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36161 上传时间:2018-05-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考研背诵部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背诵篇目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

2、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日出入行 (李白)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草不谢荣春风, 木不怨落于秋天。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秋兴八首 (第一、二首) (杜甫)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

3、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城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梦天 (李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安定城楼 (李商隐)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2分析赏读作品 春江花月夜 乐府旧题,相

4、传为陈后主所作,今不存。今存歌辞最早者为隋炀帝所作。 诗题就集中体现了良辰美景。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又以“月”为主体,组成了 完整的诗歌意象,展现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生活情趣的画卷,具有清幽的意境美。 胡应麟: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详其体 制,初唐无疑。 王夫之: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 宛而成章,今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终南山 日出入行 丁督护歌 秋兴八首 (第一、二、三、四首) 山石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长恨歌 送李愿归盘谷序 李娃传 金铜仙人辞汉歌 梦天

5、安定城楼 锦瑟 二、常见文学史问题 1常见概念 文章四友 初唐诗人,指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四人。四人的作品风格较接近,内容不外 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 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 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初唐四杰 在初唐扭转齐梁诗风,具有成就的作家,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649676)字子安,在四杰中成就最高。名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名文如 滕王阁序 。 杨炯:文多诗少,诗多为五言律体,善写边塞诗,风格雄健。 从军行 卢照邻:赋、文均佳,龙善七

6、言歌行。 长安古意 骆宾王:代李(徐)敬业传檄天下文 ,亦善七言歌行。五言代表作在狱咏蝉 修竹篇序 他们在初唐诗坛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 长于五律。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才开始定型。 “四杰”拔起于初唐,他们自觉地批判齐梁文风,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文风,抒发 真情实感,扩大了诗歌的题材,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他们又以大量的杰作, 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把七言古诗推向了成熟阶段,为盛唐之音的到来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大历十才子 唐代宗大历年间 10 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 巧。据姚合极玄集和新唐书载:

7、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 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 、耿湋、夏侯审。宋以后有异说,但多不可信。 作品风格:大历十才子,大都以王维为宗,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 歌咏自然,其中也有一些佳作。格律归整、字句精工也是他们作品中最明显的特点。他们 的作品体裁多用近体格律,很少能见到乐府歌行体。警句名联在十才子的诗中俯拾皆是, 说明他们均有较深的功底,所以时有惊人之笔。不过有时也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从而 因小失大,走到唯美的道路上去。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这也是那个时代的风气使然。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 尚通

8、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 通俗易解。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卢仝、 马异、刘叉。他们主张“不平则鸣” ,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 味, “以丑为美” ,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 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 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 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

9、文体改革运动。 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 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 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 。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 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 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唐传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初、盛唐时代为发轫期,也是由六代志怪

10、到成熟 的唐传奇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作品数量少,艺术成就上也不够成熟。中唐时代是传奇发 展的兴盛期,这一阶段名家名作蔚起,唐传奇的大部分作品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在晚唐出 现了由盛转衰的局面。 唐传奇的艺术成就是斐然可观的,与传录异事、粗陈梗概而无甚作意的六朝小说相比, 传奇作者更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愉悦性情的功用。2常见问题 1、隋代诗歌的重要诗人? 杨素,著作有赠薛播州 、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薛道衡,著作有人日思归2、初唐四杰及其在唐诗史上的贡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 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

11、步的作用,他们是真正的唐诗的揭幕人。在唐诗史上,他 们是勇于改革齐梁浮艳诗风的先驱。 四杰对唐诗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大致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表现在作品题材与内容上。题材广泛,其中包括有咏史诗和咏物诗,还有山 水诗等,贴近社会现实生活。 其次,初唐四杰为五言律诗奠定了基础,并且使七言古诗发展成熟。 所以初唐四杰在发展诗歌形式上的成就,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他们在文学史上起到了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3、陈子昂诗歌革新的文学背景、理论主张和意义? 陈子昂这种“风骨”论显然是针对齐梁文学的弊病以及它在唐初的影响而出发的,它 一方面反对齐梁描写宫廷艳情诗作,要求文学作品表现政治理想抱负、抒

12、发豪情壮志,有 济世安民的广阔社会内容;另一方面是反对齐梁仅在辞藻堆砌、典故排比、碎用声律这些 “小技”上追求纤巧,要求创造鲜明、生动、自然、传神的艺术形象。 文学背景:他的诗歌主张正是针对齐梁文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意整体审美形 象这两方面提出来的。 理论主张:提出了“兴寄论”和“风骨论”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 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 意义:4、盛唐诗坛的主要诗风和诗人?5、王维、孟浩然诗歌的特点。 6、高适、岑参诗歌的特点。 7、以作品为例说明李白诗的艺术个性? 8、以作品为例分析杜甫律诗创作的成就。 9、韩孟诗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诗人? 10、白居易诗歌主张和创作特点? 11、李商隐诗的艺术特点? 12、古文运动的代表作家有哪些?其理论主张是什么? 13、唐传奇重要作家作品有哪些? 14、晚唐五代有哪些重要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