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48590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科学教案第二周(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2 课 热胀冷缩学生对一个事物的好奇不仅仅表现在如何使用它,还表现在可能会对它为什么会这样,还会怎么样等一类的问题产生求知欲。对温度计的研究亦是如此。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习已经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但对这一量具是依据什么原理进行工作的却并不清楚,这便可以成为引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基础。同时其他的液体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呢?推而广之到其他形态的物体呢?这些都成了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课文以指导学生观察气体、液体两种不同温度计为引入,提出研究的问题,围绕物体的热胀冷缩设计了 3 个活动,通过实验的方法分别研究液体、气体和固体受冷受热后体积会发生变化。并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从中感受到科

2、学与生活的关系。本课的重点:指导学生研究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本课的难点: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 能够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证实液体、气体和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2. 能够概括同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总结出物体的一般性质。3. 能对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知道的热胀冷缩的知识。2. 能够认真的操作实验材料,注意安全。3.认识到物体的热胀冷缩对我们的生产生活既有利的地方,也有不利之处。科学知识1.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说明温度计工作的原理。2. 了解热胀冷缩是物质的基本性质。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制作液体热胀冷实验的材料

3、(红水、带塞的玻璃小瓶、透明的细玻璃管或塑料管)、冷水、煤油、酒精、水槽、热水。气体热胀冷缩实验材料(烧瓶、气球、带导管的单孔胶塞)。固体热胀冷缩实验装置(金属球、金属环)、酒精灯、火柴。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用 2 课时。第 1 课时完成第 1 和第 2 个活动。第 2 课时完成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研究及交流认识日常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导入:通过科技史提出研究的问题。学生已经了解温度计,并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引导学生关注温度计是依据什么原理制作的是学生的兴趣所在。教材中列举的两种温度计既代表了温度计的发展历史,同时又引出了两个不同的研究问题:两种不同的温度计各是

4、利用了液体、气体的什么性质制成的?活动 1 自制“液体温度计”活动目标:1.能够模仿雷伊制作“温度计”来进行研究。2.能够记录实验中的发现并有顺序的描述实验中的现象。3.能够根据不同液体在实验中表现出的相同现象概括总结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活动建议: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依照教材提供的思路展开。1、制作实验装置。这一活动环节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制作实验装置的步骤,组织交流、评议,完善制作的方案。基本的操作步骤是:先往小瓶内装满红水,用塞子塞紧,通过塞子插入一根透明的细管,使管子里的红水液柱上升到一个合适的高度(约高过瓶盖 2 厘米)。注意指导学生做到使管子与塞子、塞子与瓶子之间尽可能保

5、持密闭。2、实验记录。实验前先让学生猜测透明细管里液柱可能发生什么变化。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管内的液柱在冷、热不同的环境中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1、整理、交流。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有顺序地整理实验记录,“液体温度计”在放入热水前、中、后的现象分别是什么?放入冷水中呢?这种有序的整理将帮助学生有顺序的描述实验的现象。这是本学期的训练重点。2、在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之后,应该引导学生找到发生这些现象的条件是什么?3、选用其他的液体进行实验。组织学生分别选用煤油、酒精等多种液体进行实验。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并填写好教材上的记录表。4、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在刚才实验红水的基础上,理清实验的程

6、序,独立的完成。5、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得出结论。要指导学生认识到:透明细管内的液柱的升降说明瓶内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变化,而不是液体的多少有变化,因为瓶子是密封的,外面的液体进不去,里面的液体也出不来。而且以上的变化是在冷热不同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可以推想各种液体体积变化与冷热条件有关系,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收缩。即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从以下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分析比较不同的“温度计”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相同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活动 2 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活动目标:1.尝试自己设计实验解决问题。2.知道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7、。3.巩固训练有顺序的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活动建议:在认识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重点在于指导学生有条件的设计实验。1、提出问题。这部分学习仍然是延续解决本课导入部分提出的问题,对于二种不同的温度计,通过第一个活动的学习,知道了液体温度计是利用了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那么气体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呢?即提出本活动的研究问题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呢?同时组织学生作出自己的猜想。2、设计实验。这是学生第一次尝试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材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路,提供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的台阶。教材中出示了设计时应该思考的二个问题,它是设计空气是否有热胀冷

8、缩性质的实验必须考虑和设法解决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设计实验时,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可以用烧瓶、试管、玻璃瓶、软塑料瓶、气球等材料。无论使用什么容器都得设法密封,可以用胶塞、胶布、瓶盖等密封。第二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能够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这个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由于空气是看不见的,只能借助容器或其他物体的变化来判断空气的体积是否变化。通常有这样几种方法。(1)通过容器的鼓、瘪来发现。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变瘪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当容器变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这种方法适用于气球等软质材料做实验。实验时把容器先弄瘪些,放在热水中会变鼓,放在冷水中又会变瘪。(2)通过其他能鼓、瘪的

9、物体来观察。一般用气球,将它套在烧瓶的口上。把烧瓶放入热水中,气球会变鼓,说明瓶内的空气体积变大;把烧瓶放入冷水中,气球又会变瘪,说明里面的空气体积变小了。(3)通过连在容器上的导气管冒出的气泡来观察。在烧瓶口塞一胶塞,胶塞中间插一根弯曲的导气管,将导气管的一头插到水中,当瓶内的空气受热时,在导气管的一头会冒出泡泡,当瓶内的空气受冷时,水会沿着导气管插入水中的一头上升一小截。(4)通过连在容器上的玻璃管中的液柱的移动来观察。在烧瓶口塞一胶塞,胶塞中间插一根弯曲的玻璃管,在玻璃内滴一滴红色的水(这滴水既起到密封的作用,又是观察的标志)。当瓶内的空气受热时,水滴往外移动,当瓶内的空气受冷时,水滴往

10、内移动。学习设计实验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教学时应启发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集思广益,并在老师的指导下使这些方法逐渐完善。至于受热、受冷的方法可以沿用前一个实验的方法,把实验装置分别放入热水、冷水中。1、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在学生有了前一个实验活动中有顺序地描述实验现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现象。应该让学生自觉的感受到有顺序描述的重要性及进行有顺描述的方法。应该让学生体会到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乐趣,这一乐趣除了体现在学生能够成功的操作自己的实验外,还在于对液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一结论,应该通过学生比较分析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与自己的猜想而获得。所以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实验现象与原来的猜想联

11、系起来。活动 3 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活动目标:1.用实验探究固体受温度变化的规律。2.知道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3.初步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活动建议:1、本活动研究问题的提出可以从这些途径获得:通过阅读教材中科技史部分得出研究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在研究了液体、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类推出固体是否也有相似的性质。在获得问题之后,教师仍然要组织学生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2、酒精灯的使用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这是学生初次使用酒精灯,要求教会学生正确规范的操作。老师可以从如何点燃、熄灭酒清灯、怎样使用酒精灯加热等方法向学生讲解、演示,并组织学生练习。同时教材还列举了使用酒精灯的错误的操作方

12、法,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使用酒精灯的操作规程。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到能够独立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实验。教材中已经为实验探究提供了清晰的程序和操作方法。实验中对金属球的加热要用到酒精灯,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按教材提供的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3、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通过归纳得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同时通过回顾本课文的三个研究活动,进一步总结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4、指导学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和能力。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图片、文字资料,能够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演示更好。第 3 课 热的

13、传递物体都有一定的温度,在自然状态下,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给温度低的物体,直到它们之间的温度相等为止。物体的热能既可以在物体自身冷热不同的部位间传递,也可以在不同的物体之间传递。本课书继学生认识热胀冷缩是物体的基本性质之后,进一步认识冷热现象。课文从日常生活的实例出发,引出“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研究问题,并通过二个活动来研究热传递的规律。活动 1“物体怎样传热”研究热在同一物体的内部传递,由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活动 2“测量变化的水温”研究热在不同的物体之间的传递,并将逐渐达到温度平衡。拓展活动则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分析其他形式的热传递现象,促使学生对热传递的认识更广且走向深入。

14、活动的设计由训练学生定性的观察到用温度计定量观察,逐步认识热在同一种物体之间到不同的物体之间的热传递规律,再拓展到认识更多的热传递方式。在内容的安排上体现了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对热在物体中怎样传递进行预测和猜想。2.能及时准确的记录自己的实验现象。3.能够通过把实验现象与假设相比较,发现热传递的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与同学交流热传递的知识。2.能够认真的操作实验材料,注意实验安全。科学知识1.能够了解发生在物体内部和物体之间的热传递的特征(热沿着物体传递,总是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2.初步了解其他的热传递形式。教学建议教学准备:固体热传导实验装置(可

15、以用粗铜丝弯成教材中 11 页活动 1 插图所示的形状)、凡士林、大烧杯(500ML)、小烧杯(250ML)、温度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有关热传递的图片。课时分配建议:本课建议 1 课时。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或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现象,提出研究的问题热是怎样传递的?让学生通过想象,猜测热的传递过程。活动 1 物体怎样传热活动目标:1.能对实验作出自己的预测。2.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发挥想象,描述热的传递过程。3.熟练的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活动建议:1、教师在指导学生组装实验装置时应该注意:用凡士林将火柴均匀地粘在铜丝上,火柴之间间隔不宜太长(以 3 厘米左右比较合适),火柴的粗细、长短也要相同,否

16、则火柴可能不会依次落下。教师可以适当向学生介绍凡士林的一些特性。2、在组织学生猜想时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在铜丝的一头加热会发生什么想象?火柴的掉落顺序将会怎样?3、热在物体中的传递是看不到的,教材中设计的实验借助火柴棒的掉落让学生“看”到热在固体物中的传递过程。在指导学生记录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时,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想像热的传递过程。注意:铜丝加热后不能用手接触,以免烫伤。4、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组织学生描述自己看到的实验现象,并对看到的实验现象与自己的猜测的结果进行对比。得出热传递的规律:热沿物体内部传递,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教师在组织学生总结热传递规律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铜丝的两头发生了什么变化?热传递发生在什么地方?活动 2 测量变化的水温活动目标:1. 知道热能够在物体之间传递。2. 认识热会从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直至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活动建议:1、本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热在温度不同的水之间是怎样传递的,使学生认识热会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向温度较低的物体,直至两物体的温度相同。所以本活动可以说是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