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6309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哲学的转向看马克思主 义的现代性一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传统的观点实际上奉行双重标准:根据意识形态标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现代哲学,因为它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时代精神,而同时代的西方哲学只是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呓语。这种观点显然不理解西方哲学转向的大势,不理解现代哲学的真谛;根据哲学范式的标准,西方资产阶级哲学才是现代哲学,以唯意志主义和实证主义为滥觞的哲学,实现了哲学话语、问题和思维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人们通常称之为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turn)。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人们往往避开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是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划归传统哲学之列。这种观点没有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有趣的是,这两个表面矛盾的观点又都建立在两个共同的前提之上: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同于斯大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抽象出来,孤立地看待,忽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否定西方哲学2传统、实现哲学转向这一大方向上与现代西方哲学的一致性。针对这两种倾向,笔者想指出两点:第一,诚然,斯大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浓厚的机械唯物主义色彩,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落入传统哲学的窠臼。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等同于斯大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然如此,我们就得问: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马克思本人的哲学,

3、是否属于现代哲学?是否开启了现代哲学?它在现代哲学转向中的地位和意义如何?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合乎逻辑的产物和思想总结,它正是在解决哲学史中的问题、把握思想演进的运势中发展起来的,既然如此,我们就得问:在扬弃传统哲学开创现代哲学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究竟有那些独特的贡献?它与现代西方哲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本文试图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现代哲学在扬弃传统哲学、完成哲学的现代转向方面的一致性,来重新检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意义,并从中揣摩它对我国哲学发展的某些启示。3二为了讨论上述问题,我们先简要说明一下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究竟是什么?哲学的现代转向究竟做了什么?由柏拉图奠基

4、、亚里士多德完成的西方传统哲学,是以绝对本体为前提的形而上学。所谓绝对本体,即一种超验的、永恒在场的、作为具体事物本原、始基的实体。建立在这种始基上的传统哲学的主要特征是:第一,以实体主义为基础。传统哲学把世界从本质、本原或根据上理解为某种实体的集合。这些实体是一些外在于观察者、参考系和任何显现方式的东西,是绝对的形上之物;是既定的、始终如一的,外在于时间的。换句话说,传统哲学看到的是永恒的在场:存在物没有由微入显的过程,时间只是存在的外围背景,而不是内在的时间之矢;存在物也不是由多种潜在因素结合并显现的,而是自足的、自因的,它自身完满,自己构成自己存在的根据;每一物的存在是绝对确定的,界限分

5、明的,适宜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因此,哲学的使命就是无4限追溯下去,一直分析到宇宙之砖-原子、以太、物本身、最后的载体,等等。这种思维正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关注存在者而遗忘了存在本身。第二,形而上与形而下分离。传统哲学相信,流转变幻的经验世界背后有某种本来状态的世界,经验世界来源于它,或是它的异在的表现形式。作为万物本原的这个一派生万象,万象又归诸一。从柏拉图的理念到黑格尔的绝对观念,传统哲学建构了许多玄之又玄的、抽象的和绝对的本原、实体。这些本原、实体超经验、超现实、超具体事物;它们既不可实证,也不可证伪,却是万事万物的本来状态和宇宙规律的最高根据。第三,场外观。主体不是与客体对立统一的一环

6、,不是在世者,而是与对象分离,在世界之外;人仿佛上帝一样,是这个世界的绝对旁观者。他可以把握一个绝对外在于自身及其活动方式的世界本身;人的行为至多被理解为从外部改变这个既定的、本来如此的世界,而不是使世界作为对象世界生成、出场、澄明的主体因素。5传统哲学的这种视角、维度和思维方式使得它包含许多无法解决的矛盾:形而上与形而下、唯理论和经验论、普遍(一般)与特殊(个别)、抽象与具体、物质与精神等的分离和对立。它无法说明世界的不断生成过程,看不到事物内在的时间之矢,不理解事物共生和互为缘起的关系,也无法解释主体因素在世界的对象化、现实化中所起的作用,无法真正从主体角度、从永恒变易着的在来把握世界-这

7、样的一幅世界图景,恰恰是现代科学和人类行为方式所展示的。正因为如此,现代哲学差不多都从反形而上学开始:实证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拒斥既不能实证也不能按严格的逻辑规则推出的命题,分析哲学断言哲学只是语言治疗,实用主义否定抽象的综合和到手了的摹写观念,存在主义否定人的先天的、绝对的本质,科学哲学放弃科学的确实性理想,等等,实质都是否定绝对本体,亦即拒斥形而上学,并以此实现哲学的现代转向:第一,从以实体主义、本质主义为特征的本体论向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世界、立足于实践和感性生活的存在论转变。现代哲学大都否认超验的、绝对的存在物,强调经验世界、感性具体和现实生活本身,强调当下的、正在在的6现象本身的实在性。

8、第二,从场外观向场内观转变。现代哲学普遍存在重新发现主体的现象,把主体因素(语言、符号、实践、行为、本质直观)视为显现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因素。我们总是通过我们的言说、直观、诠释、做或在,实际地进到存在与世界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我们的世界观才能把握世界本身。第三,从既定的、始终如一的思维向生成、显现的思维转变。存在、事实不是实体的堆积、事物的集合,而是不断生成着、演化着的流,是由可能到现实,由潜存到实存的无限转化系列,是过程的总和;万有是在过程中生成为有的。第四,从重实体向重关系、重过程的观念转变。任何一存在者本身都不是自足的,它深深根植于其他的要素之中。任何一潜在的要素只有与无数其他的潜在要素

9、结合才能显现为现实;每一是和应当都以其他的是和应当为前提,它深深根植于与他物的关系中。7第五,哲学关注的重心是是,是在,而不再是什么;是如何是、如何在,即怎样成为其所是者,而不再仅仅是其所是的那个东西,那个存在者。正是由于这些转变,现代哲学把自己与传统哲学区分开来。三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具有哲学转向的这些基本特征呢?或者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性表现在哪里?笔者以为,它同样表现在对形而上学的拒斥,表现在它实现传统哲学向现代哲学的转向,表现在它以实践、以现实的感性生活为基础的新的哲学视角。过去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古典哲学的关系理解为简单的取舍关系,似乎马克思只是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一下,并

10、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糅合起来;没有看到更深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转向。实际上,象现代西方哲学的许多流派一样,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样从解决传8统哲学导致的困境开始,亦即从拒斥形而上学开始,使哲学视角发生了根本的转向。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以赞许的口吻总结了法国唯物主义对以笛卡尔为首的 17 世纪形而上学所作的批判(仔细琢磨不难发现,这里的形而上学一词还是它的本义:抽象的玄学、以超验的绝对物为本的思想)。这一总结的实质和意义在于拒斥抽象的和绝对化的实体,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使思想从天国回到人间,使哲学问题具体化,即关注物质自身的能动性、人们的物质利益和需要;关注现实

11、的世界和现实的人本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等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则对以黑格尔为首的思辨神学和绝对理念进行了批判。他们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决不止是将他的辩证法颠倒一下,而是要拒斥他的形而上学,以实现哲学视角的根本转换。因为绝对理念是典型的形而上学预设,是绝对地说不出什么来的超验的怪物;黑格尔体系是形而上学的顶峰-这里形而上学一词兼有本义(抽象玄学)和衍生意义(孤立、静止和片面的哲学思想)。诚然,德国的唯心辩证法(尤其是黑格尔哲9学)把自然、历史和思维描述成一个过程,这为突破形而上学的抽象和绝对思维打开了一个缺口,但这个历史过程仍被塞进一个绝对的框架里而窒息了。马克思恩

12、格斯否定黑格尔的思辨神学,根本的是否定形而上学的本体论思维。我们再看看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看待这两个批判的关系的,其拒斥形而上学的用意就更清楚了。马克思、恩格斯说,思辨的形而上学是 17 世纪形而上学胜利的和富有内容的复辟,所以对思辨的形而上学和一切形而上学的进攻,就象在 18 世纪那样,又跟对神学的进攻再次配合起来。显然,这两个批判是密切相关的,都是要否定从现实世界中游离出来并且脱离现实世界的绝对物-无论它是理念,是神,还是抽象实体。法国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分别批判了笛卡尔和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他们是否完成了哲学的现代转向呢?没有。他们虽然否定了绝对的、超验的(精神或物质)实体,但他们不

13、懂得实践的中介意义,找不到通向现实生活的途径,因而还是摆脱不了传统哲学的直观性和抽象性,不能实现哲学视角和思维方式的现代转型。所以马克思批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10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什么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理解?就是绝对撇开主体与实践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假设与主体绝对无涉的、从来如此世界本身(实际上是人们常识所把握的世界)。这一视角不理解,是主体以实践的方式把外部世界作为对象、客体显现出来,因而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

14、中的物质。四在马克思看来,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黑格尔唯心主义都未能超越传统哲学,实现哲学的现代转向,共同根源都是不懂得实践。费尔巴哈对于实践,只是从他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唯心主义也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而要克服传统哲学的缺陷,实现哲学的现代转向,关键是要建立以实践为中介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就是要从人的感性活动、从实践、从主体的角度去看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视角、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套用语言学转向的说法,我们可以称这个视角转换为实践转向11(practicalturn)。实践转向大体包括以下内容:

15、第一,彻底抛弃各种绝对本体和形而上学的先验预设,从现实出发,立足于具体的感性世界,强调具体历史性思维。与传统哲学相反,马克思主义不承认超验的绝对物,不承认作为万有之本的绝对物,它把现实的感性生活当作唯一的实在,把主体能动的实践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石。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反对被抽象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世界;恩格斯强调整个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他们强调哲学从天上回归人间,回归感性的生活、感性的自然界;要求抓住人和人的现实生活本身,就是这个意思。第二,从主体和实践的角度看世界。马克思批评旧唯物主义从客体的直观的角度理解世界,他主张从人的感性活动、从主体、从实践角度理解世界。马克思不是把世界理解为

16、绝对与人无涉的纯客观的东西,而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显现的世界。世界本身离不开主体以实践方式介入世界,把握世界。通过实践建立的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我们把握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主体的人、人的感性活动和实践,是显现这个世界,使抽象世界成为现实世界的必要条件。自在世界借助主体的实践转化为12自为世界,在这个交往和转化过程中,世界本身以对象世界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现实的世界还是人本身,都是实践的结果。整个所谓世界史不外是通过人和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而已;人是怎样的,这和他们的生产(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当然承认世界对于人的先在性和自在性,但我们是以实践为手段介入世界,才把握到这种先在性和自在性的。易言之,自在世界只有转换为对象世界,才是现实的,也才把它的先在性和自在性展示给我们。离开了实践说这种先在性和自在性是没有意义的。所以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第三,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否定了旧哲学的场外观而转向场内观。在它看来,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