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49167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30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重构——文化的视角(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华东师范史学心理学博士后出站报告教育心理学重构 文化的视角报告人:郑葳导师:昊庆麟教授二0 0 五年九月yg lW 6g“人类存在同时是物理的、生物的、心理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但是人类本性的这种复杂的统一性在教育中由于学科的划分被完全瓦解了,因此现在已变得不可能学习人类存在的真正含义。而现在必须恢复这个含义,使得无论在何处的每一个人同时了解和意识到他的复杂的本性和他与所有其他人共有的本性。”一一【法】埃德加莫兰。“认识你自己”,从特尔斐神庙中的著名神喻到苏格拉底将其发展成哲学的基本问题开始,人们对于自身、对于自身的行为及其产生的原因,尽管努力探索,却知之甚少。那么,为什么人类在追求各种

2、知识的过程中,对于自身的研究要太大落后于其他呢? 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环特( L e s l i eW h i t e ) 认为,科学史上人们最先研究的是距离我们最远、决定我们行为的作用最小的现象,如自然,而对自身的研究总是最迟、最晚。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怀特的解释是人类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座自由意志的城堡,不受任何规律的制约,因此没有必要把自己视为有待解释的客体。若果真如怀特所言的话,那么心理学作为一门一直标榜自己为纯正的自然科学的学科,尽管以研究人的本质为宗旨,却也许从未真正接近过人。本报告在反思当前主流心理学因文化缺失所面临的学科身份危机的基础上,探讨心理豹文化生成,并指出教育心理学作为心

3、理学的二级学科的“文化化”的使命。一、“人”不在场的心理学( 一) 心理学在“等待戈多”从1 7 世纪到1 9 世纪,这段时期的重要主题是科学的胜利,特别是超越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牛顿派科学的胜利。伽利略、开普勒、笛卡尔和牛顿证明了一种新的理解自然的力量。过去,自然是一本揭示无形的外部世界的符号书,而今,自然成为一架能够通过数学以有限的方式加以认识的中性机器。现代科学显示了其独特的魅力。尤其在整个1 9 世纪,科学使新的文化准则通行于世,开始渐渐取代了宗教的地位,为理解社会经验提供了范例和用语。白然科学家先是证明了天体和地球现象的机械本质,后又证明了动物的机械本质,进而又将这种机械研究扩展到人类

4、自身上。因此在1 9 世纪末出现的心理学学科,为了安身立命,一个多世纪以来一直痴迷于牛顿风格,并发展了“对物理学的羡慕”9 。【法】埃德加- 莫兰著,陈一壮译:复杂牲理论与教育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7 页。【荚】托马斯H 黧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 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1 页。受实证主义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影响,心理学家们赞同物理学是最基本的学科,认为一切其他学科最终都将还原为物理学,因而他们试图把物理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到自己的学科内容上米,崇尚观察、实验等经验研究的方法。这种对物理学的羡慕可以说是2 0 世纪心理学的特征。心理学家们一直有一

5、种信念:“在心理学家中间总有一天会出现一个牛顿式的人物,他会提出一套关于行为的严密理论,把心理学送至科学的理想乐土。”。至今,心理学家们等待他们的“戈多”已有一百多年了。他或她是否会到来昵?我们知道,从冯特、铁钦纳到弗洛伊德,从华生、斯金纳到信息加工心理学家们无不抱有这样的信念,即心理学终有一天会将各种行为理论统一起来,就像牛顿将所有的物理学理论统一起来一样,因而都在努力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式,尽管他们所持的具体的理论各不相同。然而,现实却如同心理学史家L T 哈迪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一直是在几个敌对派别的争斗中渡过的。它并非一门集中的科学,而是相当散乱,每个学派都只使用自己的

6、方法、理论和观点,从而使学派对立、争执一直成为心理学的一大特色。而且,事实上,牛顿的统一也是非常有限的,他只期望自己的理论能够解释两个物体之间的运动,厩对那些广褒的世界中他所无法解释的现象,则统统推给上帝。如果看到这一点,那么可以说心理学也并不缺乏一位牛顿式人物。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既然都在做着简化、还原的实证式研究,又为何期望以这样的研究所得出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的现象呢? 为何期望老鼠、机器的行为等同于人类呢? 为何期望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中的人能够有同样的心理表现昵? 总之,大一统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学是一种妄想是那个永远也等不来的戈多。( 二) 反思:学科发展的自省可是,生命之流不会因为

7、“戈多”的不来而停止相反,在不断地反思中,人们将获得不断地超越。心理学也是如此。在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它总要进入自我审视、批判和重建的新时期,开始对臼己的学科领域进行自觉的重新界定,表现为风起云涌、一波末平一波又起的革命。I 唯实证主义的批判百余年来,在实证主义科学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下,主流心理学直崇尚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排斥历史溯源、文化分析等人文科学的方法,追求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是一种以生物学为根基、个体为导向、被实验室所主宰的心理学。因为自其独立起,心理学就为自己确立了两个追求目标:一是使自己成为门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二是使自己成为- - 1 “ 7 普遍适用的实证科学。对第一个目标的

8、追求使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性与自然的性质完全一致,与牛顿的宇宙一样绝对永恒不变,神奇般的简单,从而发展了对自然科学的皇冠物理学的崇拜,并试图把物理学的方法和目标运用到自己的学科内容上来。心理学以自然科学建模的倾向在摆脱哲学束缚的同时,也将人的心理与广泛的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一并抛弃了。心理学家“力图以客观实验的方法取代主观思辨的内省;以公开的、可观察的行为取代复杂的心理和意识,或者以个体内部的生理中介物、生物本能冲动解释行。【美】托马斯H 黧黑著。李维译:心理学史( 上册) ,浙江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1 页2为,或者以个体内、外部的物理化学变化分析行为反应,唯独置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

9、因素于不顾。心理学家不是把人当成活生生的、处在复杂社会影响下的人,而是模仿自然科学把人当成物来进行研究”。”由此导致个体主义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典型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撒若森( S S a r a s o n ) 从历届美园心理学学会主席的就职演说中发现,除了杜威之外,所有人都没有提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学的影响。为此,撒若森断言:“我相信自诞生之日起,美国心理学就是一种典型的个体主义心理学”。这种个体主义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行为主义对人如同对动物一样把人看作为一架其行为可以预测和控制的机器,而完全忽略其主观意识”9 ,而人的意识和自由意志是也只能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而

10、认知心理学的“个体主义方法把现实还原为个人认知构建活动,现实的行为被看成是个体认知操作的产物,而不是把行为看成是社会和历史构造的产物”。“这种个体主义的恶果就是以动物行为解释人的社会行为、以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来描述人类认知的心理机制还原论的泛滥,从而将人降低为物、割裂了人的认知和情意,完整的人在心理学中就这样消失了。心理学对第二个目标就普遍适用性的追求,主要是通过采用客观主义的实证研究范式来确保心理学能够成为一门文化无涉的、可以适用于全人类的“科学”。“客观主义”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将世界的先行存在视为理所当然,弗致力于寻求这个世界中的“客观真理”,也就是无条件的,对于一切理性存在者都有效

11、的客观规律。一项研究若不使用实证的方法,那它就是不科学的。由此导致在心理学中。对于科学的理解多是从研究方法出发加以规定,而不是从研究对象出发进行规范,以至于痴迷于方法而忘记了研究对象是人,一个完挂的、处于社会实践中的人,从而使心理学堕落到竟人鼠不分、人与机器等同的地步。在这样的研究中,人的心理现象与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已没有本质的区别,原本丰富多彩的心理世界被人为地简单化、箱格化,仿佛把对心理分子的研究累加在一起就可以理解人的心理全貌。应该说这种箱格化是心理学自身产生的最大问题。米勒( G e o r g eM i l l e r ,1 9 9 0 ) 在批评认知心理学时曾指出,我们的“心智机器正

12、被分解为碎片,没人知道如何重新组装。”o然而作为心理学模仿对象的牛顿物理学。到1 9 世纪末2 0 世纪初时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由于牛顿科学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钟表,它由各个孤立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结构_ 币I l 功能,因此若要认识这个巨钟就必需将整个系统和单元打破,分成各个子单元并分析其独特的成分。这一世界观可以解释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却不足以解释错综复杂、相互关联的整体,尤其是复杂的生活和社会系统。也就是说,各个部分相加不一定等于总体。可以说,在整个2 0 世纪,人们经历了世界观方面的一场真正的动荡。牛顿物理学堡垒的准确性围墙,一道道地坍塌了相对论抛弃了绝对时空观,量子力学

13、摧毁了能够尽可能精确地。加! 馨舭篓一器死怒黧傅苗载:萎啪料吨,摅嚣一,淼黧l = l 篡m銎警鬻差堇凛勰滞一静搽一测量一切的准确性。在这些前奏之后,2 0 世纪末,混沌学的兴起,彻底消除了自然界绝对决定论中牛顿和拉普拉斯的准确性。正如牛顿世界观的命运一样,从2 0 世纪7 0 年代起,西方心理学家也开始反思心理学的这种自然科学倾向。美国心理学家哲根( K ,J G e r g e n ) 在作为历史的社会心理学。一文中质疑社会心理学的科学性,指出人的心理不同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质,它是历史的产物,随时间、地点、文化、历史的不同而不同,因此,自然科学的因果关系模式究竟适不适合心理学研究应是一个

14、值得商榷的问题。此外,由于心理学家们都生活在自己特定的文化中,其研究背后所隐禽的理论假设和价值观念、认识心理行为的途径、解释心理行为的原则、干预心理行为的手段等等,无不体现了其独特的文化精神,因此,将特定的研究者和被试、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文化历史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推至四海,并认为其具有跨越文化的普适性,其欺骗性显而易见。事实上,任何流派的形成、理论的产生、研究取向的出现,都与特定的文化背景有关,即都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文化的局限性。人们曰益深刻地认识到心理学的研究与其说是对永恒真理的探求和发现,毋宁说是对特定的社会文化状况的反映,因此心理学应随历史时代的演变和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改变其模式和姿态。无

15、论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心理学都应是文化的、多元的。就处于世界心理学的主流和中心地位的西方心理学而言,其“大多数问题只有在西方历史西方的地理、经济、军事和科学的背景的范围内才是有意义的问题”。o心理学家萨姆森( E E 。S a m p s o n ) 在科学范式与社会价值:呼唤一场科学革命。一文中,则直接提出心理学应实现从自然科学模式向社会文化模式的转变。萨姆森分析了心理科学的两种模式,指出心理学不可能摆脱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影响而进行抽象的研究。人的意识和心理总是具体的,它们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反映了特定社会文化的内容。社会文化对心理学研究的影响不应当被看成是错误的根源,而应

16、看成是心理学知识的固有特点,是心理学知识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今天,已有许多西方心理学家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自然科学模式以中立的面目出现,掩盖了心理学研究成果中隐含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偏见。由于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试图把心理学的研究说成是超越了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摆脱了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具有了更大的蒙蔽性。为此,美国心理学家普里勒坦斯基( I P r i l l e l t e n s k y ) 指出:“它可以把心理学描绘成非政治化的,因而把这种非政治化的心理学用于传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心理学在支持特权阶层和维护社会现状上显示出明显的偏见,而在许多情况下这种偏见又被披上了科学客观性的外农”。o 另一位心理学家文德娅( U V i n d h y a ) 也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这种客观中立的面目“使公众以先入为主的方式毫不犹豫地接受心理学的主张,并把这些主张看成是非政治。G e r g e n ,K J ( 1 9 7 3 ) S o c i a l p s y c h o l o 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