采取适当的具体利益分配体制加以局部调整,来缓解冲突,

7、保持整个利益体系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稳定。当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再也容纳不下日益发展的生产力时,即社会变革到来时,工人阶级就再也不能容忍由资本家利益集团主宰的利益分配格局了,资本主义社会利益体系的冲突就会发展到难以收拾的地步,形成社会危机,也就是形成特殊的利益尖锐冲突状态,爆发利益总冲突。于是,新的社会形态就诞生了,它的诞生又会建立起新的社会利益体系和利益分配格局。 二利益动荡和利益均衡 一定社会必然存在一定的利益体系。既然存在利益体系,就必然存在复杂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必然会引起一定的利益动荡,也必然会要求实现相对的利益均衡。利益动荡是利益矛盾所引起的利益体系的不平衡状态,利益均衡则是相对

8、于利益动荡而言的利益体系的相对均衡、相对和平共处的状态。从社会经济条件出发承认并且认识社会利益动荡和社会利益均衡问题,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保持利益体系的稳定和利益格局的平衡,是有益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们正确地认识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和冲突,自觉地调整其中的利益矛盾关系,保持一个大体稳定的利益格局,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方面,公有制作为根本制度,它的建立使得社会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囿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存在一个多元利益体系,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益矛盾和

9、利益冲突。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旧体制、新旧机制正处于转轨的关键时期。原有的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被打破了,有了很大的调整,动摇了原有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的平衡,产生一定的动荡,这是体制转变过程中的动荡。对此,关键是尽可能地减少动荡,缩短动荡时间,实现平稳过渡。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重要优越性恰恰在于,社会主义能够不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而通过利用能反映各利益群体根本利益的政策和措施,解决趋于合理公平的社会利益分配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利益体系并非利益高度一元化,而是存在大量的有一定利益差别的多元利益群体体系,这些利益群体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独立的利益要求。它们为维

10、护自身的利益,监督利益的公平分配,采取一定的利益行动,而不同的利益群体的竞争行动聚合在一起,就会经常打破原有的利益均衡。尽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一个多元利益体系,但是这种多元利益体系同剥削制度社会里的阶级根本对立的多元利益体系存在着根本的差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个利益群体之间不存在根本对立的利益矛盾,也不必然导致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所主张的政治上的多元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元利益体系是在根本利益一元化条件下的多种利益群体并存的利益体系,社会主义可以利用优越的经济、政治制度,自觉地、不断地改革利益分配体制,及时地调整利益关系,以保证多元利益体系和利益格局的相对稳定,求得政治上的安定团结,以促进

11、社会的发展。 三利益制度和利益体制 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两大类。经济利益决定政治利益,从而与政治利益一同决定其他社会利益。经济利益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其他各类利益首先是政治利益最终也要受经济关系的制约。经济关系又表现为经济利益,经济利益决定政治利益,从而决定其他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和非经济关系两大类,非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决定政治关系,从而与政治关系一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又决定经济利益,从而决定政治利益,乃至整个社会利益,当然政治关系反过来也影响并制约经济关系,政治利益反过来也影响并制约经济利益。经济关系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来获得利

12、益:一是通过一定的占有方式直接从生产劳动中获得利益。在原始社会的原始群内部,原始人共同掌握着简陋的生产工具,并且利用这些工具直接从集体劳动中获得食物。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个体农民通过个体家庭经济直接从家庭劳动中获得衣、食、住等社会基本生活必需品。但是,历史越是进步,人们通过直接途径获取利益的可能性和机会就越少。二是在一定的所有制前提下,经由政治上层建筑的中介、中转,即由政治关系的中介、中转间接地获得所需要的利益。随着历史的进展,人们逐步建立起完善的政治上层建筑,并且利用政治上层建筑的工具作用,通过政治关系去实现政治利益,再以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的途径,进一步保障或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其他社会利益。任

13、何统治阶级都要利用国家机器来控制利益分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本阶级的利益需要。而被统治阶级总是要通过政治斗争,力图改变以往的旧的利益分配格局,以满足本阶级新的利益需求。政治的上层建筑是实现和保护社会利益的基本手段和工具。 利益在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政治关系中表现为政治利益,政治利益是由经济利益派生出来的,它反映了一定个人和利益群体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政治权力是其关键问题。一定的个人、一定的利益群体为了实现本人或本集团的经济利益,要率先谋取一定的政治利益,占据一定的权力,然后通过政治手段,如阶级斗争、党派斗争来保障经济利益的获取。政治利益的核心和本质是权力资源的占有,权力是政治斗争争夺的焦点。在某种意

14、义上来说,政治斗争就是权力斗争。斗争的最高状态是暴力斗争,暴力斗争集中到一个焦点上就是争夺政权的武装斗争。争夺政权的斗争说到底是利益之争的最高形式。 上述剖析已经清楚地展现给我们两条明晰的线索:利益-权力-暴力;利益-经济-政治。一定的经济关系决定一定的利益,而政治不过是实现利益的手段;一定的经济利益派生出一定的政治利益,政治利益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利益实现的基本手段,暴力是夺取政治权力的最高形式。 法国大革命的风风雨雨雄辩地印证了这两条明晰的线索。自 18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的法国社会内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可是,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仍然维持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当时法国有三个等级:天

15、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是第一、二等级,拥有一切政治权力,以此来维护他们一切经济特权;而占人口 99的农民、工人、手工业者、城市平民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却属于第三等级,政治上毫无权力,他们在经济上还要负担封建的赋税和义务。随着资产阶级经济势力的发展,他们再也不满足自己的政治地位,迫切要求取得应有的政治地位,当时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顺应了第三等级的共同利益。在这种形势下,经济冲突上升为政治冲突,于是爆发了巴黎起义,揭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在法国大革命的第一个阶段,政权落在代表金融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手中。君主立宪派的利益同封建势力的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并不想彻底消灭封建制度。这又激

16、起了巴黎人民第二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政权转到了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吉伦特派手中,法国革命进入了第二阶段。吉伦特派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而掌权的,当这个阶层的利益得到满足后,它就不想革命了,力图中断革命。这样一来,巴黎人民又举行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的统治,政权转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雅各宾派手中,法国大革命进入了第三阶段。就在法国大革命比较彻底地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时,雅各宾派内部却出现了分裂,以丹东为首的右派要求停止革命,以阿贝尔为首的左派则要求把革命推进一步,这两派的斗争充分代表了第三等级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雅各宾派内部的争夺给法国大资产阶级夺权造成了机会,法国大资产阶级发动了“热月政变”,颠覆了雅各宾专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至此结束。震惊世界的法国大革命前后经历了 5 年时间,在这短暂的历史舞台上,各派政治力量进行了充分的较量,活灵活现地演出了一场由经济利益所牵动的、各派政治力量所进行的旨在夺权即谋取最高政治利益的政治斗争的“傀儡戏”,各派政治力量是在前台表演的政治傀儡,而受一定经济关系所制约的经济利益就是后台的导演。无论是推翻一种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