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40229261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单元辅导(单元辅导(7)七章七章 品德的形成与培养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什么是品德?它有何特点?品德与道德的关系如何?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人的个体现象,它是个体将社会道德内化 为道德意识并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品德的主要特点有:(1) 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 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2) 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 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 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

2、客观依据。(3) 道德品质具有稳定的倾向和特点。个人的品德不是表现在偶尔 事件的言行中,而是表现于一系列行为的各个方面。人的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从 它自身中产生和发展的,品德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情境中习得的,是长期习得的一 种有关道德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品德与道德是两种密切联系而又有区别的现象。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是:(1) 品德是社会道德的个体表现。(2) 品德是在社会道德影响下形成的。(3) 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有一定的反作用。品德与道德区别表现在四个方面:(1) 从内容上来讲,个体品德只是社会道德的部分表现,品德与道 德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对社会关系(

3、尤其是现实道德关系) 的理性反映;品德作为人个体意识的一种形式,反映了个体道德需要与社会道德要求的关 系。因此,从反映内容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2) 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品德与道德产生 的力量源泉不同。道德产生的力量源泉是社会需要;品德产生的力量源泉则是个人需要。另外,品德的形成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条件制约,还要受个体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而道德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3) 品德与道德表现的方式和发挥作用的途径不同。社会道德一经 确立,就以传统、公德、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并对整个社会关系的维持起调节控制作用; 品德一旦形成,就以个人

4、信念、理想、稳定的心理倾向和惯常的行为倾向等方式表现出来, 并对个体的品德行动起支配调节作用。(4) 品德与道德的发展是互动的过程。社会道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 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社会成员)原有品德基础制约,品德的形成、发展以一定的社会 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基础的品德是虚假的品德。(5) 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社会 学研究的对象。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哪些基本成分?它们有何特点?品德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这 些成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品德结构,简称为品德的知、 情、意、行结构。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道德行

5、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 德认识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基础和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他人或自己言行时所 产生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它能推动人们对某一事物或某一行为表示 赞同或反对、追求或取舍。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按照道德原则进行道德抉择、克服困难、支 配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要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就必须作出一定的努力,就要有坚强的 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它心理成 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一个人只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出现高尚的品德。品德心理结构的特点是:() 品德心理结构的统一性。在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

6、 素尽管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它们又是一个彼此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 的整体。() 品德心理结构的矛盾性。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之间的对 立、不适应。另一方面是指知、情、意、行四要素之间发展方向与水平的不适应,正是由 于矛盾性,促进品德结构的动态发展,即不断从不平衡到平衡,由不适应到适应的矛盾运动过程。() 品德结构的独立性。由于个体的社会关系和个体身心发展不同, 因此,每个人的品德结构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3有代表性的品德发展理论有哪些?(一) 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 岁)。在这一阶段,规则对儿童还没有约束 力,与成人、同

7、伴之间还没有形成合作关系,往往是我行我素。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活动应 以认真耐心细致地具体指导为主,而不应多加干涉。(2)权威阶段(68 岁)。又称他律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 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儿童是绝对尊重和服从权威,对这一阶段的儿童,教 师要加强对他们行为的正确指导,合理组织他们的各种活动,并注意自身的表率和示范作 用。(3)可逆阶段(910 岁)。又称自律阶段。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既不 简单地服从权威,也不机械地遵守规则,他们不再把准则或成人的命令看作是应该绝对服 从的或不可改变的,儿童已开始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协作而制订的,也可以 按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的。这

8、一时期是培养儿童自制能力和集体主义思想感情的好时机。(4)公正阶段(1112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观念不再只是判断是非, 单纯的准则关系,而是一种处于关心人、同情人的真正的道德关系。儿童与成人的关系, 开始从权威性过渡到平等性,儿童的公正观念开始形成。对这一阶段的儿童,在道德教育 中,要根据这一阶段儿童利他主义特点,培养他们真正公正的道德观念,发展儿童和同伴 之间的友谊关系,教育他们要关心、尊重、同情别人,培养他们的人道主义精神。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思维的发展,道德 发展的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是连续不断的发展,而且发展的阶段顺序是不会改变的。(二) 柯尔伯格的品德发

9、展阶段阶段理论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了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其要点是:第一,道德发展与认识发展。该理论认为:(1)道德的发展是认识发 展的一部分;(2)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有关;(3)社会环境对品德发展 有巨大的刺激作用。第二,应用道德两难论方法可研究品德的发展。这种方法是虚构一些 故事,用问答的方式讨论故事中人物行为的品德性质。代表性的道德两难故事是“海因茨 故事” 。第三,品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模式。前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征是,儿童的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 儿童是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这一水平包括着两个阶 段:第一阶段:以惩罚与服从为准则。

10、第二阶段: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准则。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儿童为了得到赞赏、表扬或维护 社会秩序而服从各种准则的,也可以说是为了力图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希望。它也可分为两 个阶段:第三阶段:以人际和谐为准则,又称为“好孩子”取向。第四阶段:以权威和维 持社会现有秩序为准则。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达到这一水平的人,其行为原则已经 超出了某个权威人物的规定,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它表现为个人的义务感、责任感。 它也可以分为两阶段:第五阶段;以社会契约和法律为准则。第六阶段:以普遍的道德原 则和良心为准则。柯尔伯格认为,这些发展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的,各个阶段的时 间长短是不相等的

11、。同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些人可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 俗水平上,而永远达不到超习俗水平的阶段。4品德各因素是如何发展的?。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道德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道德观 念的形成、发展和道德评价的发展。 (1)道德观念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道德规范的学习和道德规 范的内化。道德规范的学习需要经历道德印象到道德知识的发展过程。道德规范的内化有 两种形式,一种是将新道德知识纳入已有道德观念之中;另一种是把已有的道德观念进行 改组,与新掌握道德知识重新组合,形成能容纳新的道德知识的新的道德观念。道德观念的发展。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道德观念比较

12、狭隘、 模糊、片面、肤浅,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常常模糊不清,容易混淆一些相似的概念。教师 应帮助小学生改变错误观念,学会分辨是非。教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科学的知识 去武装学生,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观念。(2)道德评价的发展。道德评价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小学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他们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一个人的行为。随着自身道德知识的丰富和内化,到了中高年级开始 从主观动机来评价别人的道德行为。少年道德评价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上,大多数少年能够对 别人做出比较公正的道德评价,但他们在自我道德评价方面,往往夸大自己的品质,当教 师对他们作出客观的评价时,许多学生仍会埋怨老师“不了解人

13、” 。另一方面,他们的自我 道德评价不稳定,时而高估,时而低估,停留在表面现象。(二)道德情感的发展道德情感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德情感 从内容来说,由于时代和阶级不同,道德标准不一样,因而道德情感也不尽相同。爱国主 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同志感、友谊感、自尊感等,都是我 国青少年儿童应该具有的道德感。其中,爱国主义情感是核心,义务感、责任感和羞愧感 对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具体来说,学生道德情感的发展表现形式可分为三 种:直觉的道德情感体验;形象的情感体验;伦理性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一种社会性的情感,是在儿童产生交往的需要之后,在

14、与 周围人的实际交往过程中开始出现的。道德感大约在儿童岁以后开始发展起来。小学儿 童在教育影响下,开始能用道德标准对各种行为作出评价,责任感、义务感、爱国主义情 感、集体主义情感和友谊感、羞愧感等都有了新的发展。但是,这些情感常常是和具体事 件、人物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模糊性。他们还不能较好地理解各种 道德情感的社会意义。(三) 道德意志的发展有些学生虽然了解道德规范,但是意志薄弱不能坚持用正确认识指导 行为,而是受个人欲望支配,不能抵抗“诱惑”因素,因此出现“明知故犯” “知行不一” 的情况。道德意志是调节道德行为的内部力量,人们借助道德意志,确定道德行为目的, 排除各种困

15、难,执行道德动机引出的行为决定。道德意志行动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采取道德决定阶段和执行道德决定阶段。采取道德决定阶段是个体按照道德准则,抗拒诱 惑因素克服个人愿望的过程,一般要经过确定行为目的,制订计划和道德动机斗争等环节。 执行道德决定阶段是克服内外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实现道德行为的过程。(四) 道德行为的发展道德行为是人的道德认识的外在的具体表现,道德行为的发展是从形 成道德行为方式开始的,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发展水平。班杜拉的理 论揭示了模仿是学生向社会学习,形成道德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儿童的道德行为是在掌 握言语以后才逐步产生的。婴儿期只有一些道德行为的萌芽

16、表现,学前初期的道德行为动 机往往受当前刺激的制约,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和用它来自觉地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是在教育影响下逐步实现的。道德行为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等级。美国心理学家佩克 与哈维豪斯特根据所得资料将人的道德行为概括为五种类型,即非道德性的、自我中心的、 依从传统的、良心主义的以及理性的利他主义的行为型。5从心理学技术角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一)说服说服是品德培养的常用方法。说服就是在说服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 供其态度或行为习惯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两方面证据,使其对问题的看法更加全面、合 理,从而改变其原有不良品德,发展良好行为。有效的说服技巧应注意以下几下方面:第一,关于提供单方证据和双方面证据。第二,关于说服的理智因素 和情感因素。第三,学生原有的品德水平与说服者所提要求之间的距离是影响品德改变的 一个重要因素。(二)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人在不同情境下体现角色身份的不同行为。通过角色扮 演的方式,使受训者养成某种角色行为习惯或获得某种经验。角色扮演可使学生适应自己 感到焦虑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