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2162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洛丽塔洛丽塔: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流变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流变一一洛丽塔洛丽塔的划时代意义的划时代意义 早在 1977 年,佛克玛就根据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将同样出生在 1899年的两位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和纳博科夫加上贝克特奉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虽然纳博科夫本人对淹没作家个性的任何流派划分都非常反感,但他引起轰动的杰作洛丽塔1958 年在美国的出版对后现代主义来说具有的标志性意义,却是他始料未及的。 站在文学史的高度俯瞰,不难发现:1857 年绽放的两朵奇葩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与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象征着现代主义文艺出场,一百年之后,差一点胎死腹中又历经磨难才“修成正果”的小仙女洛丽塔甫一

2、降临人间便立刻让世人为之神魂颠倒,她的出现则宣告了文艺发展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后现代主义文艺的出场亮相。 在西方文学发展史上,现代主义经过百年发展以后衍化为学术界认定的后现代文艺。从文化诗学角度考察, 包法利夫人与洛丽塔两个“妇人”在文坛上引发了两次“地震” ,她们的“放荡”引起同样的轩然大波,也同样让“卫道士们”乃至善良人士寝食难安,在同样被严重误读、同样遭受“道德审判”而被查禁命运的两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小说背后,同样潜伏着非同寻常的文化诗学意义与一条前后相继的小说发展的“纯艺术”轨迹。她们俩最大的相似之处在于同样打破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颠覆了“常规”的小说美学原则、冲破了时代可以接受的

3、“道德底线” 。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 洛施展出童话世界中常见的魔法,给她的创造者穷困拮据的纳博科夫带来了出乎预料的巨大财富与国际声誉, “高雅”艺术与商业运作这两种看似根本不可能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竟然在后现代社会语境的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一种威力惊人的“新化合物” ,而艺术与商业的奇妙联姻正是后现代主义现象的一个典型表现。说洛丽塔的出版标志着后现代文艺的全新开端,除了文学史的时间发展与文化诗学的角度观照以外,其实还有一个更为内在、更有说服力的隐秘原因,那就是, 洛丽塔集中体现了后现代文艺区别于以前文艺的全新特征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二二 洛丽塔洛丽塔主题的主题的“能指滑动能指滑动” 传

4、统小说应该具备的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是有明确的主题思想,哪怕是现代主义作品,其内容虽然晦涩含混,但在种种隐晦叙事的背后,却潜伏着一个较为共同的主题:存在的荒诞与人的异化。而到了洛丽塔这里,习惯了传统美学原则的人们恼怒地发现, 洛的小说主题看起来似乎是传统“爱情”题材的“现代发展” ,但批评家在做实际的“主题认定”之时,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 洛正是一本泛主题的空灵之物,是纳博科夫最为大胆的美学历险:他故意越过传统的“道德底线” ,选择一个牵动众人道德敏感神经的“乱伦”题材,然后居然可以气定神闲地在最有可能成为众矢之的危险禁地里,最大限度利用语言自身无限的艺术空间辗转腾挪,而且成功地“迷惑”了

5、读者的“是非判断” 。小说的奇特之处在于:其主题的“能指”是漂移不定的,小说似乎是传统“爱情”的延伸,恶棍亨伯特对小仙女的“痴情”几乎可以“催人泪下” ,但你绝不能因此将其归入“爱情小说”之列, 洛似乎又是在对精神恍惚的亨伯特进行“道德”审判,但小说的“道德冷淡”和对“道德问题”的戏谑性叙事恰恰让读者忘记了文艺“应该具有”的“教益”功能。纳博科夫刻意营造的此类似是而非的含混与多层诗性架构让批评家无所适从,他们费尽心力想要“挖掘”出洛的“真正主题” ,于是有人宣称洛是“衰老的欧洲诱奸年少的美国”的象征,或“年轻的美国人诱奸老美国人”的寓言,这些猜想自然遭到纳氏本人的无情嘲笑。 在评论界对洛这样一

6、部毫无先例可循的“反小说”原创作品混沌不明的特质众说纷纭之际,被公认为是“传统”批评大师级人物的屈瑞林撰写了长篇评论最后的情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 ,探寻洛震惊文坛的内在奥秘。 屈瑞林指出, 洛引起震惊的原因是其具有多重歧义性质。首先它选择了一个中年人对一个仅有 12 岁的小姑娘的疯狂爱情的禁忌题材, “在异性之间性爱的可能范围内,这种性爱属于少数几个由我们的天性确定的禁区之一” ,而且,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在不知不觉间从内心深处给予恶魔般的亨伯特理解与认同。另外, 洛的主题混沌不清,作者的创作意图既不在探索心理变态,也不在颠覆道德观念,更不在讽刺美国生活上面,那么, 洛的主题到底是

7、什么呢?屈瑞林最后只好将此归结为“不是关于性爱,而是关于爱情”的,只是这种“爱情”的描绘在文学史上前所未有,那是一种“与婚姻无关、不会存在于婚姻之中的爱情。 ” 屈瑞林注意到了洛丽塔主题的混沌性质,尤其是这部作品中的“道德流动性”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入其彀中” , “我们对纳博科夫给我们呈现的情景的反应是震惊。而让我们发现自己更为震惊的是:在阅读这部小说的过程当中,我们居然渐渐地宽恕了其中的越轨行为。 ”屈瑞林最后石破天惊地表明,洛丽塔标志着现代派作家在向他的“最后情人”告别。这种“告别”的意义恰恰就意味着洛丽塔是“现代主义”的完美终结,同时自然也成为后现代主义文艺的雏声。 洛丽塔主题的“能指

8、滑动”宣告了小说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 洛因此成为研究现代主义向后现代主义转变的“后现代范本” 。 三三 纳博科夫:主题内涵的纳博科夫:主题内涵的“后现代式嬗变后现代式嬗变” 那么到底该如何解读洛丽塔的主题呢?对比现代主义的始祖之一福楼拜与后现代主义始祖之一的纳博科夫的艺术理想,我们就可以清晰地把握住小说主题内涵嬗变的内在发展根由。现代主义文艺始祖福楼拜有一个著名的百年艺术梦想: 我觉得美的,我想写的,是一本无所谓的书,一本没有外在的沾著的书,用它文笔内在的力量支持自己,犹如地球不需扶持,停在空中,一本差不多没有主旨的书,或者可能的话,至少看不见主旨。最美的著作具有最少的物质;表现愈切近

9、思想,字愈胶着在上面,这愈美。我相信艺术的未来在这些道路上。 纳博科夫在对小说艺术追求和小说主题内涵的认识上体现出与福楼拜惊人一致性。纳博科夫在论及最为理想的小说作品时说: 我想,我期望自己的书在结尾之处产生这样的感觉:书中世界向远处回退,最后在某个地方停住,像梵波克的作品艺术家的画室那样的画中画悬在远方。 由此可见,两位艺术大师都想解除传统小说赖以生存的“主题思想”的束缚,而让小说艺术自身像地球悬在太空中一样“自己支撑自己” ,也就是,小说的主题应该尽量的“空灵”或“泛主题化” ,即远离“外在的沾著” ,也就是超越“正宗”小说中一向看重的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等“外在价值” ,将小说创作指向

10、艺术审美本身,也就是将长期被“真”与“善” “边缘化”的“美”摆到中心位置上来,这才是小说未来的发展方向。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后现代文艺的主题表现与传统小说“主题”说之间存在的巨大鸿沟:后者要求小说是由编造完整情节故事、复杂人物关系等手段来表达某个中心思想或“主题思想” ,而纳氏以为,小说的主题应该是艺术表现本身,即寻求超越时空存在、形成片段化、零散化、复杂化、内在时空的错乱表征形式的诗性组合物。这就有效解释了为什么我们总是难以把握住纳氏小说中的“主题思想” ,其内在原因就是,我们试图以解读“典型性小说”的方式去解读纳氏作品,因而造成了纳氏小说“主题漂移不定”的现象。 纳氏自己对小说“主题”是

11、如何认定的呢?身为大学文学教授的他曾担任讲解俄罗斯小说和西欧小说的课程,他自己就面临如何向学生讲解小说“主题”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他并没有走正统文学史讲解的老路,即将重点放在“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 (内容与形式)二分的分析上面,而是力图保持原作的艺术原生态。他也将一部小说分成若干个“主题” ,但他所谓的“主题”不是从哲学、经济、社会、文化背景等角度得出的“主题思想” ,而是站在纯艺术的角度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艺术内在构成等方面析出的艺术表征小单元,因而,他的“主题”实际上可称为“艺术表征主题线” ,即小说中诗性组合物单元。以他分析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的文学讲稿为例,他提请学生注意,福楼拜这部小

12、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说,实际上是一部以散文的面目出现的绝妙诗作。 “果戈理称他的死魂灵是一部散文诗;而福楼拜的小说也是一部散文诗,而且是一部写得更为出色、更具有紧密、细微肌质的散文诗。 ” 他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小说主题线、风格、诗性与人物等诗性结构上面,因为“福楼拜的小说表现的是人类命运精妙的微积分,并非社会环境影响的加减乘除。 ”小说能达成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作者依靠的是“艺术风格内在力量,靠的是形式的各种艺术手段,比如,从一个主题转移到另一个主题的多声部对位法(counterpoint) ,预示与呼应的对位法等。 ” 在纳氏,各种叙述主题线的交织与转换是诗性组合物的结构方式,因而,他所

13、谓的“主题”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概括小说中心思想的“主题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内涵更多地指向小说诗性组合物的叙述单元和叙述结构,这表明了纳氏从一般小说对思想性的追求向小说内在诗性追求的转化,也就是将小说的主题空灵化,他寻求各种叙事主题线的内在交织与交叉,那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他的小说中难以寻找到“确定、清晰”的主题思想,然而在他滑动、漂移的主题当中,却能处处感受到审美狂喜的根本原因。纳氏最为心仪的“主题”是与自然诗性相对应的无关厉害计较的纯美、纯诗本性,如同自然的拟态及其伪装形成了它们自己的主题,就像谜语和各种游戏那样形成自己的主题一样,纳博科夫小说中的主题也像精美花园里的阡陌纵横交错。他不止一次

14、地提到,最为理想的小说叙事是美得让人心醉神迷而又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和彩虹叙事,是让人着迷而充满好奇的谜语叙事,是魔术师变戏法骗人一样的魔法叙事,在这些叙事当中,各种叙事手段如戏仿、文字游戏、互文性、套盒结构、双关等无不被用到极致。 也就是,小说完全达到诗歌一般如梦如幻的纯美和空灵,除了“美”与“狂喜”是它自己的主题以外别无主题,纳氏早在小说天赋中借小说人物之口道出了他心目中未来小说的理想模式达到艺术极致的诗歌般的散文作品: 我拜读过您非常出色的诗集。实际上,不用说,它们只不过是您未来小说的雏形。 对,将来我会写出思想与音乐相互融合,犹如睡梦里生命的褶缝的散文体作品。 很明显,纳氏小说的建构试图

15、探入意向性现实中那个神秘的非理性、非显性、非逻辑性的充满诗意的艺术彼在世界,就连他写的自传都体现出这样的美学追求,他完全将自己的生活故事虚拟化和背景化了,使得他的自传显得另类,既像小说,更像诗歌短章。 依赖将主题空灵化的后现代式美学追求的方式,纳氏在自己最为钟爱的洛丽塔身上几乎完美实现了福楼拜百年艺术梦想,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说明问题:第一,本书堪称诗歌意象的集合体,以诗歌手段使主题空灵化。第二,依赖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本身而不是动人心魄的社会历史主题来支撑作品自身。纳氏成功地通过一个卑鄙无耻的恋童癖和杀人犯的生花妙笔,将本来龌龊、恶心的行径和场景巧妙地衍化为充满诗情画意和层层意蕴的种种审美意象,

16、成功地将散文句式转化为无韵和有韵的诗行,充分展现出作者精妙绝伦的艺术之功。纳氏在这一点上追求与福楼拜相同的艺术理念,他极为推崇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烧毁自己的婚礼花束一段的描写,引述福楼拜自己评述说:“散文中真正美妙的句子应该像诗歌中的一行诗句,不可更易一个字,而且如同诗歌一般节奏明快,音韵铿锵。 ”而在洛丽塔中,这些诗行般的句子和意象构成了统领全书的压倒性文体风格。小说是这样开头的: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原罪,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依次完成三步行程,由上颚至牙龈,第三步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英语原文: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 My sin, my soul. Lo-li-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