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0219520 上传时间:2018-05-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救助暂行办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 649 号现公布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自 201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总理 李克强2014 年 2 月 21 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了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 定,根据宪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 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则。第三条 国务院民政部门统筹全国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国务院民政、卫生计生、教育、 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县

2、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卫生计生、教育、住房城乡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 部门,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相应的社会救助管理工作。前两款所列行政部门统称社会救助管理部门。第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有关社会救助的申请受理、调查审核,具体 工作由社会救助经办机构或者经办人员承担。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有关社会救助工作。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社会救助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 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完善 社会救助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将政府安排的社会救助资金和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 预算。社会救助资金实行专项管

3、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社会救助资金的支付,按照财政国库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建立社会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 社会救助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第七条 国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第八条 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 彰、奖励。第二章 最低生活保障第九条 国家对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家庭,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第十条 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当 地居民生活必需的费用确定、公

4、布,并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适时调 整。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的认定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 的市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第十一条 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按照下列程序办理:(一)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 请;家庭成员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群众评 议、信息核查等方式,对申请人的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初审意见, 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三)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经

5、审查,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予以批准,并在申请人所在 村、社区公布;对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不予批准,并书面向申请人说明理由。第十二条 对批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按照共同生活的 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按月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第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应当及 时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 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

6、况定期核查。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人口状况、收入状况、财产状况发生变化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 部门应当及时决定增发、减发或者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决定停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应 当书面说明理由。第三章 特困人员供养第十四条 国家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 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 16 周 岁的未成年人,给予特困人员供养。第十五条 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一)提供基本生活条件;(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三)提供疾病治疗;(四)办理丧葬事宜。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者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确定、公布。

7、特困人员供养应当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孤儿基 本生活保障等制度相衔接。第十六条 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 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代为提出申请。特困人员供养的审批程序适用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第十七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及时了解掌握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符合 特困供养条件的人员,应当主动为其依法办理供养。第十八条 特困供养人员不再符合供养条件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 务机构应当告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 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核准后,终

8、止供养并予以公示。第十九条 特困供养人员可以在当地的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在家分散供养。 特困供养人员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第四章 受灾人员救助第二十条 国家建立健全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对基本生活受到自然灾害严重影响的人 员,提供生活救助。自然灾害救助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第二十一条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和自然灾害多发、易发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应 当根据自然灾害特点、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等情况,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保障 自然灾害发生后救助物资的紧急供应。第二十二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人民政府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 综合协调机构应当根据情况紧急疏散、转移、安置受灾人员,

9、及时为受灾人员提供必要的 食品、饮用水、衣被、取暖、临时住所、医疗防疫等应急救助。第二十三条 灾情稳定后,受灾地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评估、核定并发布自然灾 害损失情况。第二十四条 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对住房损毁严重的受灾人 员进行过渡性安置。第二十五条 自然灾害危险消除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民政等部门应当及时核实本行 政区域内居民住房恢复重建补助对象,并给予资金、物资等救助。第二十六条 自然灾害发生后,受灾地区人民政府应当为因当年冬寒或者次年春荒遇 到生活困难的受灾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第五章 医疗救助第二十七条 国家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障医疗救助对象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

10、务。第二十八条 下列人员可以申请相关医疗救助:(一)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二)特困供养人员;(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特殊困难人员。第二十九条 医疗救助采取下列方式:(一)对救助对象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个人缴费部分, 给予补贴;(二)对救助对象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其他补充医疗保险支付后,个人及其 家庭难以承担的符合规定的基本医疗自负费用,给予补助。医疗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医疗救助资金情况确定、 公布。第三十条 申请医疗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示 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

11、员和特困供养人员的医疗救助, 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直接办理。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相 衔接的医疗费用结算机制,为医疗救助对象提供便捷服务。第三十二条 国家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对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或者无力支付急救 费用的急重危伤病患者给予救助。符合规定的急救费用由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支付。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应当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相衔接。第六章 教育救助第三十三条 国家对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特困供养人员, 给予教育救助。对在高中教育(含中等职业教育) 、普通高等教育阶段就学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成员、 特困供养人员,以及不能入学接受

12、义务教育的残疾儿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教育救助。第三十四条 教育救助根据不同教育阶段需求,采取减免相关费用、发放助学金、给 予生活补助、安排勤工助学等方式实施,保障教育救助对象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第三十五条 教育救助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和教育救助对象的基本学习、生活需求确定、公布。第三十六条 申请教育救助,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就读学校提出,按规定程序审 核、确认后,由学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第七章 住房救助第三十七条 国家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房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分散供养的特困 人员,给予住房救助。第三十八条 住房救助通过配租公共租赁住房、发放住房租

13、赁补贴、农村危房改造等 方式实施。第三十九条 住房困难标准和救助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经 济社会发展水平、住房价格水平等因素确定、公布。第四十条 城镇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应当经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直接 向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提出,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核家庭收入、财产状况和 县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审核家庭住房状况并公示后,对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由县 级人民政府住房保障部门优先给予保障。农村家庭申请住房救助的,按照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第四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按照国家规定通过财政投入、用地供应等措施为实施住房 救助提供保障。第八章 就业救助第四十二

14、条 国家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并处于失业状态的成员,通过贷 款贴息、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培训补贴、费用减免、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办法,给予 就业救助。第四十三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的,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该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第四十四条 申请就业救助的,应当向住所地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核实后予以登记,并免费提供就业岗位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就业 服务。第四十五条 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有劳动能力但未就业的成员,应当接受人力资源社 会保障等有关部门介绍的工作;无正当理由,连续 3 次拒绝接受介绍的与其健

15、康状况、劳 动能力等相适应的工作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决定减发或者停发其本人的最低生 活保障金。第四十六条 吸纳就业救助对象的用人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 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扶持政策。第九章 临时救助第四十七条 国家对因火灾、交通事故等意外事件,家庭成员突发重大疾病等原因, 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者因生活必需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 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以及遭遇其他特殊困难的家庭,给 予临时救助。第四十八条 申请临时救助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审核、公 示后,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救助金额

16、较小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以委托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批。情况紧急的,可以按照规定简化审批手续。第四十九条 临时救助的具体事项、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确定、公布。第五十条 国家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食宿、急病救治、协助返回等 救助。第五十一条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在执行公务时发现流浪、乞讨 人员的,应当告知其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对其中的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动不 便的其他人员,应当引导、护送到救助管理机构;对突发急病人员,应当立即通知急救机 构进行救治。第十章 社会力量参与第五十二条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捐赠、设立帮扶项目、创办服务机 构、提供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社会救助。第五十三条 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优惠、 费用减免等政策。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将社会救助中的具体服务事项通过委托、承 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第五十五条 县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