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21093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5 页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这个暑假在网上阅读了不少关于新时期教师如何实现适应新课改的身份转变的论文,受益匪浅,过后经过认真思索,认为当前教师并不缺乏转型所需能力,而是观念转变的动力,于是,我拟定了“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这一题目来展开我的想法论述并与同仁共同探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认为当前新课改的实施还停留在观念的各自表述上,似乎大家都在借此表达理论上的东西,缺乏由内至外的心理引导,许多理论中充斥了太多的经典之论,更像是学术报告,而实际需要的是什么?是做教师的激情!是做教师的可贵的心路历程,是点燃教师心灵与思想的火花,是发现每一个教师的自我价值,是让每个教师与社会有思想

2、的争鸣,思想的碰撞,思想的启迪。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期待不应该是刻板而是应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如果教师不能用飞扬的神思带领学生畅想未来就不具备转型所需要的基本气质。为教师的转型找寻动力之源,也就是和大家探讨如何突破教师自我发展的“高原”现象。“创新精神”是目前使用频率最高的激励性词语,知识的生命周期在缩短,更新在加快,我们必须承认,我们也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论“教”与“学”,如果不去争取思维的解放,对事物的理解不能“所以然”,可能就不可避免的成为最后一批带领孩子“苦学”的教书匠。争做知识型的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是对我们生命价值的拓展与延伸。当前,教师自我发展的要素通常是文凭、职称、参赛、课题、证书

3、,这些东西足以将我们困厄到 40 岁,这当然是大环境决定的,但敏锐的教师应该捕捉到超前意识并把握时代的脉搏,9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同样指出, “21 世纪的教师,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复合的知识结构,富有时代精神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成的教育智慧。 ”这些向我们传达的信息只有一个,全面提升教师素第 2 页 共 5 页质的时代来临了。世上任何事情都遵循着易讲难做的规律,做什么事总喜欢十拿九稳才开始行动

4、,因而才会出现人的潜力往往是被逼出来的现象。近两年,随着新课改理论改走进课堂,全国上下有关争做知识型、学习型、素质型、学者型教师的学习实践活动如万花筒般意象万千,实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个性化、艺术化的梦想似乎就要变成现实, “主导-主体教学结构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 “研究型课程的定位”、 “培养学者型教师的一课双向七步法”、 “教师素养“三段”论“等等,不胜枚举,于是各种培训、研讨接踵而来,甚至我们差点看到了教育的春天,可另一方面,几乎将所有时间占尽的应试教育体系却稳若磐石,不可动摇。学生与老师的对立情绪日益高涨,考核指标也日渐完美,师生的喜怒哀乐仍由分数指挥着,面对学习与升学的压力,

5、孤僻、自私、自闭、自傲、自卑、消沉、怯儒、情感冷漠、言行过激、意志脆弱、性别倒错等人格的扭曲和心理不健全的孩子越来越多,他们甚至失去了应有的生活乐趣和生命活力,谈何创造?可以预见,我们可爱的教师群体将在这两股势力的“压迫”下彻底被淘汰!醒悟吧,老师们,我们不能再被现实所迷惑,我们没看到吗?学生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应付考试,他们体会不到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和享受,而亲手扼杀他们的正是日日操劳而无法自拔的老师!怎么办? 今天,我不想过多的讲如何去争做、学做知识型教师的问题,而主要解决为何要做的问题,因为自我反思总比直接拿来更容易发现本质。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当你意识到将职业当做事业来对待的时候,

6、我们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不靠谁也不受任何思潮的影响,走自己的路,便能找到我们需要教育创新精神。这种活力将赐于你我无尽的智慧以及高层次的人生观,甚至在一切想清楚后,忘掉你要做知识型小学教师这一奋斗目标。从心底告诉你自己吧,你爱教育,爱学生,爱科学、爱艺术,你是智慧的化身,你是学生人生前途的坐标,你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宝藏,你是学生无比崇拜的偶像,你是学生一生当中 最尊敬的人,这不是幻想,更不是臆想,它是让教师脱离世俗之气,赢得无尚社会地位的一把金钥匙。这太难吗?太天真吗?不是,教师第 3 页 共 5 页应该是这样的,从思想上让自己脱胎换骨,翱翔在天穹玉宇之间,思维被彻底解放!你将主动打破学科的界线,

7、引领莘莘学子进入科学艺术的殿堂。当你不想再教书时,亦可摇身一变,成为其它行业的佼佼者!因为智慧是思维千变万化的结果,因而你同样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潮流。你将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闪现光茫。你只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终身思考,你知而有识,识而有智,智而有生,生生不息!我们不再充当“扼杀”者的角色,转而成为“造福”者的角色,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角色! 一番畅想之后,我们发现如何做的问题也清晰起来,这就是充满玄机的思维革命,思维超越知识本身,因为知识是思维的固定形态,是思维沿着任意方向运行所产生的无数个结果,换句话说,我们只要懂得如何运用思维,就能掌握千变万化的知识,即使某种知识

8、不用了,我们仍会运用我们不朽的思维去寻找新的突破口,尤如永不枯竭的泉井,终身取用。这就是新课改的精神,知识型教师的基本形态。再次回到为何做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明白,教师这个行业应当处于什么地位,国家比我们清楚,采取全员培训这一方式,就是在给我们机会,我们可以站在国家发展的利益角度上设想一下,如果有足够的资源,可能所有的从教者乃至大小官员都应该全部换掉,因为这是教育这一行业从业者高素质的要求决定的,如果不考虑数量因素,现在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甚至无法和内战前相比!我们的人才哪儿去了?去实现“科技兴国”去了,根本没有“科教兴国”!国家还没有能力阻止高素质人群从商从政的热情。这一点想明白了,我们怎么还会

9、在等国家把最细的、统一的评价体系、可以拿来就用的教学大纲送到我们手上呢?我在这里大胆预测,真正的教育没有统一的模式,未来对教师的评价方式很简单,改变学生的考试方式就可以了,请注意,这里的考试方式不是让学生反复考,那只是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而已,我说的是对反映在学生身上的变化进行检测,最短的周期也不要超过一学年,现在的单元考试根本就是“教什么就要学生会什么”的典型的应试教育。而我认为学生的考试从一开学就可以开始了,德育通过学生日常行为来检测,其余通过学生创新成果来展示,时间原故,第 4 页 共 5 页这里就不展开讲了。但这里我想说的是,我们现有的教师队伍不管以前是什么原因进来的,现在就必须明白不进

10、则退的道理,教师不仅是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更应该是未来智商含量最高的职业,它所担负的历史使命远高于科学家,如果我们不进行自我转化,从原始的传统应试型教师转型到符合国家战略思想的现代知识型教师,继而将来最终到达适应社会高度文明的未来心灵导师型教师。因此,我们只有看“清”自己也先看“扁”自己,才能让我们有些固执的大脑开始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能再犹豫,不能再等待,不要再观望,不要再错失,跨入有识之师的行列,誓做未来新型教师的拓荒者。让我们扯下纷繁学科体系间神秘的面纱,将知识还原于生活,带领学生在一次又一次创新实践中去感受科学的伟大、去感受艺术的魅力。当我们的境界一次次飞升,当我们的成果一次次展现,你

11、会发现,我们的地位也在日新月异, “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称号将名符其实,学科间也不再没有主次之分,因为艺术需要科学的思维,科学同样需要艺术的创造,教师的价值正在于心灵的启迪!说到这儿,老师们一定又想回到怎么做知识型教师的问题,这不又回到等待的层面上吗?我想我们只需要知道知识型教师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就行,说的世俗点,教语文的要成为文学家,教数学的要成为数学家,教美术音乐的首先应该是美学家,教自然科学的首先是一名科普学家等等。这样说还不够透彻,也许真理就在我们不经意的认识中,爱迪生为何具备创造的天性?因为他的知识素养中包含诸多领域,他既是科学家,可以说更是文学艺术家,是科学和文学艺术的结合才产生了

12、创造力!因为科学的发展最终是为了装点艺术的生活,他们之间相辅相成。归结起来,我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学科根本无法分割!因为在创新实践中可能出现用数理思维去理解艺术问题,用文学艺术思维去突破不可理喻的无理数学问题。我们一直在探讨教师转型的动力源头,就是要让我们的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明白,教育规律决定了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它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成就,启蒙教育阶段本就应该由高素质的人才来担当,越往上就越专业化,只提供技术指导就可以了,可事实上,现状刚好颠倒,义务教育的大旗由第 5 页 共 5 页扛上我们肩上了。所以即使没有远大理想的教师也应该有这份危机感,未来的教师是不易胜任的,因为我们将面对的是未来的学生,

13、将来他们在信息高速公路的背景下探索未知领域的时候,请问你的指导能力在哪里?你如何让学生出成果而且源源不断地出成果?因此学什么的问题可谓智者见智,如果非要有什么答案,我建议大家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各学科教师在研究所教学科的同时关注自然科学、语言学、超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环境艺术学、组织管理学等门类的学科。其中人体工程学解决的是对人一生从生理到心理的实际把握能力,教师的职责,归根结底只有先把握了人的灵魂,才谈得上塑造与改造,你们说呢?我在这里的想法只是抛砖引玉,真正要学而有知,知而有识,还得靠老师自己的悟性,因为知识发展的规律是,当你看完一本书的全部内容时,你只能接受 10%,90%必须靠我们的质疑精神去思考它,延伸它,这时你千万不要为自己的收获而自喜,因为那只是结论的初级阶段,你还必须再次质疑它,直到所有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幻想总比不想的好,早想总比晚想好,找到动力总比承受压力好。人类的进步的涵义正在于与时俱进,而我认为与时俱进的真谛在于:人性总是不完美的,但时代终究要淘汰弱者,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要被表面的、虚幻的、一时的困惑所吓倒并最终战胜自己,才能看清时代的灵魂,领悟时代的真谛,从而紧跟时代的步伐!这就是先知先觉的教育探索者们的声音争做未来知识型教师,真正成为永不淘汰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王衍明2006-8-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