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5394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海市上海市“十五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生态环境建设重点专项规划(摘要)为了增强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 “九五”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 “九五”期间,上海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环保投入逐 年加大,2000 年达到 142 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 31。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 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 114的情况下,全面实施“一控双达标” ,主要工业污染 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环境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总体生态环境质量趋于稳定,局部 地区

2、环境状况有明显改善,生态建设取得一定进展。特别是全面启动、重点推进环境保护 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在水和大气环境治理、绿化建设和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方面取得了 较明显成效,为上海在二十一世纪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城市环境污染得到初步控制 以苏州河水环境整治为重点,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污染治理,河道污染防治取得了阶段 性成果,水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黄浦江水环境的整治也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通过控制煤炭消费总量,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调整能源结构,逐步使用东 海天然气,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煤炭消费对环境产生的压力有所减少。与“八 五”期末相比,大气中二氧化硫

3、和总悬浮颗粒物含量分别下降 15和 366,大气环境 质量开始趋向好转。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控制结构性污染,高能耗、高污染工业受到 限制和压缩。重点工业区环境污染治理初见成效,继新华路地区、和田路地区完成环境综 合整治任务后,桃浦工业区摘掉了重污染“帽子” ,吴淞工业区综合整治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二)以城市绿化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开始起步 “九五”期间,本市绿化建设进展迅速。绿地总量连年大幅度增长,浦东世纪公园、 陆家嘴中心绿地、延中绿地、黄兴绿地、大宁绿地等一大批标志性绿地工程相继建成。全 市公共绿地面积净增 2890 公顷,绿化覆盖率由 16上升到 2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4、 由 165 平方米上升到 46 平方米。 (三)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制订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上海行动计划 、 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修改 了上海市环境保护条例 ,颁布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 ,制订了上 海市“白色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等环境法规和规章,政府和市民的生态环境意识不断提 高。 “九五”期间,本市生态环境建设虽然取得了基础性成果,但主要属还历史欠帐性质, 生态环境总体质量仍不尽如人意,远不能满足市民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尤其与现代化 国际大都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生态建设与自然保护、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等方面, 工作还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环境质量状

5、况尚需进一步改善;生态农业建设进展缓慢,农 业污染仍较严重;绿化总量偏小,缺乏城乡一体效应,等等。 二、 “十五”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 根据2001 年上海环境建设蓝皮书提供的资料,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标准一 般是: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不超过 002004 毫克每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为 100;污水处理率为 9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 50%。而上海到 2000 年末,大气中 二氧化硫浓度为 0.045 毫克每立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80.5;污水处理率为 494;绿化覆盖率 22。上海要达到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生态环境标准,还须作长期艰苦的努力。 (一)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对生

6、态环境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作为上海“十五”发展的主线,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优化城市 综合发展环境,成为适宜国内外人士生活居住的城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中一个重要因 素,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而且对上海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 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对国内外的吸引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是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普遍需要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发展,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加入 WTO,环境因 素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条件。来自“绿色壁垒”的挑战日益严峻,已成为

7、贸易保护主 义的重要形式,对上海参与全球竞争将产生直接影响。 (三)市民消费需求升级对生态环境改善的需求十分强烈 2001 年上海人均 GDP 已超过 4500 美元,达到世界银行划分的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 的水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较强大的经济条件和物质基础。随着上海经济发展进入后 工业化时代,市民生活已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市民追求优美环境和亲近自然 的需求不断加强,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给生态环境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五”期间,上海将加快产业的融合发展与创新,在重点发展信息、金融等六大支 柱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

8、等四大新兴产业,钢铁、石化等传 统产业将走精品化、集约化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大幅降低,对 环境的污染也将明显减少。同时,随着国家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的实施,上海市外来 电和天然气使用比例将逐步上升、煤炭消耗量将得到控制,这些都为生态环境的改善创造 了有利条件。 (五)环境科技和环保产业的发展给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技术支撑 以环境无害化技术、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的发展, 为资源利用集约化,污染排放减量化和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提供了技术保障,将减少 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轻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为生态环境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三、

9、“十五”生态环境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以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论述为指导,以提高居民生活 质量为目标,全面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以环境保护为核心,坚持污染治 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重;以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解 决重点问题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管理水平,促进生态环境与社会、经 济、人口、资源的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路。 2、基本原则 (1)坚持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以损害环境为代价,生 态环境的改善要与经

10、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城市发展要考虑环境容量。在保持经济持续、 快速、健康增长的同时,努力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城市布局和人口规模,降低资源和能 源消耗,减轻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 调发展。 (2)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并重。在继续加强污染治理的同时,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 力度,逐步由被动型的污染控制转向主动型的生态建设,提高城市生态环境的总体水平。 (3)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在强化环境污染“末端治理”的同时,大力发展循环经 济,推进清洁生产,由现在的“末端治理”为主转向全过程控制,强化源头预防,避免出 现新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实现废弃物排放的减量化、

11、资源化和无害化。 (4)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强环境能力建 设。积极开发和应用污染治理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环境无害化 和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率。 (5)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改革政府对环境管理的模式。要从传统的政府规制型为主向政府引导 下的市场社会型为主转变,在政府综合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同时,建立和完 善以生态环境再生产经济补偿机制为主的市场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生态环境 建设。 (二)总体目标和主要指标 1、总体目标

12、通过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布局调整、控制人口规模和密度、发展循环经济、推 行清洁生产等,不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在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实现污染 物排放总量特别是各类固体废弃物的零增长,使上海各项生态环境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全国 平均水平,总体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为在 2020 年把上海建成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现代化 生态型城市创造条件。 2、主要指标 环境保护方面: 饮用来源保护区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II 类标准,准水源保 护区达到 III 类标准,其它水域达到所在功能区水质标准。 根据海域功能,海水水质主要控制指标分别达到海域功能分类标准。 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三项

13、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在 2000 年的基础上继续削减,主 要空气质量控制指标分别达到所在功能区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城市环境噪声达到上海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划的标准。 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70%,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地区覆盖率 90,外环线 内城市化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生态建设方面: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7 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28-30,全市森林 覆盖率达到 20。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 712 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 112。 四、 “十五”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城市布局、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调整为契机,以重点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为抓手, 强

14、调污染防治与生态建设并举,使上海的生态环境质量在还清“旧帐”的同时有一个全面 显著的提高,实现“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阶段性目标。 “十五”期间,要以下列八 个方面为重点,整体推进上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 (一)以环境容量为依据,优化上海的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 实行城乡一体化规划,优化城乡空间结构,调整用地结构,适当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 增加林地面积,维护土地系统良好的生态平衡。 在加快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的同时,进一步调整中心城区建筑容量,控制高层建筑数 量、疏解建筑密度,增强中心城区生态功能配置,减少“热岛效应” 、 “峡谷效应” 。 结合“一城九镇”建设,使上海城市布局继续向多轴、多

15、核、多层次方向发展,扭转 中心城规模过大、功能过于集中的弊端,为生态环境建设腾出合理的地域空间。 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内环线以内工业布局和产品结构调整, 着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三废污染少、资源消耗少的都市型产业,工厂搬迁置换 的土地要优先用于绿化和公共开敞空间的建设;严格控制乡镇工业分散布点,结合小城镇 建设,引导乡镇工业向集镇和市级、区县级工业区集中,便于污染物的集约化和规模化处 理。 (二)以苏州河综合整治和黄浦江两岸开发为重点,全面改善市域水环境质量 继续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成苏州河六支流截污工程,建成虹口港、 杨浦港等旱流污水截流工程,并以此

16、带动中小河道整治。 根据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总体规划,对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之间滨江区域进行重点整 治,结合用地调整和功能开发,控制污染排放、拓展沿江绿地空间,改善黄浦江两岸地区 自然生态环境。加强黄浦江及支流的水环境整治,全市整治河道基本消除黑臭,水环境得 到明显改善,绝大部分水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 污染源分散治理与区域污染集中控制相结合,建设和改造一批污水收集系统。完成浦 东地区污水收集系统一期工程,以及白龙港污水系统中线西段和西干线、南干线改造工程; 建设竹园第二污水系统总管工程。建成石洞口、竹园、白龙港大型污水处理厂,并结合朱 家角等重点城镇发展,建设污水处理厂。 重点整治淀浦河、蕴藻浜、赵家沟、浦东运河等郊区骨干河道,充分利用上海水量和 水动力资源比较丰沛、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优势,结合苏州河整治要求及其工程项目, 实施本市河道水系的综合调水工程。 调整郊区禽畜牧场的布点。根据保护环境、减少污染、统筹规划、规模经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