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上传人:腾**** 文档编号:40236936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徐州市特教中心刘斌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 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 构建和谐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师 生关系是指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共同开展座谈交流、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共 同组织实践活动、共同探究身边事物,以此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在国家全面 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不仅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 更是以耳聋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那么,如何根据耳聋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来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呢?这个问题很有现实

2、意义,值得我们实践探索。 一、一、 当前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当前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之间存在的问题耳聋学生在语言特征、年龄、受到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思维发展等等 和健全教师相比存在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教师和耳聋学生由于语言障碍而形成的矛盾教师和耳聋学生由于语言障碍而形成的矛盾 部分健听教师虽然对耳聋学生进行手语交流,但是在进行手语交流 中经常认为耳聋学生语言不通,借助手语翻译与解释很费力,耗消很大 的精力,浪费很多的时间,干脆缩小与耳聋学生交流的时空,加上聋生 有自我封闭的心理,这样造成的语言障碍促使师生形成了两个群体,除 上课之外,几乎不相往来,这容易失去师

3、生之间的感情,更容易丧失聋 生交流表达能力。 2、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部分健听教师对聋生的期望值过高,往往想让自己的聋生在较短的时 间里掌握较多的知识,这一点可以说跟聋生的利益是根本一致的。但是 聋生由于年龄偏小,无法理解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常常错误地把整天玩 耍、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看成是自己的最高利益,而把 学习看成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一种负担,因此打击了聋生学习的积极主 动性。 3、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矛盾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受应试教育影响而产生的矛盾 部分健听教师受应试教育影响,强化了自己的功

4、利意识,往往在某一 个学科片面地追求很高的班级平均分,认为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工作能力, 给耳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就少了。而耳聋学生早已厌倦考试, 在客观上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因素,所接触的环境很有局限,对身边事物缺 乏实践感知,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明显减弱,对聋生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和 生存都是很不利的,更不要说实现自身价值。 4、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由于思维差异而形成的隔阂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由于思维差异而形成的隔阂 部分健听教师认为耳聋学生听力缺陷,对外界认识很肤浅,抽象思维 很简单,所以不屑与耳聋学生共同探讨身边的事物。而耳聋学生对身边事 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虽然听力障碍,只能以目代耳,但是在视

5、觉功能上 特别灵敏,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如果健听教师不转变观念,给耳聋学生创造一种适合耳聋学生探索身边事物的情境,就会毁灭耳聋学生的创 新意识。 二、二、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针对当前健听教师和耳聋学生之间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更好地推进素质 教育展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我就此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实践探索。 1 1、师生共同开展座谈交流师生共同开展座谈交流 走进新课程指出:“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立见解” 。设立多种 形式的小型座谈会,畅通师生对话渠道,改变千人一面的传统场合,为学生 创造心理开放而独立见解的机会,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有利于拉近师生心 理距离。聋生

6、由于语言障碍,只能借助手语来代替有声语言交流思想,交流 思想的愿望非常强烈,所以渴望教师能坚持用手语与聋生对话,能以尊重、 平等的态度与聋生对话。根据聋生语言特征与内心愿望,教师把自己当作一 个“聋人”朋友,来和聋生共同不定期分别举行“学习困难学生座谈会” 、 “学生干部座谈会” 、 “特殊家庭学生座谈会” 、 “不守纪学生座谈会” 、 “随机 抽号学生座谈会” ,对于聋生独立发表见解,多给予赞赏,通过聋生了解教 师师德、师爱、教学、聋生负担等情况,并及时将情况向学校有关部门反馈, 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教师还不定期举行“师生沟通座谈会” ,师生互提意 见、建议和要求,让聋生感受到自己是座谈会的

7、主人,感受到自己有尊严。 通过这些座谈会的设立,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了聋生交流表达能力。2 2、师生共同参与教研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教研活动 走进新课程指出:“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只有创设和谐的 学习氛围,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考虑到聋生在主观能动性方面 存在明显的问题,学习过程长时间处于被动状态,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 张口” ,为了让聋生进一步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增进聋生与教师的交往 机会。教师作为美术教研组成员,把聋生当作教研组小成员,让聋生和教师 共同参与美术教研活动。即让聋生把各自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写下来,投到 专门设立的“美术教研组信箱” ,教师则在美术教研组会

8、议上对聋生们的来 信进行讨论,并请提出意见或建议的聋生共同参加会议,并共同商量解决办 法。不少聋生提出的好建议被教师采用。例如,美术课上, “泥塑游戏赛” 、 “填色游戏赛” “剪贴游戏赛” “拼图游戏赛”等深受广大聋生欢迎的教学形 式就是源于聋生的提议。通过这次教研活动的参与,让聋生感受到自己成了 教研活动的主角,学习积极主动性也提高了。 3 3、师生共同组织实践活动师生共同组织实践活动 走进新课程指出:“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 聋生一直借助简单的手势及动作表现自己的思想,双手特别灵巧,有较强的 动手能力。为了丰富聋生的实践感知,形成积极的实践意识,增强实践能力, 教师

9、拓宽学用结合的渠道,让聋生和教师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教 师和聋生共同将自己给校园内教室内办黑板报的经验运用到学校附近的农村 中去,给农村办报。那个农村共有四块黑板,开始设计板报前,教师跟一个班的全体聋生一起商量分四个小组,接下来做两项工作,一是清除建筑物上 的广告宣传品,二是清刷黑板,并将残缺的地方修补,然后涂黑。教师作为 那个小组成员,和同组聋生一起先动手清除建筑物上的广告宣传品,同时引 导聋生认识自己到农村办报的意义,丰富了聋生的实践感知。在设计板报期 间就招来了不少村民围观,村民们都对聋生这一举动表示满意,并向聋生翘 起大拇指说:“这字写得多好呀!”“你看,这画画得也挺好”这些聋

10、 生在黑板前聚精会神地写字,还有一些年龄小的聋生在黑板前跑来跑去,为 板报锦上添花,积极性空前高涨。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了聋生实践能 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4 4、师生共同探索身边事物师生共同探索身边事物 走进新课程指出:“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 真理的科学精神” 。探究的问题来自身边事物与直接观察,是具有创新意识 的表现。聋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奇心强,虽然听力障碍,只能以目代耳,但 是在视觉功能上特别灵敏,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所以教师在指导科学 探究过程中创造一种适合教师和聋生共同探究任务的情境,只有和聋生站在 一条线上,才能让聋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探究活动的主

11、体。比如,上兴趣活 动课,教师给聋生带来了包装牛奶的纸和餐巾纸,聋生经过观察比较得出包 装牛奶的纸是用很厚的硬板纸,而餐巾纸是较薄的,于是有聋生开始想把包 装纸撕开,可用了很大力气才把包装纸撕开,再撕餐巾纸一挥而就。聋生受 到启发,得出只有用很韧的纸才能包装牛奶。接着,聋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拿 来了书写纸、卡纸、报纸、挂历纸等其它纸来撕,发现不同的纸有不同的韧 性,了解了不同韧性的纸有不同的用途。教师作为聋生的大同学来和聋生共 同观察,共同探究,解决了这个问题,形成了聋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在活动 中增添了和谐氛围。 总之,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展开下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提高聋生全面素 质的必由之路。和谐

12、师生关系是一种共同交流、共同参与、共同协作、共同发 展的新型关系。但是,以聋生为本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长期努力完成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人民网)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网)3、 人际交往 北京市 101 中学 ( 科学普及出版社)4、 缺陷儿童心理 朴永馨、张宁生 (科学出版社) 5、 特殊教育导论 刘全礼 (教育科学出版社)6、 创建和谐班级融洽师生关系周玉菊 四川省资中县太平镇中心学校 (中国论文联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