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4024040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40.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1 7 以及“3 I I M T 摄取截值大于1 6 2 作为肿瘤复发的诊断标准,结果显示M R S 诊断胶质瘤复发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 9 、8 3 、8 8 ,1 2 。I - I M T S P E C T 依次为9 5 、1 0 0 、9 6 。1 2 3 I - I M T S P E C T 在诊断胶质瘤复发残留尤其是确定肿瘤侵袭范围方面更有价值。综上,各影像检查技术既相互竞争又互为补充,也不能完全取代常规C T 或M R I 检查1 ,应根据实际条件,合理选择并联合运用以提高胶质瘤治疗后复发残留的诊断水平。机械性肠梗阻的c T 诊断价值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

2、科( 2 2 2 0 0 1 ) 卢明智周莹荣文霞 目的探讨C T 扫描对机械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并与腹部平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相比较。方法使用设备为西门子公司E m o t i o n l 螺旋c T ,采用常规平扫。回顾性分析我院2 0 0 2 年一2 0 0 5 年5 8 例经手术( 3 8 例) 及临床治疗( 2 0 例) 证实的肠梗阻C T 及临床资料,其中男3 6 例,女2 2 例,平均年龄4 4 岁,比较腹部平片与c T 对肠梗阻存在、定位、病因、有否 绞窄以及治疗方法选择的价值。结果5 8 例机械性肠梗阻中c T 证实其存在为1 0 0 ,其中完全性肠梗阻2 1 例,不完全性肠梗

3、阻2 8 例,绞窄性肠梗阻9 例,腹部平片为7 0 ;病因诊断准确性c T 为9 5 ,腹部平片为1 3 ,梗阻原因主要包括肠肿瘤,转移性腹腔肿瘤,粘连,肠套叠,内疝,肠系膜根部扭转。c T 能对肠肿瘤及时发现并分期( 2 0 例) ,及早诊断肠绞窄( 5例) 即发现肠外肿块( 9 例) ,有助于及早选择进行外科治疗,肠结核、局部炎症、肠套叠等 首选保守治疗。常规CT 检查发现肠管异常扩张应该扩大扫描范围,往往能够发现引起肠梗阻的病因( 本组因此偶然发现的肠肿瘤5 例) oc T 平扫见肠壁增厚,密度增高,肠腔大量积液多于积气,腹腔广泛性积液,肠系膜水肿,肠壁坏死积气,门静脉含气则提示绞窄性肠

4、梗 阻。结论传统腹部平片诊断肠梗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CT 扫描不仅有助于建立诊断,而且还能明确梗阻的原因和部位,以及梗阻的严重程度,对治疗选择及改善预后有较大意义, 因此对怀疑有肠梗阻的患者应该首先考虑CT 扫描。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中心( 2 2 5 0 0 1 ) 薛贞龙李澄王苇陈建袁红梅何玲肌骨系统肿块的影像学表现复杂多样,而传统的影像学仅从形态学方面对病变进行评 价,难以对病变进行及时的定性研究,可能会延误疾病的诊疗。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M R I 技术的硬件、软件的发展及对比剂的应用,许多功能成像及动态增强检查得以在 肌骨系统肿

5、块中得到应用,其价值逐渐为影像医师及临床医师所重视。目前国内外学者已经在动态增强M R I 上做了一些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数采用的是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和边缘一中心 向心强化程度比,操作较为复杂,实际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而有关动态增强时间一信号强度( S I T i m e ) 曲线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应用报道较少。笔者搜集我院就诊的1 4 例肌骨系统肿块病例,采用D y n a m i c 成像技术,行动态增强M R I 检查,探讨S I T i m e 曲线在肌骨系统肿块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笔者搜集我院1 4 例肌骨系统肿块病例,年龄3 4 7 5 岁,平均5 2 8 岁,骨 骼

6、系统9 例,肌肉软组织系统5 例;良性肿块8 例,其中包括炎性肿块2 例,神经鞘瘤2 例,胆脂瘤2 例,下肢静脉瘤及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各1 例;恶性肿块6 例,包括骨转移瘤、 软组织转移瘤各2 例,成骨肉瘤、纤维肉瘤各1 例。1 4 例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2 动态增强M R I 扫描:采用G Es i g n aE X C I T E1 5 T 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根据病变部位不同,选用相应的相控正交线圈。全部病例均先行常规的T I W I 、T 2 W I 多方位扫描,部分 病例加扫抑脂序列。根据平扫确定的肿块层面,采用F S P G R 序列行动态增强扫描,T R = 7 5

7、 m s ,他= 4 2 m s ,矩阵= 2 5 6 X 1 6 0 ,F A = 5 0 。,F O V = 2 0 C M X I S C M ,N E X = I ,层厚= 3 m m 一1 0 m m ,间 距= o 3 m m 一2 m m ,行2 D 成像。根据病灶大小一次扫描获取1 5 层图像,单次扫描时间均为1 0 S ,连续扫描1 8 2 2 次,耗时1 8 0 。2 2 0 S ,肘静脉团注钆剂,注射速率为3 4 m l S ,剂量以0 i m m o l k g 计算。3 图像处理:动态增强原始图像输入工作站( A d v a n t a g eW o r k s t

8、a t i o n4 2A W 4 2 ) ,使用F u n c t i o n2 0 软件,选择所需的能最大程度显示病变成份的层面,确定为研究部位,分别在不同部位设定感兴趣区( 根据病灶直径,调节R O I 大小) ,描绘时间一信号强度( S I T i m e ) 曲线,观察曲线形态并分型。将病例分成良性与恶性两组,分析其S I T i m e 曲线的特点。S I T i m e 曲线分型:参考部分相关文献的分类方法,将S I T i m e 曲线与同层动脉增强曲线进行比较,分为三大类型:I 型,S I T i m e 曲线与同层动脉增强曲线第一相平行呈指数曲线上升,称为快速上升型,此型分

9、为2 种亚型,达峰值后持续一段时间或略升或略降者为I a 型,达峰值后迅速下降为工b 型;I I 型,曲线形态的各个时相均不与动脉增强曲线平行,而仅呈缓慢上升,称为缓慢上升型;I I I 型,曲线形态平坦或稍微缓慢上升,与正常组织曲线形态类似,称为平坦型。边缘区与中央区分型方式不同时,以I 、I I 、I I I 型的顺序,选择排 列在前者作为该病变的曲线类型。结果8 例良性肿块中,2 例炎性肿块,S I T i m e 曲线边缘区及中央区均为工I 型;2 例术后神经鞘瘤,1 例中央及边缘区均为I I 型,1 例边缘区为I a 型,中央区为I I 型;2 例岩骨区脂肪 瘤,1 例囊样强化,边缘

10、区为I I 型,中央区为I I I 型,】例无强化,为I I I 型;1 例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为I I 型强化;1 例下肢静脉瘤伴血栓形成,未见强化为I I I 型。恶性肿块6 例,2 例骨转移瘤中,边缘区均为I a 型强化,1 例中央区为I a 型强化,1 例 中央区为I I 型强化;2 例软组织转移瘤,1 例中央及边缘区均为I a 型强化,1 例中央及边缘区均为I I 型强化;1 例成骨肉瘤边缘区为I a 型,中央区为I I I 型;1 例下肢纤维肉瘤,边缘区为工b 型,中央区为I a 型。在I 型有强化峰值的病例中,中央区强化峰值较边缘区强化峰值时间延迟0 20 S ;部分病例中央区

11、曲线类型为I I 型或I I I 型,扫描时间段未见见到强化峰值。 讨论M R I 动态增强扫描作为一种动态观察病变组织血流动力学的方法,以往该技术在肝脏、乳腺及脑肿瘤的诊断中部分学者已做了研究。由于受M R I 硬件和软件的限制,普遍采用s E 序列,扫描时间较长,时间分辨率差,而影响了此项技术的临床应用。后来部分学者用F S P G R序列进行过M R I 动态增强研究,但多以早期动态增强斜率值和边缘一中心向心强化程度比作为分析指标,操作较繁琐,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本研究采用成像极快的F S P G R 序列,1 0 S 就能 完成一次扫描,且可以获得5 层以内的图像,这样时间分辨率就明显提

12、高了,并且采用S I T i m e曲线进行分析,操作较简便。 动态增强M R I 的基本原理是,当顺磁性对比剂进入毛细血管床时,组织血管腔内的磁敏感性增加,引起局部磁场的变化,进而引起邻近氢质子共振频率的改变,从而引起质子自旋失相位,导致T 1 、T 2 或T 2 * 缩短【6 】。对比剂首过期间,主要存在于血管内,而血管外极 少,故可反映肿瘤组织的血流动态变化和血液灌注情况。所以动态增强早期强化程度主要因素取决于肿瘤的血管密度,血供丰富的肿瘤早期增强明显;后期增强主要取决予肿瘤血管对 对比剂的通透性和血管外间隙对比剂的容量。据此,血管化程度高,血流灌注丰富的肿瘤组织其动态增强S I T i

13、 m e 曲线早期即呈指数上升,在比较短的时问达到峰值,与动脉曲线类似( I 型) ,反之,血管化程度低,血流灌注少的肿瘤组织,S I T i m e 曲线呈缓慢上升( I I 型) , 或者类似于一条平坦直线( I I I 型) ,而见不到峰值。也有学者定义S I T i m e 曲线的三大类型为:9 0 S 内达到峰值为I 型;9 0 S 一1 8 0 S 内达到峰值为I I 型;1 8 0 S 后达到峰值或无峰值为I I I型。并且将强化结果与手术病例结果对照后得出,I 型肿瘤血供丰富,I I 型血供中等,I I I型则为无血供型。本组研究结果显示,恶性肿块的S I T i m e 曲线

14、多呈I 型( 5 6 例) ,良性肿 块多呈I I 型或I I I 型( 7 8 例) ,差异较明显。其中1 例分型为I 型的的良性肿块为术后复发的神经鞘瘤,有侵袭性生长表现。1 例软组织转移瘤为II 型。 本组研究结果还显示,肌骨系统肿块边缘区与中央区S I T i m e 曲线类型及峰值时间不完全一致。在曲线为I 型的肿块中,边缘区与中央区均为I 型者,边缘区的峰值时间较中央 区峰值时间提前0 2 0 S 之间,且信号强度明显高于中央区;部分病例中央区曲线类型为I I型或I I I 型。其中1 例成骨肉瘤,边缘区为I a 型,而中央区为I I I 型。有些学者指出,这与肿块外周与内部间质压

15、力不同有关,外周压力较内部压力低,对比剂在外周的渗透较内部早、快,因而曲线到达峰值时间早、强度高;内部因间质内压较高,对比剂到达较迟,弥散速度 幔,持续时间长,峰值较低。由于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较活跃,生长较快,此特点在恶性肿瘤中表现会更明显。另外,此特点还受肿块大小的影响,在较大的肿块中表现更明显,在小的病灶中中央区与边缘区差别并不显著,因此它并非是恶性肿块所特征表现。综上所述,动态增强M R IS I T i m e 曲线对肌骨系统良恶性肿块的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肿块边缘与中央区不同的曲线类型与其不同的病理学类型相一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肿块的生物学特性。由于S I T i m e 曲线

16、应用及操作较为方便,因此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较其他 方法更为可行。由于笔者所搜集的样本数量有限,偶然因素对研究结果影响还较大,因而还需要扩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的研究。甲状腺癌的M R I 表现与病理改变对照研究初探扬州,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M R I 室( 2 2 5 0 0 1 ) 傅剑雄王守安征锦陈明祥陈文新 甲状腺肿瘤在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以往的检查方法主要包括核素显像、超声检查和C T检查。M R I 的临床应用为全身多处肿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手段,但在甲状腺肿瘤的诊断应用少见报道。作者对照分析了甲状腺癌的M R I 表现与其病理改变,以对其应用价值作初步探讨。本文收集了2 0 0 2 年0 4 月一2 0 0 5 年0 6 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病例共2 7 例, 其中男性5 例,女性2 2 例。年龄3 2 7 8 岁,中位年龄5 7 岁。所有患者于术前均行M R I 检查,扫描设备为S i m e n sO p e n0 2 T 及G ET w i n S 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