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4798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五输穴与十二经脉脉气流注的关系石 焱摘要:针对五输穴循行与十二经脉循行的矛盾之处进行了探讨,认为两者并非同一系统。提出了五输、络脉为同一循行体系的论点,由此设想建立一个在十二经循行以外的,相对独立的经络循行系统,即“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 。其意义在于为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提供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总称五输穴。按灵枢九针十二原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的描述,古人把经气在五输穴中的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即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关

2、节方向流注。不论阴经、阳经,经气在五输穴中的走向都呈现出由浅而深、由微而盛的单向性、向心性特点。而灵枢经脉论述十二经脉的走向有顺有逆,有离心有向心,即灵枢逆顺肥瘦所言“脉行之逆顺”。具体走向及循环路径为:“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依次首尾相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如此,五输穴中经气起于井止于合的流注方向与十二经脉中手三阴、足三阳的循行方向刚好相反。五输穴经气流注与十二经脉气流注是否矛盾,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阐述。1 关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研究概况关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研究概况历来关于五

3、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研究可谓是百家争鸣,莫衷一是。目前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从所运行物质的内涵分析,认为两者运行着不同性质和功能的气。如李瑞等认为十二经的循环主要指的是营气和卫气的运行,而五输穴的流注则是先天元气与水谷之气组成的经气;唐卫华则持相反的观点,认为五输穴理论用以说明随卫气运行的气血(主要是血)的运行方式;此外.赵艳鸿等和李瑞等皆认为五输穴中流注的是原气;(2)从五输穴的继行系统分析,认为在十二经循环系统之外,存在着其他的气血循环子系统。如杨开弘认为五输穴系统就是根结理论的具体体现,周建伟和劳卫国等则持“五输-经别循行系统”论。2 对于五输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新见解对于五输

4、穴与十二经矛盾之处的新见解在查阅大量古今文献及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五输穴中运行的不是卫气、原气抑或是其他的物质,而是同十二经脉一样,运行的是经气;经气在五输穴中的流注方向虽与十二正经中相反,但并不冲突,经络之中并非只有单一固定的循行,经气在经络中的流注有如汽车在马路上行驶,同道双向,并行不悖。五输穴的继行系统为络脉,形成“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1 1)五输穴流注系统的客观存在性)五输穴流注系统的客观存在性经脉及经气的向心性循行始见于足臂十一脉灸经 。在内经中此说论述较少,也不够完善,在后世的甲乙经中虽有所继承,也是以四肢末稍作为“脉气所发”之处,但因灵枢经脉中的经络循行理论记载得很完

5、善,故后世也就多宗灵枢经脉之说,而忽略了另一种向心性理论的存在,只留下五输穴的名称,并未阐明其原理,因而出现了十二经脉气血循环与五输穴经气流注两者之间完全相悖的理论。 灵枢中五输穴向心性循行的理论虽然记载较少,只散见于各篇之中,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它却是经络理论发展的渊源所在,我们不能因其记载少而否认它的存在。李光华等发现经穴气血充盛,传导性能良好,皮肤阻抗较小,电位值就高。五输穴每相邻两穴之间的电位总值,平均按 1.4 倍的比率递增,合穴比井穴电位总值高达 4 倍。证明气血的盛衰在五输穴之间的确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1)。从而验证了在五输穴系统中,气血确实起自于四肢末端的井穴。显然

6、,运行气血的通道不只有十二经脉系统,还存在着五输穴系统。2 2)五输穴流注与十二正经循行的并存性)五输穴流注与十二正经循行的并存性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记载:“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该句意在告诉我们,经气在五输穴中上下往返地运行。即气血在同一经脉中从四肢末端到肘、膝关节这一段有两个相反的运行方向。我国 1973-1978 年开展的大规模经络感传现象人群调查,表明经络感传还有双向循行现象,即刺激井穴或终止穴所激发的感传是分别做向心性和离心性单向传导,而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引发的感传,一般多以穴位开始同时向井穴

7、和终止穴方向做双向传导。笔者认为,刺激井穴所产生的向心性单向感传即为经气受激发后遵循五输穴系统所进行的传导,刺激终止穴所产生的离心性单向感传即为经气受激发后遵循十二正经系统所进行的传导,而刺激经脉中途的穴位引发的双向感传,则证明在同一经脉中经气可同时顺沿两个循行系统做方向完全相反的传导。3 3)气血循行子系统)气血循行子系统“五输穴五输穴- -络脉循行系统络脉循行系统”的建立的建立众所周知,气血循行乃“如环无端”,故经气在五输穴中循行时,在“所人为合”后,并未终止,必有另一体系与其接应,继续约束并推动脉气运行,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气血循环系统。正如张志聪所言:“井者,木之有水,乃淡渗皮肤之气血,

8、从井木而溜于脉中,注于腧,行于经,动而不居,行至肘膝而与经脉之中有血气相合也。 ”笔者认为,这一“血气相合”的继行途径应为络脉。五输穴的“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而络脉的起始点“络穴”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为与五输脉气的续接创造了条件,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A A、根结理论、根结理论古老的佐证经络的根结指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古老的佐证经络的根结指脉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灵枢根结除了论述足六经的根结部位外,还论述了六阳经的“根、溜、注、入”,即经气出人流行的部位:“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人于天柱、飞扬也;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偏历也。 ”值得注意的是

9、,各“井穴”都称为“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其后的“溜、注”各穴,与五输穴所分稍有不同;经气所归结之处的“入”穴有二,一为颈部穴,由此上人头脑;一为“络穴”,由浅入深。 因此,可认为根结理论为“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的建立提供了佐证。根结为向心性循行,亦与十二正经循行系统相悖。 “根”,即“井穴”,为经气所发, “结”之其一为“络穴”,即认为络脉是五输穴中经气相以为继的传导管道。可见,经气在“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中,先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流经,再灌注到本经之“络穴”,沿络脉走向相其表里的经脉。B、主治相关、主治相关络脉之气可传至五输穴络脉之气可传至五输穴其一,生理状态下,经气可从络脉传至

10、五输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言:“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又及张志聪:“水谷所生之血气,从大络而出于皮肤,复从五俞而注于经脉,故日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指出不独十二经脉之气流行于五输中,十五络脉之气亦流行其中。其二,病理状态下,病邪可从络脉传至五输穴。 灵枢百病始生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气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 ”由此证明五输穴与络脉是同一循行系统,病邪可沿“肌肤络脉输穴”的途径传变;反之,针刺“输穴”,所激发的经气亦可沿此通道传导到诸痛之肢节,即“气至病所”,从而为“输主体重节痛”提供了确凿的理论基础。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五输脉气的向心性流注是独立于十二正经之外的一个循行系统,而络脉是其理想的续接途径。在“五输穴-络脉循行系统”中,经气经由“出井溜荥注输行经入合络穴络脉”的流注路径,从远到近,向上逐步深入,加强了经脉与络脉、经络与脏腑、体表与脏腑及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从而将人体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意义在于补充了十二正经系统在体内循行之不足,是根结理论的具体脉气联系途径,为五输穴的独特治疗作用提供了更直接、合理的理论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