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化物”到“异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6299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人化物”到“异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从“人化物”到“异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从“人化物”到“异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从“人化物”到“异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从“人化物”到“异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人化物”到“异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人化物”到“异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 -从从“人化物人化物”到到“异化异化”礼记乐记一个哲学命题的考察雷恩海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许多元命题的提出,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对这些元命题的阐释这一踵事增华、与时俱进的探讨,既丰富了思想的蕴含,也推进了思想的发展,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意蕴。探讨此类元命题,对认知思想史之精髓、给人以多元的启迪大有裨益,也便于扬弃,古为今用,立足传统思想而促进新思想的形成。礼记一书,乃汉代大一统局面形成之后,儒家学者以儒学思想为本,兼收并蓄,以期建立适应大一统局面的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一目标是基本上达到的。职是之故,礼记一书,尤其值得重视,从上层建筑这一层面上来理解,礼记所蕴含的丰富社

2、会文化意蕴将会彰显出来。上层建筑,儒家称之为“礼乐”,有时亦简称为“礼”,左传隐公十一年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儒家也特别重视“礼”、“乐”的相辅相成“礼”在于严肃等级,修明道德;乐在于感化人心,和谐情感。论语泰伯曰:“立于礼,成于乐。”极其重视“乐”的教化养成因为“礼”使人循规蹈矩,而“乐”使人化于规矩,成为自觉的行动,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因此,儒家的理想则是:要以“礼”来建立人类社会的秩序;要以“乐”来教化人民,使得人人习惯于那样有秩序的生活,同心同德,并且感受到唯有那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为建构大一统帝国的上层建筑而尽职责的礼记乐记,专门探讨音乐,自然会比较深入地探讨

3、音乐的政治教化作用,着重说明音乐是上层建筑的一个主要部份,而非谈论音乐美学。从这个意义上说,礼记乐记所提出的一些命题具有丰富的认识论的意义,值得深入探析,如“人化物”这一命题,就蕴含了丰富的意蕴,有着辩证法的思想。礼记乐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1(P1529)旧注以为此一节所论,乃“人生至道也”。正义

4、曰:“此一节论人感物而动。物有好恶,所感不同。若其感恶则天理灭,为大乱之道,故下文明先王所以制礼乐而齐之。”认为,“物”(客体)为人(主体)所认识,并不是人之天性使然,而是人本性中的一种冲动、知性“欲”,与外物相接触,便发生认识作用,并能形成喜好和厌恶两种欲念,故尔郑注以为:“言性不见物则无欲。”如果对人之本性中的这种冲动、知性即“欲”,不加节制,而外物又一直在引诱着,人则追随着无限的贪欲而沉浮,最终会妨碍、甚至消泯了人的天生的理性,如此则“人化物”丧失了人之所以为人,即仅仅保留了人的自然性,而消泯了人的社会性。人为物欲所支配,最终走向了- 2 -人的对立面,人成为异己化的力量而存在即人的存在

5、与其本质相疏离。在乐记作者看来,这样的所谓“人”,就会萌生“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逞其私欲,破坏整个社会的和谐,“此大乱之道也”。因此,就应特别注意于教化,使之节制“欲”而秉有人之本性。从这个意义上看,“物至而人化物也”,是乐记一个具有深刻而丰富意蕴的命题,值得作深入的研究。孔颖达说:“外物来至,而人化之于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是人化物也。”“人既化物,逐而迁之,恣其情欲,故灭其天生清静之性,而穷极人所贪嗜欲也。”1(P1529)孔氏的认识,有其合理之处,由于受经学之束缚,并不通透深刻。“人化之于物,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有机械论的倾向,并未探抉到其根本。在孔颖达看来,人一

6、旦丧失了自己的理性,由其自身的欲望所操纵,不能有所抉择,则为外物所役使,物“善”则人善,物“恶”则人恶,即“人化物”之后,人的“善”“恶”完全由物之“善”“恶”品性所决定。因此,要竭力创造好的社会环境,铲除“恶”物,使人接触“善”物,从而达到大治大化。孔颖达的这一认识,也是由乐记的基本思想所决定的。乐记着重探讨乐的起源及其政治作用,并且从上层建筑的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因“物”而动“心”,由“心”而生“乐”,乐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人情所必不免;而乐又能够摇荡性情,影响于人,因此,乐记更重视乐对人的教化作用,要慎其感之者:凡奸声感人,而逆气应之;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

7、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比类以成其行,奸声乱色,不留聪明,淫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辟之气,不设于身体,使耳目鼻口心知百体,皆由顺正以行其义。1(P1536)正因为乐记认识到乐对人之教化如此重要,对社会生活有如此大的积极反作用,孔颖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层意思:夫乐声善恶本由民心而生:所感善事,则善声应;所感恶事,则恶声起。乐之善恶,初则从民心而兴,后乃合成为乐。乐又下感于人,善乐感人,则人化之为善;恶乐感人,则人随之为恶。是乐出于人而还感人,犹如雨出于山而还雨山,火出于木而还燔木。1(P1535)这样看来,孔颖达所

8、说“人化物”,主要是指“恶”物感人而为“恶”,是应该禁绝的;至于“善”物感人而为“善”,则是应该积极提倡的。按,惠栋校宋本云:“而人化物也下脱注随物变化四字。”卢文弨云“惠栋据史记集解增。”1(P1532)那么,所谓“人化物”,则指人之“随物变化”,即人的心智随物迁化,而受物欲的支配,物最终成为人的对立面、异己化。孔颖达并没有深刻地认识到,人一旦为物所役使、操纵,则会丧失其自身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仅仅保留其自然属性,人外化为物的役使对象即人为其自身所生产的“物”所役使,如此,则无论物之“善”抑或“恶”,对人来说,都最终会役使人(主体),从而使得人(主体)物(客体)之和谐共处变异为物(客体)与人(

9、主体)之对立。也就是说,在万物一体的世界中,由于人(主体)的无限贪欲,破坏了人与物(客体)的“互主体”之“天人和一”的和谐共处关系,人试图无限占有、控制物,人(主- 3 -体)的这种活动致使原本和谐共处的物走向人的对立面,成为异己的东西;也使得人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也使得“互主体”的人与物关系走向其对立面,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这种效应的现象,对人来说,就是一种异己的东西、异己的力量,即异己化异化。职是之故,无论“善”物抑或“恶”物,最终都会成为控制、役使人(主体)的力量,成为人(主体)的对立面、异己力量,从而使人(主体)丧失其人之为人之“天性”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因此,乐记所提出的“人

10、化物”之深刻处,正是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异化”命题的思想所在。当然,乐记及其疏注者无法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既有其历史局限性,也与礼记的写作宗旨相关。礼记是为适应大一统的形势而建构上层建筑,重在上层建筑的和谐平衡,乐记乃是在“礼”之“为异”(区别等级)之后,阐明“乐”之“和同”(和谐共处)的。故尔,乐记有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礼义立则贵贱等矣,乐文同则上下和矣,好恶著则贤不肖别矣。刑禁暴,爵举贤,则政均矣,仁以爱之,义以正之,如此则民治行矣。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

11、,礼至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1(P1529)从礼乐之相反相成以建构上层建筑,致使“无怨”“不争”和谐共处这一现实目标来看,乐记之“人化物”之意旨所在,乃要求人节制自身之知性、欲望,从其自觉理性出发,使之合于封建的社会规范要求。因此,乐记在比较深入地探讨乐之“和同”之同时,特别重视礼之节制,“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并且强调礼乐之相反相成。因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P1527),故尔当人之心智应接纷繁外物之时,则会形成好恶之欲念即“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因其好恶之欲念而人则随物变化,为物所役使不能自拔。从

12、这一认识水平出发,乐记作者认为就应该特别关注为人所接触的外物“先王慎所以感之者”1(P1527),极力使那些符合情性之正的“物”为人所接触,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形成天性之自觉。在这个意义上,乐记从伦理和政治标准上来谈论音乐,“乐者通伦理者也”,“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唱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并且认为“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1(P1528),即追求符合情性之正的、合于礼之规范的音乐。乐乃人之真情之自然发抒,有和同的作用,但也有放纵情感的倾向,从而发生悖离,最终消解了“和同”;而作为社会规范的“礼”却可以制

13、约“乐”之放纵情感的倾向,使之合于“度”,而发挥乐“合同”作用,从而使得“反人道之正”。所以,重视礼之节制则成为必然,而“知乐则几于礼矣”1(P1528),这种礼乐一体的观念,则是对于礼乐相反相成作用的深刻认识。唯有如此,才能发挥礼乐的作用,达到大治大化,“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是故君子反情以和其志,广乐以成其教,乐行而民乡方,可以观德矣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1(P1536)可见,乐记着重探讨如何以“礼”防止“人化物”之发生,保持“人道之正”,以达于大治大化。当然,仅仅有礼乐还是不够的,为

14、保障礼乐之施行,还必须有强力支持。乐记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1(P1527)“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 4 -道备矣。”1(P1529)礼乐刑政之并用,能够保持长治久安。基于这样的思想,乐记“人化物”的命题,其伦理和政治的意义就比较突出。虽然在乐记中,“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以礼来节制人的欲望,是从礼乐的相反相成来立论的,但这一命题却具有丰富的辩证思想。“人化物”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考察人与物发生联系时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天人合一”、前“互主体性”的观念下来论述“物人

15、”关系的。因此,“人化物”命题之提出、礼乐之相反相成思想,与中国古代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一脉相承。辩证法这一名称源自西方,但这一思维理论在东西方是现实存在,而且中国的辩证法思想出现更早。高清海为金景芳先生周易系辞传新编详解一书所作的序称:“辩证法”作为人类的哲学思想理论,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发展本性,表现的则是对待事物的属人价值态度。科学的规律属于事物的自在客观本性,辩证法的规律虽然也根源于事物的本性,但它同人的认识和活动的实践本性又是密切相关的。所说“普遍”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含义,就其实质来说乃指“贯穿、沟通、融会、结合”的意思,并非指自然、社会、思维共性的简单抽象。因为人性与物性不同,所以

16、才需要理论去沟通,以便在人的实践行为中达到二者的一致和融合,即所谓“弥纶天地之道”。这是人的行为宗旨,同时也是辩证法理论的根本意义所以“辩证法”问题主要不是个科学知识问题,而是一种理论思想问题,有无辩证法不在于辩证法的名称,应该主要看人如何对待自己和世界的思想关系和行为态度。辩证法可以说本质上是人作为“人”自觉了的本能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着人已意识到自己为人,并试图要用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对待世界,开始追求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之时,不论东方或西方,都会产生出辩证法理论来。2(P2-3)应该说,这一认识能够探源抉本,把握了辩证法这一哲学范畴的本质,是深刻、通脱、全面的。“辩证法表达的是人性与物性在相互作用中深层的对立统一关系”2(P4),在这一关系中,探讨人与物之间的贯穿、沟通、融会、结合,是人认识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